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生死观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价值研究

2021-12-03 12:55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21年10期
关键词:生死观儒家价值观

邵 珺

(北京印刷学院,北京 102600)

一、先秦儒家生死观的内涵概要

先秦儒家生死观囊括众多看待生死的智慧,其内涵主要体现在贵生重死的自然生命态度、内圣外王的精神生命追求、仁爱和谐的社会生命主张三方面:

(一)贵生重死的自然生命态度

贵生重死的自然生命态度是先秦儒家生命思想的首要出发点,其贵生的生命态度主要表现在对珍重生命的颇多见解中,“天地之大德曰生”[1](《周易·系辞传》)生命是天地最大的恩德,充分肯定了生命的崇高地位,表明了生命的珍重程度;“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为天下之贵”[2],人的珍贵之处在于人具有生气、生命、知觉还有道义,阐明了珍重生命的必要性;孔子所认为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轻易损坏,隐含着珍重生命的具体表现,即爱惜身体,重视生命。“死生俱善”的思想则是先秦儒家敬重死亡的重要体现,该思想主张死亡与生命一样重要,且是完整人生必不可少的部分,所以要如珍惜生命那般敬重死亡,使得生死俱得其所。“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3],认为人不能将自身置于危险的境地,也是一种敬重死亡的告诫。

(二)内圣外王的精神生命追求

概观先秦儒家思想文化,无处不体现着其内圣外王的精神生命追求。内圣外王的精神追求是先秦儒家所一直追求的理想和希冀能达到的境界,是先秦儒家生死观的精髓所在。先秦儒家认为“成圣成王”的终极目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可以先通过“成仁”达到成君子的阶段性目标,进而发展成圣王。孔子的“杀身成仁”与孟子的“舍生取义”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先秦儒家成仁的精神追求;孟子的“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4]论证了先秦儒家达仁方可成君子的思想;“规矩,方圆之至也;成圣,人伦之至也。”[5]则高度体现了先秦儒家“成圣”的最终追求,“成圣”是最高境界,与之相比,君子略居次位,即成为君子并不意味着“成圣”,只是代表其有发展为圣王的可能。

(三)仁爱和谐的社会生命主张

仁爱和谐的社会生命主张是指先秦儒家致力于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人与万物和谐发展的追求,这也是先秦儒家生死观一以贯之的生命原则。其中代表之一是孔子的“仁者爱人”思想,该思想主张人应该推己及人,即如果你珍视自己生命,那么也要尊重他人的生命,这样才有利于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人和谐才会推动人与社会的和谐。诸如“君子务本”“君子志于道”等儒家的“君子之道”集论,揭示了儒家致力于塑造一种可称为群己和谐的社会责任观,并希望通过培养具有这样责任观的君子,以君子推动君子的养成和君子之风的形成,从而来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甚至以此实现人与自然万物和谐发展即“天人合一”的最高理想。

二、先秦儒家生死观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价值缘由

从对自然生命的态度到对精神生命的追求再到对社会生命的主张,先秦儒家形成了其较为完善的生命教育见解。然而,由于我国的大学生生命教育起步较晚,在当前的高校教育中尚未形成独立系统的生命教育体系,有关生命观、生命教育的内容大都分散于安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虽然这些教育能在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过程中起到一定的预警和干预作用,但大学生在生命观上仍暴露出很多问题,如生死意识缺乏、生命价值扭曲、生命和情感冷漠等。针对大学生生命教育呈现出的严峻形势,先秦儒家生死观因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思想而具有明显的借鉴价值。

(一)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

当代高校虽然逐渐加强对大学生的生命思想教育,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1.生死意识教育重视程度不足

目前,除了北京大学、广州大学等20多所学校开展了死亡教育相关课程,其他大多数高校通常利用有限的安全教育演练使得学生获得生命体验,专业化的死亡教育课程设置还有待于加强。当前的大学生生长于和平时代,平时直面生死的机会少之又少,生死意识淡薄,因此高校应加强引导学生生死意识,但对于一些生命事件,往往出于某些顾虑,又选择对学生避而不谈,因此错失让学生接受生死教育的良机。根据相关的大学生生命观、生命教育调查,目前的大学生生死意识较为缺乏。陈建华等学者的《大学生生命观的调查与思考》结果分析表明,31%的学生对生命缺乏敬畏心,15.3%的学生认为人生如过眼云烟。[6]对生命缺乏基本的敬畏心,又忽视对人生的看重与把握,从中反映出了这些大学生生命意识的缺乏。又据王虹学者对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几所院校进行的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调查,大约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害怕死亡或者忌讳谈论死亡相关话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大学生死亡意识的缺乏。这些大学生生死意识的缺乏也警醒着高校要再度重视对学生的生死意识教育。

2.生命价值观教育落地程度不足

当今高校对于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教育主要集中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的“树立正确人生观”章节,教育学生要有科学高尚的人生追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努力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但这种抽象的理论灌输教育,带有浓重的理想化色彩,落地程度不高,忽视了对大学生在塑造生命价值观过程中的实际关注,缺乏循序渐进的引导干预。而当今大学生在生命价值观上存在的极大盲目性与功利性,甚至为此一度轻视生命,一定程度上成为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落地程度不高的佐证。盲目性体现在当今许多大学生错把一些爱情情感需求当成全部的生命价值追求,甚至为此选择自杀。如北京大学学生包丽为爱轻生事件,一位国内顶尖学府的学生,如无意外会有更广阔的平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因为过度看重爱情在生命中的比重,逐渐给了对方伤害、精神上控制自己的机会,最后不堪重负服药自杀。功利性体现在如今的大学生多把短期利益作为其生命价值追求,这样不仅不利于其学业的完成,也不利于其生命价值的实现。面对如今频发的研究生自杀案件,探其背后的原因,多在于这些学生过于在乎短期利益,缺乏精神信仰的同时也无法调节随之而来的压力,最终选择走上轻生的道路。

3.生命和谐教育支撑不足

生命和谐教育主要包括对自身生命和谐的教育及与他人生命形成和谐的教育。如今高校十分重视和谐校园的建设,倡导和谐关系的构建,也开始面向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但生命和谐教育的支撑不足,缺乏经常性教育与理论指导。在目前的高校教育系统中,生命和谐教育还处于较为薄弱的边缘地带,多是在恶性伤害生命事件发生之后才会对大学生进行生命和谐教育。而教育的方法也是通过对大量事例的讲解推理来动之以情,缺乏理论上的循循善诱来做到晓之以理。在此教育背景下,得益于高校和谐关系的倡导,多数大学生之间能够关注自身身心和谐并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但仍有一部分学生生命和谐情感冷漠,甚而恶意残害他人生命。2009年2月19日一位记者在走访调查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时发现,不少学生其实和同学相互了解甚少。马加爵事件、药家鑫事件、复旦大学投毒事件,也是部分大学生对生命和情感冷漠的体现,更是加强对大学生生命和谐教育支撑的必然要求。

(二)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需要借鉴先秦儒家生死观理念

如今的大学生生命教育尚未形成完善体系,关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研究结论庞杂丰富,对于“教什么”“怎么教”也没有形成定论,在此情形下,大学生生命教育存在不少问题。但探讨大学生命教育,可以从对生命及生命教育的本质认识入手,研究大学生生命教育应遵循的基本理念,为大学生生命教育内容提供哲学维度。如今学界越来越认可应从多个角度认识生命及生命教育,郑晓江教授认为人类生命分为实体性生命和关系性生命,实体生命也就是自然性生理生命,关系性生命即血缘亲缘性生命、超越性精神生命和人际性社会生命[7]。罗崇敏在《生命 生存 生活》一书中也提到生命包括自然生命存在、精神生命价值、社会生命表现三方面。除此之外,因为人生是由生命、生存、生活三个有机部分组成的,所以学界也存在生命教育要囊括生命、生存、生活这三种教育的主张。对于生命及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虽然众说纷纭,但归纳众多说法会发现他们所主张的思想皆较倾向于对个体生命的关注、人精神生命的实现及与其他自然生命的融合(社会生命体现)三方面上,生命教育主张本质上也殊途同归,分为自然生命教育、超自然的精神生命教育和社会生命教育三个维度。正好与先秦儒家生死观所包含的自然生命态度、精神生命追求、社会生命主张三方面生命教育思想相呼应,可见先秦儒家生死观为大学生生命教育提供了完善的教育理念支撑,为大学生生命教育内容提供合理的逻辑结构。

三、先秦儒家生死观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价值所在

先秦儒家生死观贵生重死的自然生命态度、内圣外王的精神生命追求、仁爱和谐的社会生命主张可以为大学生生命教育提供完善的理念支撑,并以此为基础增强大学生生死意识教育、落实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促进大学生生命和谐教育,从而推动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发展。

(一)其贵生重死的自然生命态度,有利于增强生死意识教育

先秦儒家贵生重死的自然生命态度包含着众多对生命与死亡的深刻见解,借鉴其贵生重死的生命教育理念,可以弥补多数高校生命与死亡教育的缺失,也可以增强学生的生命与死亡意识。先前儒家贵生的思想强调生命是天地最大的恩德,是最珍贵的,人也因有生命而与众不同,故而不能轻易伤害自己的身体及生命。这有利于引导当代大学生领悟生命独一无二的重要性,明白珍重生命的必要,从而拥有对生命的清晰认知,使其树立起生命意识,在遇到一些挫折时,首先想到的是活着渡过难关,而不是抱着所谓的“死了一了百了”的态度轻易放弃自己生命。先秦儒家敬重死亡,主张死得其所,这也提醒当代大学生要树立死亡意识,不要避讳死亡,但也不要在遇事时稍不如人意就用死亡解决问题。

(二)其内圣外王的精神生命追求,有利于落实生命价值观教育

大学生长期生活在象牙塔,社会经验少,对世界的认知也在更新塑造中,对生命价值的追求需要正面引导。然而当代高校的生命价值观教育多采用课堂理论灌输方式,缺乏对大学生塑造生命价值观过程的关注,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因此存在盲目性和功利性。先秦儒家成圣成王的精神生命追求,讲究追求生命价值过程的循序渐进,可以促使高校注重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阶段性引导;另外借鉴其内圣外王的生命教育理念,也可以改善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错误倾向,有利于将生命价值观教育落到实处。面对当代大学生为了一些所谓的爱情至上思想而自杀的现象,先秦儒家生死观成圣成王的崇高理想追求,可以消减大学生在生命价值观抉择上的盲目性,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其关于“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思想,虽然凸显的是当生命与追求生命价值相冲突时,应优先选择生命价值,但这并不是鼓励人去做无谓的牺牲,采取不负责的态度轻易放弃生命。反之,这是激励人们对生命负责,不轻言死亡。因为其认为超越死亡的方式只有死得其所,而只有为了仁、义、成圣为王等最高理想献身才算死得其所。这样的认知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一些大学生为了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某种功利目的,不顾自我生命。面对此种趋向功利性的生命价值观,先秦儒家成圣成王的精神生命追求,注重实现的是自我精神的满足,可以引导学生多关注自我精神的需要,从而去除一些价值观里的功利性。

(三)其仁爱和谐的社会生命主张,有利于促进生命和谐教育

如今社会高度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趋快,因此精神层面隐藏着诸多不会轻易被发现的不和谐问题。当代高校虽倡导和谐关系的构建与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但缺乏理论指导与经常性教育,大学生因个人身心不和谐问题而残害他人生命、报复社会事件仍不少见。先秦儒家仁爱和谐的社会生命主张,强调君子修养达到内己和谐,推己及人达到外在和谐。大学生生命教育中融入此主张,有利于高校生命和谐教育理念的优化。当个人身心不和谐时首先要学会内省,通过不断地调整自我达成君子修养,继而以自我修养影响他人,促进社会和谐风尚的形成,这样的反省过程则利于学生时刻注意生命和谐情感的养成及生命和谐教育目标的达成。

四、先秦儒家生死观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价值实现

先秦儒家生死观对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为此应采取有效措施将先秦儒家生死观教育适当融入大学生生命教育中,促使先秦儒家生死观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价值实现。

(一)弘扬贵生重死文化,营造良好生命氛围

大学生生命教育不仅仅是对生命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是使生死意识直达人内心深处的教育。高校在进行生死意识教育的时候,应大力弘扬先秦儒家贵生重死的文化,营造出浓厚的生命氛围;也可借鉴学习诸如北京大学、广州大学等在内的多所高校开设“死亡文化与生死教育”专业选修课的举措,将先秦儒家对待生死的见解真正地贯穿在课堂教学中,用于引导学生明确生命与死亡意义,使学生敬畏生命,珍惜生命。大学生也要主动汲取先秦儒家贵生重死的积极思想,在良好的生命氛围中学会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并能正确对待生命中的挫折与失败,领悟生死意义。

(二)注重精神实现过程,落实生命价值引导

面对日益突出的大学生生命价值观问题,高校应确保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吸纳先秦儒家实现精神价值过程的循序渐进性优点,把生命价值观教育放在了解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之上,不片面追求结果性评价。另外,可充分运用网络载体将生命价值观教育常态化,在学生喜好的网络信息平台中主动融入生命价值观教育,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也要经常性地接受生命价值观教育,注重生命价值实现过程的自我成长,自觉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三)推崇仁爱和谐理念,完善生命和谐教育

高校进行生命和谐教育离不开教育理念的指导,为此,高校应将先秦儒家的仁爱和谐理念主动融入对大学生的生命和谐教育之中,着重生命和谐教育的日常宣传引导工作,将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养成教育有机统一起来,营造浓郁的和谐校园氛围。大学生也需在自我品德修养的基础上多加关注自身内心需求与精神状态,遇到个人缓解无力的状况主动寻求心理辅导,以此疏解个人身心的不和谐存在,从而利于生命和谐情感的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

猜你喜欢
生死观儒家价值观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我的价值观
Dancing for theDead
Differences of mortalit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刘涛《音调未定的儒家——2004年以来关于孔子的论争·序》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试论新美南吉《百姓的脚,和尚的脚》中的创作意识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