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蚕桑产业 弘扬蚕丝文化*——谈江浙蚕桑产业振兴与蚕丝文化传承

2021-12-03 12:44沈兴家
蚕桑通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蚕丝蚕桑养蚕

沈兴家 ,吴 洁

(1.江苏科技大学,江苏 镇江 202100; 2.中国农业科学院 蚕业研究所,江苏 镇江 212100)

蚕桑丝绸文化已有五千多年历史,是悠久中华民族文化之瑰宝。改革开放以来,地处东部沿海的江苏浙江两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但是,作为传统优势的蚕桑产业自本世纪以来一路下滑[1,2];与此对应,蚕桑产业在农业经济和省级经济中的比重也越来越小。因此,如何创新思路、稳定蚕桑产业,更好地继承发扬蚕桑丝绸文化,是广大产业管理者、经营者和学者们面临的重要课题。这里罗列江浙两省的一些做法,兼谈一点粗浅认识。

1 稳定蚕桑丝绸产业发展

蚕桑、丝绸产业是蚕丝绸文化的载体,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因此,时代需要我们要集思广益,大胆创新,稳定和振兴蚕桑丝绸产业,筑牢产业根基,巩固蚕丝绸文化载体。

1.1 强化产业顶层设计

发挥各级政府的领导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下,制定实施优惠的蚕桑丝绸产业政策。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学会的作用,依靠龙头企业和专家(科研院所、高校)制定蚕桑丝绸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引导产业有序健康发展。

1.2 稳定桑园面积和饲养数量

蚕茧市场价格年度间波动较大,但是与其他农产品相比,蚕茧价格还是相对稳定。蚕桑产业历史上是江浙蚕区农民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即使在当今蚕桑产业也是农民脱贫致富的优选产业。在我国“十三五”全面脱贫攻坚中,蚕桑产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必将继续为乡村振兴发挥重要作用。

最近几年,蚕桑家庭农场[3]、蚕桑合作社[4]发展较快,提高了蚕桑产业组织化程度和规模化水平,有利于优良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的推广应用,提高产业效益,提升产业竞争力。产业经营模式不断优化,“公司+基地+农户”]和“公司+合作社/农场”模式成为主体,实行订单生产,保底价收购,利润二次分配[5]。

蚕桑管理部门,加强技术指导,提供优质服务,加强蚕农/桑农技术培训,促进了蚕桑产业的稳定。实施养蚕商业保险,政府买单,让蚕农放心养蚕,养出好蚕、产出好茧,提高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合理管控蚕茧收购,体现谁(公司)签订合同,谁提供管理和技术供服务,谁就有资格收购;实行优质优价,保护蚕农应用新技术新品种的积极性。

1.3 实施轻简化机械化工厂化养蚕

目前农村养蚕仍以手工劳作为主,机械化程度低,远不及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生产率低。另一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缺乏,从事蚕桑业的主要是5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有的只是作为一种副业或爱好。因此,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有难度,产业竞争优势逐渐丧失。

各地陆续研制出一些养蚕机械[6],可以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虽然还不够理想。工厂化养蚕一直是养蚕人的梦想,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科学家一直在努力。前几年,江苏省如东县全年多批次全龄人工饲料养蚕取得成功,为工厂化养蚕提供了重要经验[1,7]。随着人工智能的兴起,智能化工厂化养蚕已经提上议事日程。浙江巴贝集团公司嵊州陌桑高科股份有限公司创新实践,走出了一条智能化工厂化养蚕的新路。据报道,陌桑高科股份有限公司第一期工程年产鲜茧7000吨,第二期(在建)设计年产鲜茧4万吨,相当于目前浙江省蚕茧总产量的2倍。实行全封闭无菌养蚕,不仅能为茧丝绸企业提供优质原料(可缫制5A~6A级生丝),而且为蚕茧和茧丝在生物医药、化妆品和食品领域的利用创造了条件。

1.4 加强蚕业科技创新

科研院所和有关高校要加快科技创新,通过企业将优秀科技成果应用于产业,拓展蚕桑资源利用,提高产业效益,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近年,生态桑、桑产业(桑葚、桑葚酒、桑叶茶饮、桑叶食品、桑根/枝工艺品、饲料桑等)、蚕桑生物质资源利用(桑枝食用菌、桑叶活性物质、蚕蛹蛋白、蚕蛹油等)和蚕丝生物材料产业开始显现,并快速发展,为产业振兴和多元化发展提供技术保障[8]。

2 建设特色小镇 发展蚕桑文旅

2.1 蚕桑丝绸特色小镇

苏州震泽镇古称“吴头越尾”位于江浙交界处,北濒太湖,气候宜人,土壤肥沃,水源充裕,人们世代在这块土地上种桑养蚕、缫丝织绸,是我国著名的蚕丝之乡,拥有着悠久而灿烂的蚕桑文化。震泽镇蚕桑文化小镇入选江苏特色农业小镇。太湖雪蚕桑文化园是一个以蚕桑为主题的生态园,包括桑园、丝绸文化、蚕的一生、传统现代制丝工艺展示等,开创了丝绸产业链全景体验新模式。

浙江湖州丝绸小镇位于于湖州吴兴区东部新城西山漾湿地景区内,将湖州4700多年历史的丝绸文化与传统丝绸产业融入小镇。小镇内部设置文艺展览、特色农贸、主体餐饮等多种业态的创意,这里有众多风景、天然美食、人文情怀等,已经成为集丝绸产业、历史遗存、生态旅游为一体的“丝绸文创度假小镇”。

与上述2个小镇不同,江苏省射阳县特庸蚕桑特色镇,从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栽桑养蚕,最近几年蚕桑产业快速发展,现有桑园2.67×108/m2,位列全省乡镇第一,2018年春蚕发种5.5万张,蚕桑成为当地农业的主导产业。

2.2 桑果采摘园

最近10多年,果桑产业发展较快,果桑采摘园受到城市市民的欢迎,春季除了草莓和热带水果,其他上市水果少,桑果正好填补春季时令水果的空缺,给市民家庭带来乐趣和享受。制定规划,合理布局,建设桑果采摘园,服务游客,在获得经济收入的同时,也可以发挥传承蚕桑文化的作用。

2.3 蚕桑丝绸博物馆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蚕桑已经或正在从包括苏南地区、杭嘉湖地区等历史上蚕桑发达地区悄悄退出,原来的蚕种场、缫丝厂等已经弃用,可以改造成蚕桑丝绸体验馆、博物馆,让市民和游客亲身体验采桑喂蚕,采茧、缫丝、制作丝绵等,提高他们对蚕桑丝绸及其文化的兴趣和了解。如无锡西漳蚕种场已经悄然转身成江南蚕桑博物馆,为人们提供了解蚕丝文化的好去处。

江浙有不少的蚕桑、丝绸主题博物馆,如位于杭州的中国丝绸博物馆,南京的南京云锦博物馆,苏州的苏州丝绸博物馆等,这些博物馆在传承发展蚕丝绸文化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 加强蚕桑丝绸文化教育与研究

3.1 中小学生养蚕教育与实践

目前小学课本有不少是与养蚕有关的,如浙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材的第二单元有《动物的生命周期》课程,以蚕宝宝的一生为例进行讲解,包括“孵出的新生命、生长变化、蛹变成了什么、生命周期”等等。苏教版《科学》四下也有《我们来养蚕》单元,蚕桑丝绸文化传承教育从娃娃抓起。

有条件的可以让中小学生饲养少量蚕,或到蚕桑丝绸体验馆亲身体验,增强感性认识,在体验中感悟科学探究的真正乐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2 大学生蚕丝绸文化研究与蚕桑生物技术创新实践

高校尤其是涉蚕桑、丝绸的高校,要引导大学生成立蚕桑丝绸文化社团,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蚕桑丝绸文化研究,历史文化方向的导师更要把蚕丝文化作为研究生的重要课题,师生共同研究蚕丝文化历史沉淀,发展新蚕丝文化。

中国蚕学会自2018年开始,每年举办“全国大学生蚕桑生物技术创新大赛”,得到了教育部高等学校动物生产类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支持,已经连续成功举办3届,创立品牌,不仅为大学生、研究生的成长提供了平台,也促进了蚕桑丝绸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3.3 蚕桑丝绸文化研究社团与蚕丝文化宣传

中国蚕学会和省级蚕学会,可以设立蚕桑丝绸文化专委会,聚集相关专家开展蚕桑丝绸文化研究,举办蚕丝绸文化活动,弘扬传统蚕丝文化。发掘提炼信息化智能化快节奏生活下的新蚕桑丝绸文化,使蚕丝文化与日俱进,永放光芒。

蚕桑丝绸企业,在开发生产蚕桑丝绸产品的同时,要从蚕丝生产过程到产品本身的生态环保、亲肤保健、高端优雅、文化传承的角度,通过各种方式宣传推广蚕丝产品,引导消费;要开发适合不同阶层不同用途的新产品,让老百姓想用而且用得起。

在创新蚕丝文化中要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多渠道多视角宣传优秀璀璨的中华蚕丝文化,使之深入人心,家喻户晓。

猜你喜欢
蚕丝蚕桑养蚕
养蚕消毒防病的不良习惯及应对
君山区蚕桑产业规模经营的现状与问题
养蚕不易
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助推高县蚕桑高质量发展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推动蚕桑产业再上新台阶
赵红育蚕丝单面绣作品《荷韵》
嫘祖养蚕的故事
春蚕丝尽便会死吗
养蚕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