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主义对青年学生的消极影响及对策

2021-12-03 12:38淮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淮南232008
关键词:消费主义物质价值观

朱 欣(淮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淮南 232008)

消费主义在今天早已不是学者书斋里探讨的概念。铺天盖地的街头巨幅广告、电视上图像越来越精美的广告宣传以及各种购物狂欢节,无不表明我们已经处于一个被琳琅满目的商品、五光十色的广告包围的消费供给充裕的时代。消费者成了上帝,如何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成了商家殚精竭虑的问题。而对于“90 后”“00后”的新一代大学生来说,他们从来没有经历过物资匮乏的年代,对艰苦朴素的传统并没有深刻认识,有的大学生在消费上追求名牌,大有攀比之势。面对此种现象,我们必须利用思政课教学这个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消弭消费主义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确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培养高尚健康的人生观。

消费主义虽然已不是一个新问题,但仍有必要首先对这个概念做一番辨析,以此为基础才能思考如何进一步解决问题。从西方社会历史来看,消费社会最早产生于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它是福特主义盛行的结果。福特主义所导致的消费社会源于生产的标准化和规模化,在此基础之上生产效率提高了,生产规模扩大了,从而引起消费方式的变化和消费社会的出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与资本主义消费社会崛起相伴相生的就是消费主义的盛行。可以说,消费社会是消费主义观念的现实土壤,而消费主义是消费社会的观念支撑,两者互相依赖、互相促进、密切关联。

论起消费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要从法国著名学者鲍德里亚谈起。鲍德里亚提出,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由物质所包围,并以物的消费作为特征的新型社会。“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它构成了人类自然环境中的一种根本变化。恰当地说,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1]。消费主义社会早已解决物质生产效率低下导致的物质匮乏问题,它使物质生产及物质财富呈几何级数地增长。此外,鲍德里亚还认为,消费在消费社会中成为一种系统化的符号,消费的商品作为“物”变成了一种符号,商品具有了超越单纯“物”的某种意义和价值。物质不再仅仅单纯满足我们衣食住行的物质需要,而与精神联系在一起,它要体现出消费者特定的社会地位、个性爱好、生活情趣。这种符号消费与消费者的身份认同和社会地位直接挂钩,以此来激发人们的购买欲望。购买能力凸显了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能力,购买衣服的品牌、所住房子的地段和面积、用餐餐厅的等级、旅游的经历等等,似乎都暗示了消费者的身份。比如因热播剧《三十而已》而出现的“上海名媛拼单群”现象,这些拼单购买奢侈品、打造高端人设的“名媛们”追求的正是消费的符号意义。为了最大限度地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商家往往不惜重金利用媒体打造重磅广告。在商家的广告宣传中,“商品自由地承担了广泛的文化联系与幻觉的功能。独具匠心的广告就能够利用这一点,把罗曼蒂克、珍奇异宝、欲望、美、成功、共同体、科学进步与舒适生活等等各种意象附着于肥皂、洗衣机、摩托车及酒精饮品等平庸的消费品之上”[2]。由此可见,在消费社会里,生产目的更多是为了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而不再仅仅是满足生存的意义。同时,消费的性质也产生了变化,消费者从关注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转移到倚重它们的符号象征价值。

消费主义带来的问题在于当人们无节制地追求物质享受时,人的欲望就像被打开的潘多拉盒子,贪婪、虚荣、攀比等尾随在消费之后,社会风气陷入浮躁中,人生的意义仿佛就是通过物质占有来达到享乐,人成了物质的奴隶。在商业资本及大众传媒的积极介入下,大众的消费观念、对时尚趋之若鹜的追求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行为。

当下社会电脑网络和各种新生媒体盛行,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个体或多或少都会被影响。尤其是“90 后”“00 后”年轻一代更是如此。他们从童年时期开始就被广告、网络、游戏包围,其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不可避免地有了时代的烙印。他们成长于市场经济的时代,20 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的传统消费观念受到严重冲击,大众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在此背景下,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已经被一些人无情摒弃。通过新媒体传播,消费主义及伴随着消费主义而来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悄然蔓延。这些悄然蔓延的思潮很容易导致新一代大学生精神生活的异化,其不良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消费主义的符号消费导致有的青年学生在价值观上的低俗、肤浅和混乱。有的大学生全身心拥抱消费主义,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被拉低到仅仅追求物质享受,这不可避免地导致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肤浅。这显然与新时代社会主流价值观倡导的健康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相违背。

因为有些人处处讲名牌,一度使大学校园里的攀比现象比较严重,部分学生消费方式高档化,过于追求时尚流行。物质追求占据第一位后,不管物质条件如何,苹果手机、品牌服装、名牌化妆品成为这部分大学生趋之若鹜的商品。这些人讲品牌,讲享受,讲时尚,好安逸,诸如攀比、炫耀等消费方式在这些大学生日常消费中占据着很大比重,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美德早已被视为过时老土。说到底,所谓的时尚消费凸显出当下一些大学生价值观的错位。把物质的追求放在第一位,再加上虚荣攀比、盲目从众的心理作祟,物质主义、享乐主义的习气愈演愈烈,最终造成部分大学生精神的颓废、冷漠、空虚,扭曲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造成信仰缺失的价值危机。这种情况显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严重不符。

第二,消费主义的物质至上观念导致部分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淡薄。消费主义思潮“渴望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和消遣,试图以物欲的满足和占有来构筑其心理和精神的需求,把人的价值单一地定位于物质财富的享用和高消费的基础之上”[3]。消费主义倡导幸福感的获得取决于消费的多少,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物质欲望的满足及物质生活的丰富。宣扬人生追求的主要目标在于及时行乐和拥有财富,而把劳动仅仅看成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由此可见,消费主义是一种赤裸裸地把无止境地占有物质作为人生目标的文化意识形态。这显然与我国“以艰苦朴素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在消费主义思潮的诱导下,部分大学生沉湎于感官刺激和物质享受,沉迷于物质欲望和纵情消费,奉行“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且行且珍惜”“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等人生态度。其结果必然表现为精神倦怠、理想信念淡薄,在物质沉沦中迷失方向,逐渐丧失为实现理想信念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

第三,消费主义忽视人与人之间美好情感的交流,导致部分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异化。“在消费主义文化消费至上的观念影响下,消费成为了现代人社会地位、人生价值的标志和人生意义的唯一源泉,人际关系被简化,人们在消费竞争中疲于奔命,失去了基于美好人性的天伦之乐、邻里之情、夫妇之爱等多维度的人际关系与情感。”[4]消费主义主张金钱至上,以货币来衡量一切,以人的购买力来衡量个人能力,人类的美好情感为物质所左右,人际关系也由温情而变得世俗、冷漠,人际交往也因此而被异化,人与人之间最真挚最淳朴的情感也因为利益冲突而被随意抛弃。处于世界观形成十字路口的大学生极易受到这种功利性人际交往观念的影响,个别人会以利益交换作为人情往来的条件,个人主义意识强烈,人际交往中原本应有的纯粹美好日渐被摒弃,人际关系趋于异化。

由此可见,消费主义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甚至存在侵蚀、消解、破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危险。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其中“以艰苦朴素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正与消费主义的享乐主义相反。消费主义价值观主导的价值追求为享乐主义,追求的是挥霍和物质享受,它会扭曲人们的道德选择,滋生出种种牟取私利的不良风气。此外,消费主义还损害了人的主体性,导致作为消费者的人成为物的奴隶,被物质所控制。如果让消费主义蔓延,会使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个人化、享乐化、功利化倾向,导致理想信念淡薄,人际关系也趋于异化。

面对有愈演愈烈风险的消费主义之风,为了消弭消费主义给我国当代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高校应该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主阵地积极引导大学生用知识武装头脑,正确认识消费主义产生的本质、根源、危害,自觉形成批判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意识。这样才能建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树立积极的理想信念,形成基于美好人性的人际交往。从教学内容上,通过教学,必须让学生认识消费主义是以自然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消费主义中的每一个消费者都是被商家操控而不自由的,要通过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汲取传统文化的养分,与消费主义价值观划清界限;从教学方法上,在教学中摒弃满堂灌和说教式的教学模式,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争取使用各种新型方法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第一,加强理论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消费主义的不良影响。消费主义的实质是由于技术进步导致生产效率的提高与产品的过剩,在经济萧条时因刺激消费而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对于消费主义,我们既不能视为洪水猛兽,也不能熟视无睹。我们要在思政课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对不同的价值观念进行比较分析,辨析、厘清消费主义价值观存在的负面问题,使他们清醒地认识到:“消费主义使人附属于商品和市场,成为‘消费动物’,成为‘经济人’。对周围的一切,除了关心‘它对我有什么用’之外,人们似乎再也没有别的兴趣了。”[5]表面上看,消费主义时代消费者的选择是一种自主行为,但这背后却存在商家使尽浑身解数,通过媒体、广告及观念的渗透,操纵着、制造着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也就是貌似自主的选择背后其实是不自由、不自主的。除此之外,过度的消费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人对自然的掠夺,森林被砍伐、河流被污染、天空被雾霾笼罩,自然环境持续恶化。这些都违背了我们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而消费主义无疑是环境恶化的背后推手之一。要倡导青年学生树立绿色消费、理性消费的理念,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要通过思政课教育,让当代大学生认识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巨大危害,并对自身行为进行深刻反思。

第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养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消费价值观。我们要在思政课教学中进一步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学生从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中汲取思想养分,引导学生认清消费主义的负面影响和危害。比如传统文化中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勤俭节约的美德、物尽其用的观念都可以作为解毒剂,帮助大学生面对消费主义时能够反省自己,不盲从,不跟风,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我们可以把《习近平用典》中的典故应用到相关课程教学中,运用古诗文,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做一个科学理性的消费者。必须使青年大学生能够抵制消费主义崇尚的过度消费,认清若仅把物质财富看作是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其结果必然是迷失人性、甚至践踏道德和法律。

第三,改进教育方式方法,塑造大学生积极健康的精神面貌。面对当下消费主义对青年学生的负面影响,我们在思政课教学中务必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做出革新,以应对当下现实存在的问题,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消费观。习近平同志指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6]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决定了一个国家和民族未来的价值观念。作为教师,要从大学生成长的情感需要、价值需求的诉求点出发, 激发青年学生参与实践的兴趣和动力,进而培养他们发自内心地认同主流价值观念。

总之,鉴于消费主义思潮对我国大学生的负面影响,我们必须提高警惕,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厘清消费主义的本质、危害,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通过改革教育方式方法,激发大学生积极实践的热情,从内心深处自发认同主流价值观念,使大学生建立科学理性的消费观,达到高尚健康的精神境界。

猜你喜欢
消费主义物质价值观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我的价值观
Film review:WALL·E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You’ve got questions? she’s got answers
人造凶猛
聚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