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维重构:推动城郊村率先振兴的策略与路径研究
——对临沂市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与建议

2021-12-03 12:35李洪彩
临沂大学学报 2021年1期

李洪彩

(临沂大学 传媒学院,山东 临沂276005)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到山东代表团参加审议时,以“五大振兴”为乡村振兴作了科学谋划,对兰陵县代村、章丘三涧溪村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给予充分肯定,体现了对山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殷切期望。为了落实总书记的指示和省委部署要求,找到乡村振兴的突破口,我们到兰陵县代村、济南市章丘区三涧溪村和河北省正定县塔元庄进行了现场考察,同时与中国百强村部分乡村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以代村、三涧溪村为代表的城郊型乡村,通过发挥其土地增值、交通便利、人流密集、消费旺盛、城市公共资源丰富的优势,抓住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机遇,破解了人才不足、资金缺乏、制度不活等诸多制约因素,成功走出了一条城郊村率先振兴的路子,对推动临沂市乡村振兴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我国乡村振兴的现状:大势所趋与逆水行舟

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

(一)从长期看,乡村振兴是大势所趋

1.党和国家对“三农”工作历来都十分重视。中共中央在1982年至1986年连续五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具体部署。2004年至2018年又连续十五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围绕农业现代化、农村改革、乡村治理等事关乡村振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和批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2018年3月8日,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又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充分发挥山东农业大省优势,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同年9月,又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印发的一系列政策文件,为乡村振兴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随着这些文件的落细落实,乡村振兴将会获得源源不断的政策红利。

2.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在乡村表现得最突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很大程度上表现在乡村。[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3]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二)从近期看,乡村振兴如逆水行舟

1.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对乡村资源形成的“虹吸效应”还将持续存在,“逆城市化”的拐点尚未到来。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2019年,我国大陆城镇常住人口为84843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城镇化率)为60.60%,比上年提高1.02个百分点,以75%的城市化水平作为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及格线,那么目前我国大约还有14.40%的差距,按照现在每年一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还需要15年。2019年,临沂市城镇化率为52.75%,需要的时间更长。

2.从“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看,乡村振兴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按照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4]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5]

3.乡村自身存在的短板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一是产业基础薄弱。传统农业产业底子薄、基础弱、效益低、没有竞争力;特色产业质量不高、资源深度开发利用水平低;新型产业起步较晚,规模小,田园综合体、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刚刚起步,辐射带动不够;现代农村服务业尚处于萌发阶段,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不够,农村新型产业远未形成主导产业,对农业农村经济支撑乏力。二是人才资源短缺。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有文化、有知识、懂技术、高素质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纷纷涌入城市,乡村“三农”带头人数量和能力严重不足。三是缺乏外来资金。尽管国家每年对“三农”的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持续增加,但是与实际需求相比,仍有很大缺口;村级集体资金积累少,部分村甚至背负巨额债务;由于受项目难选、投资周期长等诸多因素制约,社会资本投入的积极性不高。2015年以来,全国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逐年下滑。特别是2019年以来,出现了连续8个月的负增长,全年增速明显低于第二三产业。今年,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农业农村投资造成了较大冲击,一季度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降幅13.8%,其中占比最大的民间投资同比下降16.9%,后续跌幅虽然逐步收窄,但下降趋势仍未得到根本遏制。[6]四是体制机制不活。城乡二元体制导致城乡“两张皮”,现有的城乡人才流动、基本公共服务、乡村金融、耕地及宅基地等制度,都不同程度地制约着各类发展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交换和流动,乡村振兴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

上述因素最终导致了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二、城郊村率先振兴:“三步走”战略背景下的战术选择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根据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将全国村庄划分为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和搬迁撤并类四种不同类型,并明确要分类推进,不搞一刀切。[7]在这四类村中,城郊村具有率先振兴的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

(一)城郊村率先振兴的历史必然性

1.城郊村自身的优势。城郊村即城市近郊区以及县城城关镇所在地的村庄,具备成为城市后花园的优势,也具有向城市转型的条件。[2]城市周围有较好的交通网络,可以辐射到周边地区和附近的乡村。利用这些交通网络,城市与周围乡村就会发生经济、文化联系或实现产业分工。在这些经济文化联系中,城市逐渐发挥其对周边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带动作用,使得城郊村具备了以下优势:一是土地具有巨大的增值空间。为发展各类特色产业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二是交通便利。处于城镇半小时工作生活圈内,有利于发展休闲观光体验产业;三是人流密集。有利于发展商贸物流产业;四是可以充分利用城市公共资源。城市对农村的“辐射效应”存在距离越近辐射力越大的规律。所以,城郊村相对其他类型的村庄来说,可以更便利地获得城市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资源的辐射。

2.城郊村率先振兴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在诸多矛盾中,要善于抓主要矛盾,在主要矛盾中,要善于抓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推动城郊村率先振兴就是抓主要矛盾,就是抓矛盾的主要方面。一是政府投入少、见效快、效果好。“近水楼台先得月”“响鼓不用重锤敲”,城郊村近城优势明显,受到城市的辐射效应大,具有率先振兴的必备条件。二是形成标杆带动效应。城郊村率先振兴后,会对其他村形成示范带动作用,激励周边更多乡村积极探索振兴发展之路。比如,烟台龙口南山村率先振兴后,先后兼并了周围11个村,实现了由先富到同富的飞跃。三是有利于推动城镇化。城郊村振兴后,推动了城市边界外扩,城郊村自然成为城市的一部分。比如沂南县界湖街道南村、兰陵县代村等过去是城郊村,现在已经成为城市社区。城市边界外扩后,又会出现新的村纳入城郊村发展规划,从而形成“晕轮效应”层层扩展,既推动了城镇化进程,又实现了更多村的振兴。四是夯实乡村振兴临沂高地的基础。通过科学规划、顶层设计、聚焦扶持、强力推进,一大批城郊村率先振兴,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临沂高地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临沂市城郊村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临沂市是传统农业大市,城郊村约占行政村总数的十分之一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城郊村依托近城优势,经济发展实现了历史跨越,交通、教育、医疗、文化等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大幅改善,农民人均收入大幅提高,生活质量普遍得到提升,在乡村振兴矩阵中,已处于排头兵位置。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1.对城郊村在乡村振兴中的地位认识尚不到位,作用尚未充分发挥。目前,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学术界围绕“五大振兴”抓研究、谋思路、做文章比较多,围绕农村不同类型分析规律、研究对策、推进落实比较少,尤其是对城郊村率先振兴的优势、规律、实践经验还没有开展系统的研究,导致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

2.发展尚处在自发阶段,缺少科学有序的统一规划。2019年出台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要求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中央农办等五部门下发《关于统筹推进村庄规划工作的意见》,要求各省结合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2019年底完成村庄分类工作,2020年底完成村庄布局。2020年6月份,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发布信息,计划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划分的4种类型完成县域村庄分类工作。2018年5月临沂市公布的《临沂市农村新型社区与新农村布局专项规划(2016-2030)》,指出城市周边2-3公里范围内的村庄,将逐步建设为集中社区,尽量向镇区集中;各乡镇(街道)其他地段的村庄分为中心村和基层村进行引导,主要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这一规划与上述规划中关于乡村分类的标准还需进一步衔接。

3.发展很不平衡,样板案例比较少。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点名肯定兰陵县代村发展的经验,还亲自视察了济南市章丘区三涧溪、河北省正定县塔元庄等城郊村,对他们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希望他们能够对其他村的发展起到示范带动作用。目前来看,临沂市像代村、三涧溪村这样具有鲜明发展模式、强大带动作用的城郊村数量较少,具有一定发展模式、较强带动作用的城郊村为数不多,绝大部分城郊村都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发展模式。

4.人才支撑不够的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优秀村党组织书记数量严重不足。城郊村党组织书记“选育管用”机制尚未健全,队伍结构不优,带头致富能力弱,个别村甚至班子不团结,为争夺资源内斗现象严重;众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青壮年进城务工经商,不愿回乡发展,人才“外流”问题突出;“土专家、田秀才”等实用人才少,难于发现和培养,带动作用不能有效发挥;村民组织化程度较低,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滞后,城郊村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

5.主导产业不强,近城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有的城郊村由于视野局限,只认识到土地、房产、股权等有形资产的价值,对区位优势、文化底蕴、生态资源等无形资产的价值认识比较模糊;有的由于能力不足,虽然认识到了城郊村这些无形资产的巨大价值,却难以把这些价值和产业发展有效结合,把资源优势转化成发展优势;有的由于人才缺乏,虽然围绕城郊资源发展了一些产业,但是后劲不足,带动能力不强;有的由于班子不团结,特别是个别成员有私心,精力都用到了争夺资源和谋取私利上,导致集体资产流失,更不用说发展主导产业了。

6.村容村貌建设参差不齐,离美丽乡村建设目标尚有一定距离。临沂市现有村庄建筑普遍特色不突出。截至目前,我国对农村建筑尚未公布统一建设标准,农村建筑五花八门。从我省城郊村来看,尚无建设发展规划,与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难以紧密衔接、无缝对接。部分村对建设用地管控不严、执法不力,存在私搭乱建等违法建筑行为。

三、实践经验:城郊村率先振兴的范例与样板

通过对兰陵代村、济南章丘三涧溪村、河北正定塔元庄等国内不同省份26个率先振兴的城郊村样本进行研究和分析,我们发现如下规律:

(一)城郊村率先振兴的关键是选准了带头人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村庄,城郊村由于临近城市,受到城乡制度双方面影响,村民思想活跃,情况更为复杂,对带头人的要求更高。无论是代村、塔元庄、三涧溪村还是长江村等其他率先振兴的城郊村,无一例外都是在复杂的环境中选准选对了带头人。

代村原先是一个村集体负债近400万元、上访远近闻名的贫穷落后村。1999年,王传喜同志担任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带领村支两委和干部群众,依托城郊村独有的历史、人文、区域、农业等资源优势,通过盘活土地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壮大集体经济、用好“四雁”队伍、培育乡风文明、践行“两山”理论、发挥党建作用等方面的创新实践,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经过近20年的不懈奋斗,把一个古老落后的村落建成了一个处处焕发生机的现代美丽乡村,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城郊村率先振兴的路子。

同样,塔元庄书记尹小平、三涧溪村书记高淑贞、长江村书记李良宝等也都是把一个个乱摊子干成了先进村。这些支部书记都有一个共同点:有奉献意识、有公心、有干事创业的能力。

(二)城郊村率先振兴的基础是盘活了土地资源

无论是兰陵代村、章丘三涧溪村、还是长沙浔龙河等村,几乎所有率先振兴的城郊村的发展源泉都来自于对珍贵的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通过对土地的集中经营,为发展各类城郊型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代村为盘活土地资源,采取了建设统一社区公寓,土地入股、年终分红等方式,完成了土地经营权流转,实现了集体土地集中经营。三涧溪村通过建设社区公寓楼、配套便民服务中心和养老公寓等措施,节约出大量建设用地发展经济园区和高校园区,吸引绿色企业和省级高校入驻。浔龙河村按照长沙县村民集中居住、资本集中下乡、土地集中流转、产业集中发展、生态集中保护、公共服务集中推进的“六个集中”要求实现了土地集中经营。[8]

(三)城郊村率先振兴的标志是培育了主导产业

主导产业是村集体创收的主要来源,是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的经济基础。主导产业和本村资源结合得紧密不紧密、特色鲜明不鲜明、创收能力强不强,关系到产业能否发展壮大,是城郊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

代村紧紧围绕近城优势和本村资源,先后发展起了现代农业、文化旅游、商贸物流、文化教育、卫生康养、节会展览六大主导产业,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滨州西王村的西王糖业(香港002088)和西王食品(深圳000639),上海七宝镇九星村的九星物流公司、华东综合批发市场,江西南昌进顺村的三家酒店、三大园区等都是依托本村近城优势发展起来的特色主导产业,对这些城郊村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四)城郊村率先振兴的目的是人民幸福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乡村振兴归根到底是人的振兴。这些村在振兴过程中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亿万农民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安全感。

为了提高村民的文化获得感,代村创办了“新代村”报,大力弘扬“爱国爱村、大气谦和、朴实守信、勇于拼搏”的“代村精神”;每年坚持开展“星级文明户”“道德模范”等以文明为主题的评选活动,树立典型,弘扬正气;建设“村史馆”“农民书屋”和“儿童乐园”等文化阵地,成立秧歌队、民乐队、合唱团等文体组织,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打造了兰陵博物馆、非遗活态馆、“中国知青村”等乡村文化展馆,对外推介优秀的乡村文化。为了提高村民的居住条件,代村认真践行“两山”理论,建设住宅楼65栋,小康楼170户,老年公寓两处200户;配套建设了便民服务中心、老年健身广场、社区医院、省级规范化小学、幼儿园等公共服务设施,实行物业统一管理、污水和垃圾集中处理,实现了社区规范化管理;建成了国家农业公园,使整个代村变成了一个天蓝、地绿、景美、宜居的新农村。

烟台龙口南山村,先后建起了图书馆、体育场、影剧院和南山大剧院以及相当于县级水平的医院;建起了从幼儿园到大学一整套发达的教育体系,南山村的孩子从入托到中学费用几乎全免;兴建了老年公寓,年满65的老年人都可免费入住。在南山村,工人区、生活区、商务区、教育区、休闲娱乐区、风景旅游区鳞次栉比,错落有致,没有飞扬的尘土,看不到一点垃圾,生产、生活和生态高度和谐统一。[9]

我们研究的其他样本村也无一例外地在振兴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加大投入,打造和谐宜居美丽乡村,不断提高村民的教育、医疗、养老等各种福利,让村民少有所教、病有所医、壮有所为、老有所养。

四、五维重构:城郊村率先振兴的操盘策略与实践路径

总结城郊村率先振兴的实践经验,可以清晰地看到五维重构的内部逻辑,这也是推动城郊村率先实现振兴可资借鉴的模板。

(一)空间重构:高度重视城郊村的独特地位,搞好顶层规划,打造乡村振兴的沂蒙高地

1.切实把城郊村率先振兴摆上工作议事日程。建议政府在统筹安排各类型乡村振兴的同时,重点考虑城郊村率先振兴问题,拿出专门时间,听取汇报,研究措施。

2.围绕城郊村开展调查研究。建议相关部门组织专门力量,对城郊村进行专题调研,摸清底数,掌握情况,找准问题,分析优势,提出建议,为制定具体政策措施奠定基础。

3.研究制定专门发展规划。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要求,要把握好以下五个方面:明确各城郊村未来的发展方向,以便于统筹安排生活空间、生产空间、生态空间和各项建设;明确各城郊村的功能布局,对建设用地进行优化重置,梳理散乱的用地,腾出完整的规模化的产业空间,为企业和项目落地奠定法定基础;规划好各城郊村的经营性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用地,以保障服务配套落地;加快推动与城镇水、电、路、信息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促进城镇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向农村流动;与城镇化相衔接,提出建设农村新社区建筑选型、面积、层高、风貌等管控标准。

4.实施“百村会战”工程。从各县区、国家重点镇、中心镇选取100个城郊村,参照代村模式,利用三年时间,进行统一规划,集中扶持,重点攻坚,形成乡村振兴的隆起带,打造乡村振兴的沂蒙高地。

(二)人才重构:选准选好带头人,推广“四雁工程”,形成“雁阵效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城郊村率先振兴的关键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议在临沂市城郊村大力推广兰陵县“四雁工程”的做法。

1.实施城郊村“头雁工程”,选准配强带头人。带头人要具备两点:一是有干事创业的公心;二是有干成事业的能力。结合村党组织书记职业化选配改革,拓宽选任渠道,从机关干部、退役军人、返乡创新创业人员等群体中选拔村党组织书记。健全激励保障机制,提高经济待遇。注重政治激励,特别优秀的通过选任、考任等方式纳入公务员队伍,打开晋升空间。

2.实施城郊村“归雁工程”,吸引召回在外人才。开展城郊村在外人才信息征集工作,搜集在外人才回乡创业意向线索,跟进对接。围绕城郊村主导产业,从政策资金、用地等方面给予支持,推动“归雁”人才积极投身现代农业发展,带动更多先进生产要素向城郊村聚集。

3.实施城郊村“鸿雁工程”,盘活用好本土人才。坚持强化内部造血功能,重点从具有丰富农业生产经验,掌握一定先进技术,领创经营主体规模效益好的本土人才中选拔“鸿雁”,强化城郊村“土专家”“田秀才”挖掘培养,着力打造一支技能出众、示范突出的“鸿雁”人才队伍。

4.实施城郊村“招雁工程”,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围绕城郊村主导产业发展所需,通过与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猎头公司等机构合作,引进职业经理人、专业技术人才等各类急需紧缺人才。同时,配套医疗保障、子女入学等政策,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确保外来人才在城郊村留得住、住得好。

(三)产业重构:充分发挥近城优势,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中指出,“集体经济是农民共同富裕的根基,是农民走向共同富裕的物质保障。”城郊村充分发挥近城优势,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现产业重构是其率先振兴的重要途径。要鼓励支持城郊村充分利用好各自的资源禀赋发展城郊型主导产业,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工则工。

1.筑巢引凤。“建好梧桐树,专等凤凰来。”在明确产权、完善治理体系和经营管理体制的基础上,有序推动农用地流转,盘活农房、废弃厂房,规范合村并居,搞好土地综合整治,健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政策,实现农用地、建设性用地等各类土地集中规模经营,为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壮大主导产业提供用地保障。

2.树上开花。对城郊村现有产业进行分类梳理,对与城郊村优势资源结合紧密、有发展前景的产业,给予大力扶持,促其发展壮大。抢抓“国内大循环”发展机遇,借鉴长沙浔龙河村建设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基础教育示范学校、田汉戏剧文化园建设青少年国防素质教育营地的经验,围绕城郊村现有优势产业,采取融入现代城市元素、有机生态、地域文化等文化创意和对接长三角城市群消费需求等措施,拉长产业链,提高溢价增值。

3.无中生有。抢抓新经济下沉市场的蓝海机遇,借鉴代村发展国家农业公园、北京通州宋庄建设画家村、天津北辰双街村培植博客村的经验,落实“六稳六保”和“双创”政策,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城郊村大学毕业生、在外成功人士等返乡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大力发展物联网、网上培训、网红经济等新型产业。

4.借船出海。借鉴济南章丘三涧溪村发展经济园区,吸引绿色企业入驻,实现全村80%青壮年就地就业,并发展物业公司服务园区和外地企业的经验,鼓励城郊村以土地、股份等资源吸引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资、民企各类主体入驻,引进资金、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借势借力发展。

(四)文化重构:加强文化设施建设,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提高乡村文明程度

富而知礼仪。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是人民自信的源泉和幸福生活的载体。实施文化重构,推动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在推动城郊村率先振兴过程中,要统筹考虑乡村文化重构,实现文化振兴。

1.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实施乡村文化兴盛行动,建设一批村史馆、民俗馆、非遗活态馆、乡村博物馆,留住乡愁和记忆;支持有条件的村建设图书馆、创办村报、开设网站和公众号,搭建文化宣传推介平台;建设幼儿园、小学等学校和日间照料中心、群众剧场等康养、休闲机构,完善各类基础配套设施。

2.丰富文化生活。根据各城郊村的文化传统,成立秧歌队、腰鼓队、舞狮队、民乐队、合唱团等文体组织,开展网红评选、文艺晚会、广场舞比赛、快手短视频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调动群众的文化热情,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

3.提高文明程度。实施乡风文明提标行动,力争城郊村100%达到县级以上文明村标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作用,广泛开展“美在农家”“好邻里、好媳妇、好公婆”“星级文明户”“道德模范”等评选活动,引导农民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五)生态重构: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提高农民幸福指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乡村振兴的最终目的是为人民谋福祉,在推动城郊村率先振兴过程中,要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抓好生态振兴这个民生最大的福祉。

1.提升村容村貌。加快推进“户户通”工程,争取城郊村实现全覆盖;持续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消除私搭乱建、乱堆乱放;充分利用闲置土地组织开展植树造林、湿地恢复等活动,建设绿色生态村庄。

2.完善公共设施。实施绿色能源示范村工程,推动供气设施向城郊村延伸,80%以上的住户实现清洁取暖;完善村庄公共照明设施,开展电网升级改造。

3.推进厕所革命。合理选择改厕模式,推进厕所革命,按照村民接受、经济适用、维护方便、不污染公共水体的要求,普及不同水平的卫生厕所,力争所有城郊村全部实现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

4.有效处理各种垃圾。探索生产生活垃圾一体化收集转运处理机制,统筹考虑生活垃圾和农业生产废弃物利用、处理,建立健全符合城郊村实际、方式多样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有条件的推行就地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开展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排查整治,重点整治垃圾山、垃圾围村、垃圾围坝、工业污染“上山下乡”。[10]

5.加强村庄规划管理。优化城郊村功能布局,实现规划管理基本覆盖;完善乡村规划师制度,推行政府组织领导、村委会发挥主体作用、技术单位指导的村庄规划编制机制;加强城郊村建设规划许可管理,建立健全违法用地和建设查处机制。[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