杨如松,王帆
(1 武威职业学院,甘肃 武威 733000;2 甘肃省武威肿瘤医院,甘肃 武威 733000)
高校医学检验专业的师生们在实验室中经常会接触到微生物以及各类标本,如果实验室不完善规章制度、规范操作流程、全面提升师生安全防护意识,那么就很容易造成学生自身或他人的感染。因此,必然要做好高校医学检验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和建设,由此避免不安全因素的发生,切实保障师生身体健康。
生物安全主要是指由现代生物技术开发和应用对生态环境及人体健康造成的潜在威胁,对其所采取的一系列有效预防控制措施[1]。随着科技技术的飞速发展,生物技术一方面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也可能带来不利影响,所以人们提出了生物安全的概念。生物安全等级是针对生物危害的不同程度来确定的,具体划分为BSL-1 级、BSL-2 级、BSL-3 级、BSL-4 级。不同等级的生物风险因素都会对环境、人体形成危害,严重的时候还会扩大影响范围,引发群体性的疾病,对人群生命造成威胁。
目前,就大部分高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实验室来说,其几乎都是设置在大楼的顶层或一层,具有独立的操作房间。但是依然有个别实验室存在空间布局不合理的现象,如洗手池没有设置在靠门处,区域划分不够明显,没有将污染区、半污染区隔离开来。同时,还有个别实验室没有张贴生物危害的标识,没有准备应急的消毒药品或高压灭菌器等。实验室内缺少通风橱、净化设备,操作间和仪器间无温湿度仪等。师生在操作的过程中,由于消毒设备不够,还会有消毒设备共用的现象。这些原因都可能造成师生感染,造成环境污染,严重时候还会扩大感染面积,引发更多不良后果。
高校医学检验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制度不够完善,还有很多的修改完善空间。尤其是针对学生的管理制度,应当明确各项条例,针对学生进入实验室穿白大褂、戴口罩手套等作出明确规范,严禁学生披头散发或是将食物带入实验室。针对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管理制度也要进一步完善,对于不同仪器设备的管理要求、存放要求,以及对应的使用记录登记表等,都要一一作出规划,要求师生严格按制度执行。与此同时,虽然个别高校医学检验专业实验室已经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但是由于师生生物安全防护意识不强,抱着侥幸心理,实际执行力度较差,对于各项仪器设备、自身防护、医疗废弃物的处理等都存在不合格的现象。个别学生经常不穿白大褂、穿拖鞋、带食物进实验室,不按要求规范摆放设备仪器,实验前后不洗手等,种种现象都和师生缺乏责任心,实验室监管不力密切相关[2]。
高校医学检验实验室所涉及到的项目有很多,如免疫检验、生化检验、微生物检验等等,并且在这些检验项目中也涉及到了大量的粪便、血液标本、菌种等。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需要接触不同种类标本的检验物质,其中尤其像乙型肝炎、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菌等,生物危害程度较高,这必须要求学生和教师在思想上引起重视。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学生对于实验标本的生物危害程度并不清楚,生物安全意识薄弱,例如将手机等物品随意放在操作台上,在操作中不按照流程执行,样品回收和处置不规范等。再加上个别学生的操作不够熟练,一旦发生突发情况应变能力较差,应急处理方式掌握不全,导致生物安全的风险系数持续增加。还有一些学生忽视了生物安全制度的重要性,经常不佩戴手套、口罩,披头散发进入实验室,实验操作之后也不及时洗手消毒,随意将手机等丢在实验室。这些现象都会细菌病毒的传播提供了载体,增加了生物风险发生几率。
医学检验专业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更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师生在日常学习中需要完成不同类型的实验操作,具体涵盖了涂片、染色、培养、鉴定、生化等等,在有意无意之间都会接触到大量的、各种各样的病原微生物及致病因子。与此同时,为了确保实验的真实性,师生在操作中还会容易遇到一些乙肝病毒、沙门菌以及未知的有害因子,可见师生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所接触的生物危险因素很多,只有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才能将感染的几率降到最低[3]。与此同时,高校实验室虽然制定了相应的应对措施,但是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以及突发情况的不同,个别应对措施的制定只是停留在表面,不具备较强的操作性和指导性。再加上实验室的应急预案不能被演练,实验室相关SOP 文件不完整,师生关于生物安全培训的次数较少,最终都造成了各项实验室管理工作无规章可循,应对措施存在漏洞,生物安全危险事件时有发生。
目前国内大部分的高校医学检验实验室都没有成立专门的生物安全管理部门,个别高校即便是设置了相应工作职能的部门,也是由其他教师身兼数职。再加上相应的规章制度不健全,管理目标和过程出现偏位,管理体系存在很多漏洞,使得实际的工作运行也出现很多阻碍。有的实验室本身在建设方面并未达到标准,如密闭性差、气体流通差等,导致了很多生物安全隐患并不能被纠正。与此同时,现有的规章对于生物安全防范工作的指导性不足,再加上实验室内各种仪器设备繁多,师生对于仪器设备的使用和之后的保养清洁工作不到位,实验室清洁不彻底、实验室每日产生的各类医疗垃圾分类和处理不规范,种种现象都会造成生物安全的危害程度增高,进而引发更多的不安全因素。此外,还有个别高校并没有完整的高压灭菌室和医疗废弃物污染间,只是单纯借用小型仪器消毒处理,这直接威胁到师生的身体健康。如果实验室各项清洁消毒工作不到位,一方面会使得设备仪器的使用效率降低,在无形中缩减仪器设备的寿命,另一方面也会造成管理工作混乱,产生更多不安全因素[4]。
首先,高校医学检验实验室应当合理布局,对临床检验基础实验室、生物化学检验实验室、免疫血清学实验室按照BSL-1 实验室标准进行构建并进行管理,对微生物学检验实验室、基因扩增实验室等按照BSL-2 实验室标准进行构建并进行管理。在各个实验室中,应当将清洁区、缓冲区、半污染区、污染区等,按照要求进行划分。将洗手池、标本冷冻柜、消毒柜等各个设备设施合理构建,洗手池需要配备感应式的水龙头,避免间接接触。将标本处理、洗涤消毒等在污染区内进行,将抽提DNA(RNA)、接种病原标本等操作放置于生物安全柜内进行[5]。严禁出现同一操作台、消毒品反复、交叉使用的情况。在污染区内建造独立的新风换气过滤系统,确保新风量充足。积极引入先进的实验设备和安全设施,为师生的操作创设完善全面的环境,配备充足的个人防护用品和消毒用品等。还要准备一些应急设备材料,有效的避免突发事件。
针对生物安全防护这一领域,国家已经先后推出系列制度条例,高校医学检验实验室的运行应当严格遵照相关条例,如《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等,由此在自身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生物安全防护制度,构建具有较强操作性的、高效的制度,狠抓各项制度的落实情况。明确各个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强化师生的防范意识,组间管理的检查小组定期对实验室中的设备材料进行检查和更新。将安全防护制度不断细化,如生物安全管理手册、实验室档案管理制度、实验室准入制度、学生实训作业指导书、实验废弃物处理制度等等,要求每一位师生都要认真学习并记忆。根据不同实验课的教学内容和操作流程,严格按照对应的制度条例执行,基于“权责对等、奖惩分明”的原则,将各项职责落实到人头,追究人员的过失。特别是对于微生物、免疫实验课来说,在遵守制度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强调课堂纪律,禁止学生在实验室内来回走动,甚至扭打、奔跑,以免造成碰撞将病菌泄露。一旦发生意外要及时向老师汇报,不得掩盖事实,欺瞒教师[6]。
学生的生物安全防护意识对于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至关重要,通过提升学生防护意识,能够从源头上让学生懂得生物安全知识,懂得如何自我保护,进而降低生物风险的发生几率。与此同时,学生在校期间,教师统一组织学生实施生物安全知识的细节讲解,并反复强调,不断巩固学生记忆,进而让学生将一系列知识内化于心,循序渐进的养成正确的实验行为习惯。高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定期开展一些生物安全应急事件的讲座和突发事件演练,借助信息技术展开虚拟模拟。制定一系列的应对措施,如离心机标本粉碎的应对方案、标本打翻的应对方案、手部被划破割伤的应急方案等等,进一步全面的帮助学生掌握最基本和常见的突发事件应对方法,持续强化实验室工作生物安全的重要性,并能够做到仔细谨慎,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随机应变能力。宣教实验室各种规章及记录,针对实验室生物安全制度进行宣教,如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制度、检验各项目SOP 等等,让学生掌握仪器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和保养方法,在学习中真正做到按流程步骤实施。此外,在加强生物安全知识的普及力度中,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明确进入实验室的正确步骤,首先学生需要穿戴隔离工作服,尤其是在细菌性检验试验中,更是不可忽视该流程,在保护好自己之后,其次检查生物安全柜气流是否为有效循环,而后再实施下一步的操作,确保整个过程做到无菌。由于医学检验工作本身就具有较高的风险因素,所以帮助学生识别各类生物风险,并能够促使其准确找到风险源头,积极应对各项措施,能有效降低风险的发生几率[7]。
风险评估机制能够确定某项实验应该在哪一个级别的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中进行,并且根据及时的评估结果,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形成文件严格落实,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由于师生在工作和学习中会接触到大量的生物有害因子,因此高校医学检验实验室必须要对生物安全风险因素实施动态化的评估和监测,从多个层面着手,做到早发现早解决,进而有效的避免问题的出现扩大影响范围。一方面,实验室的操作人员应当对本次操作过程中存在的各个生物风险因素进行准确的识别和判断,做到心中有数,并针对存在的生物危害,找到引发的根源,从而对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控制,避免在操作、存放等过程中,造成病毒细菌的泄露和传播。另一方面,实验室的管理人员还需要不定时的对实验室环境进行风险评估,根据各项评估结果,及时制定应对措施并付诸行动,严格将各种生物危险因素杜绝消灭。一般来说,生物风险因素的评估内容应当囊括:①评估生物因子的特性,如种类、传染性、致病性等因素;②评估本实验室已经发生的同类事故,分析其是否具备相似因素;③评估本次实验项目中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存在的风险因素;④评估人员相关风险,如操作技能、身体状况等等;⑤分析被误用或恶意使用的风险[8]。此外,由于学生在操作中容易出现疏漏或差错,进而演变为生物防范的事故,对环境和人员造成伤害。基于此,为了保证人员身体健康,保证实验室的生物安全,还需要提前对师生的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加以培训,涉及内容如感染性物质溢出、刺伤;危害性气溶胶释放时的处理;离心管破裂等。借助信息技术展开虚拟化演练,帮助师生熟练掌握各类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将操作中的安全隐患全部转变为操作常识,要求每个学生将知识内化于心。这样不仅全面符合了国家生物安全规定,还保障了高校医学检验实验室的安全性,推动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9]。
高校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的生物安全指导,学校可以成立专门的生物安全督查小组,每日对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相关事项进行指导、监督和评估。针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优化和改进。加强学生实验指导,不断规范其操作技能,就实验室中获得感染的五个主要途径来看:①移液管使用不规范,使得液体标本溢出;②微生物细菌、病菌接种出错;③实验动物咬伤、抓伤感染;④离心机操作失误;⑤注射器等锐器伤害或者喷溅。基于此,教师应着重强调相关操作注意事项,要求学生严格落实操作流程。一旦出现破损或标本溢出等现象,必须要立即消毒。与此同时,实验室作为各类致病因子的聚集地,加强对其的消毒清洁工作也是重中之重。高校医学检验专业的师生应当始终秉承着“五个凡是”的原则,将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凡是所有使用的设备仪器在使用完之后必须要消毒处理;凡是产生的所有医学废弃物应严格归类并处理;凡是微生物检验教学余留痰液标本、咽拭子等等,必须要置于密封袋中灭活处理;凡是所有阳性标本、试管等等需要在0.5%(v/v)优氯净消毒液中完成30 分钟的浸泡处理;最后完成对实验室桌面、地面的清理后,打开紫外线灯消毒[10]。
在高校医学检验专业的教育教学中,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管理和建设工作至关重要。学校领导人、教师、实验室管理人员要从上述多个层面着手,全面强化师生生物安全防护意识,通过完善规章制度、合理布局实验室、引入先进的设备设施、每日定时消毒等等,科学有效的进行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与防护,切实提升高校生物安全防护水平,保障师生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