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栓
(闽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漳州363000)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研究较多,而对习近平关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重要论述关注不够,研究尚未展开。习近平关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重要论述有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非常有研究的必要。鉴于此,本文拟就习近平关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重要论述作些探讨,以就教于学界同仁。
任何一个成熟的思想都要经历萌芽时期、初步形成时期和形成时期三个阶段,习近平关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重要论述也不例外。
当一个思想尚处于萌芽状态时,其特征是构成这一思想的组成部分的概念还没有被明确提出来,至于这一思想的内在体系和结构自然也不会形成。但是思想胚胎已经形成和存在,思想的形成与思想胚胎成长发展密切相关。
20世纪80年代,我国掀起改革开放热潮。面对这股热潮,习近平辞去中央军委办公室秘书一职,积极投身于基层改革开放实践中。习近平先是在河北正定县委工作一段时间,后又由厦门到宁德地委工作。在基层工作期间,习近平发现要把基层经济搞上去,人才和信息至关重要。而我国经过十年“文化大革命”,教育科技遭到严重干扰和破坏,人才奇缺。正定和宁德地区的商品经济要搞上去,除了解放思想、改革旧的经济体制外,关键是要招揽人才,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为此,在正定时期习近平就颁布了九条人才政策,积极招揽人才,大力兴办产业,推动正定商品经济发展。同时组织人力收集经济信息,大大促进了正定的产业发展和贸易增长,正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看到了人才和信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习近平积极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在发展农业和工业同时,高度重视第三产业发展,使正定的中小学教育条件得到了改善,一个尊师重教局面得以形成。
在厦门工作一段时间后,习近平来到宁德地委工作。宁德当时经济落后,发展经济的条件远远赶不上厦门。习近平一方面强调解放思想,可以“弱鸟先飞”,另一方面主张团结协作发展闽东职业教育,对外宣传闽东,促进闽东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宁德,习近平倡导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兴办职业教育,积极发展对外交流,不久闽东就摆脱了贫困,走上了致富奔小康之路。
总体来看,在基层工作期间,习近平已经充分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并积极探讨人才招揽和培育途径,这不仅推进了基层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且为他后来做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重要论述奠定了基础。这时习近平虽然还没有提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论断,但是他已经在提及人才,且认为人才招揽可以靠政策,但人才的培育必须靠教育。习近平关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论述就是在这一思想胚胎中成长起来的。
自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快,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日益融合,文化和知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愈来愈明显,因而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已经备受关注。在2003年中国爆发“非典”疫情时,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在实现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发展要以人为本。当时的中国社会仍然受旧的发展观支配,发展方式也没有得到转变。然而到浙江工作不久,习近平就发现文化和知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全局地位和作用,因而我们必须转变旧的发展观,即“更进一步来说,要认清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什么,GDP、财政收入、居民收入等等是一些重要指标,但都不是最终目的,其最终目的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包括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等等”[1]95。换言之,进行两个文明建设不仅仅是追求物质文明所带来的GDP、财政收入、居民收入,还有在获得物质文明成果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从而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我们必须转变旧的发展方式,走一条“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的经济发展之路”[1]93。为此,我们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积极推动实施循环经济。而要转变经济发展观念,扭转旧的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高度重视文化的作用,注重素质教育,切实推进第三产业发展。
从浙江工作时期的情况看,习近平已经立足于知识经济和信息化,充分认识到了转变经济发展观念、扭转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而明确提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论断以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并开始探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路径。同在基层工作阶段相比,习近平对人的发展的理解已经由注重人才上升到注重德才兼备,而且明确提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求,这些都是在萌芽时期人才思想基础上成长发展起来的。习近平还从素质教育和第三产业发展等方面探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路径,这已经大大拓展了萌芽时期人才培育思想。因此,在浙江工作时期,习近平关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重要论述已经初步形成。
中共十七大以后,习近平进中央工作。在担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和中央党校校长期间,习近平立足于全面从严治党思考党员干部的成长发展问题,这为他进一步思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奠定了基础。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虽然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但是我们必须稳中求进,有所作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维系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同时我们必须下大力气扶贫攻坚,只有这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是实实在在的,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逐步解决民生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2]41。
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的,当一种需要满足之后,人们又会产生新的需要。其实人类历史就是人们通过劳动不断满足需要的过程。站在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的高度,习近平发现国人需求正在发生变化,“过去有饭吃、有学上、有房住是基本需求,现在人民群众有收入稳步提升、优质医疗服务、教育公平、住房改善、优美环境和洁净空气等更多层次的需求”[3]374。这即是说,人们通过发展经济,一些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便会提出新的需求,而只有努力去满足人民已经产生的新需求,才能实现美好生活目标,一定程度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然而要实现美好生活,一定程度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要确定新的战略目标,且着眼于实现新的战略目标,为此我们必须下功夫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根据党的十九大精神,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需要用十五年时间基本实现四个现代化。在此基础上再努力十五年时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习近平看来,我们要实现这些宏伟目标,就要引导青少年逐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在教育中引导青少年和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不断向学生进行科学历史观、积极人生观和国史教育,使学生有深邃视野、广阔胸怀、强烈的爱国情怀;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系统专业知识教育,同时不断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创造。只有培养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才能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期完成我们的宏伟目标,而且必将促进经济社会和每个人的全面发展。
在这里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能站在新时代高度进一步思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他用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丰富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用美好生活的实现进一步厘清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路径。至此,习近平关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论述较之初步形成时期来说内涵更加丰富,实现路径更加清晰全面,尤其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论述已经体系化了。它集中回答了三个问题,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要性是什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内涵是什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路径有哪些?这些标志着习近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重要论述已经形成。
从第一部分我们已经知道,习近平关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重要论述的基本内容是由对以下三个问题的回答而构成的整体。
众所周知,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就说道:“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此,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4]25这即是说,我们决不能像布鲁诺·鲍威尔那样脱离人的生存和发展条件无限夸大人的主体性。再者,人的主体性也不仅仅表现为主体对外在世界的无情批判。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人存在于特定的物质条件之中,人们既利用特定的物质条件从事生产,同时又生产自身。因此,人自身状况只能从人所依赖的物质生产条件才能得到说明。
在人的依赖性阶段,人们在狭隘的地域和孤立的地点上从事生产,因而人们之间的交往必然是狭隘的。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只能依赖社会共同体生活,人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不可能发展起来。但是自从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时代后,新兴资产阶级用机器大工业代替了手工操作,加上资本主义快速向外扩张,人们再也不像传统社会那样只在狭隘的地域和孤立的地点上从事物质生产,资本家到处创业,已经把整个世界纳入自己的经济体系,又由于商品经济的自由竞争,使得资本主义不仅创造了巨大生产力,也创造了生产、需求和能力体系。相对于传统社会来说,人不再是狭隘、保守、知足常乐的能力有限者,而是形成世界历史性交往的广阔的、积极进取的人,是个具有相对独立个性的人。在人的发展的这个阶段,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必然随着生产的发展而提高。事实上,自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社会的高等教育有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在战后这几十年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接受高等教育和技术培训机会增多,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已经白领化。同时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使然,凡是人所需要的,资本主义都能生产。当资本主义创造出生产需求和能力体系后,人的需求被进一步诱发出来,人的能力空前增长,但是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建立在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基础上,因此,尽管资本主义创造了巨大财富,开创了近代工业文明时代,然而资本主义却被周期性经济危机所困扰,资本家剥削和压迫工人,掠夺世界市场和资源,资本主义社会劳资冲突一直存在,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矛盾一直存在,这表明资本主义社会的人虽然已经有了相对个性,并且能力和需求较前均有发展,但是人始终被异化而不可能自主发展,更不可能自由全面发展。这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做出全面历史分析之后得出的必然结论。
目前我国社会虽然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但是从全球来看,我国社会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因而仍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样一个历史发展阶段,我们不仅需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而且需要利用市场经济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我国处在物的依赖性阶段,但我国又是社会主义社会,因此我们必须看清现代化的工业和新产业必然促进人的能力和素质向前发展,也必然会诱发人的需求的多样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趋势,主动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推动力,同时须明确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最终开辟人的全面发展道路,从而为在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习近平看清当前社会发展大势,认为社会发展已经越来越依赖全面发展的人[1]225,所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完全必要的。正是立足于此,习近平在关于学习和创新等重要讲话中,反复强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性。
在资本主义的发展史上,无论是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还是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资本家为了榨取更多剩余价值,总是把工人束缚在一个岗位上,让工人重复劳动。这种旧式分工一方面会使人朝着畸形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也让工人超负荷劳作,这不仅极大地损害了工人健康,而且无情地剥夺了工人受教育权利。工人除了维持生命外,连人的基本尊严都保证不了,就更不用说人的全面发展了。通过批判自由资本主义,马克思设想,等到人类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人们将不再为生存而争斗,而是可以自由选择职业,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发展自己的能力。也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物质财富巨大增长,社会实行按需分配,人们这时才有条件和可能过精神生活,即作为真正自由的个人能力和个性的发展。也只有在这个阶段,真正的人的生活才开始了,人的全面发展将充分展现出来。
由于科学技术发展,战后资本主义社会财富较前有所增长,资本家为了维持社会稳定,改变了以前的统治方式,实行福利政策,结果使资本主义社会劳资冲突有所缓和,但是资本主义社会仍然实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资本主义社会人性仍然被异化,劳动者的能力发展仍受限制。劳动者仍然要受高失业、高税收、高物价的威胁,劳动者想实现全面发展是根本不可能的。
在苏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初期,列宁认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广泛吸收人类文明成果为基础;广大青年必须系统学习共产主义知识,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否则想建设共产主义是不可能的。这里事实上包含着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但遗憾的是,斯大林在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并没有实践列宁这一重要思想。
建国后,毛泽东制定了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其中蕴含着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由于后来社会的曲折发展,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并没有得到很好落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重提社会主义教育方针,邓小平又提出“四有”新人的培养目标。至此,人的全面发展才开始启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获得长足发展。
党的十六大提出我国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为人们展示了美好的生活前景,同时江泽民明确提出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经过防治“非典”,党对人的生命价值有了新的认识,胡锦涛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人的全面发展成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和基本要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习近平紧紧抓住宏伟目标的实现殷切希望广大青少年和海内外青年学生朝着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这就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教育方针。通过丰富和发展党的教育方针,习近平实际上向人们表明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
马克思曾经说道:“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4]9而理论要掌握群众,就要抓住事物的根本,同时理论还要采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由于在基层工作过,习近平知道人民群众需要什么。到中央工作后,习近平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和大众化,因而他根据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人民群众的普遍愿望,提出了美好生活这个奋斗目标。在对这个奋斗目标的解释中,习近平使人们进一步明确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这就是我们一方面要始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使人的全面发展获得基础和条件,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和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使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均得到发展,使人的全面发展迈出新步伐。
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可以知道,所谓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实就是社会要不断进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生产,只有这样,才能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手段和条件。因此,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路径有如下几条。
1.以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我们知道,“历史不外是各个时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条件下继续从事先辈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改变旧的条件”[4]51。这就是说,一代人只有在上一代人创造的物质生活条件基础上,才能从事物质生产活动,进而创造新的物质生活条件。人们不可能不借用先辈们创造的物质生活条件从事物质生产活动。无论对于先辈们来说,还是对于人自身来说,离开劳动创造活动,人都是无法生存的,要想获得全面发展更是不可设想的。因此,人们无论处在什么样的时代,都必须从事劳动,只有这样,人类历史才能延续,人自身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而人从事劳动首先不是生产观念和精神之类的东西,是要生产生活所需要的东西,即“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资生活本身”[4]32。正是看到了这一点,习近平认为,我们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要通过劳动去发展经济,创造美好生活,从而“努力使全体人民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2]97。
一切唯心史观都将人的精神和政治活动看作是历史的决定性因素,而忽视和否认物质生活活动对于历史的决定性作用。在深入批判唯心史观基础上,唯物史观认为,“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5]574。这即是说,历史的决定性力量是物质资料生产,但人们也会在物质资料生产基础上从事精神和政治活动,精神和政治活动虽然受制于物质资料生产,但是它们对人类历史也有反作用,只是我们不能像唯心史观那样将反作用夸大为决定作用。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决不能忽视人的精神活动。而从广义上来说,人的精神活动即有作为思想上层建筑的精神活动,又有个人自主精神活动。一般来说,历史上的进步阶级其精神活动对历史发展和个人精神活动有积极作用。因而,为了促进个人自主精神健康全面发展,就应当推动先进的精神活动,而这其中文化和教育至关重要。
2.繁荣文化。
由于经历过“文化大革命”,习近平对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尤其经过四年大学学习,习近平对文化的历史作用印象更深。因此,一到河北正定工作,习近平就要求干部群众了解正定历史,从中感受正定深厚的文化底蕴,号召人们弘扬正定传统文化,发扬正定革命精神,建设好新时期的正定。为此,习近平组织人力编写《正定古今》,这对于整理发掘地方文化资源,促进正定经济社会和精神文明发展意义重大。
到宁德工作后,习近平又一次强调要对外宣传闽东文化,使少数民族文化和新民主主义红色文化在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作用。
21世纪初,全球化和信息化发展加快,知识经济愈来愈明显。在这种情况下,文化之于经济、政治的作用不再是抽象的、令人难以琢磨的,它就像习近平所形象指出的那样,“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1]149。不仅如此,习近平认为,“经济发展以社会发展为目的,社会发展以人的发展为归宿,人的发展以精神文化为内核。”[1]150由此说来,文化在经济政治社会和人的发展中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样一来,文化便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不同,“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人类不仅追求物质条件、经济指标,还要追求‘幸福指数’;不仅追求自然生态的和谐,还要追求精神生态的和谐;不仅追求效率和公平,还要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精神生活的充实,追求生命的意义”[1]150。这样的人难道不是全面发展的人吗?正是看到文化之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和意义,习近平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直倡导繁荣文化,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础,进一步树立文化自信;继承和弘扬无产阶级革命文化,使年轻一代树立理想,坚定信念;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使下一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拓创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句话,通过繁荣文化,形成浓厚文化氛围,促进青年全面发展。
3.发展教育。
显而易见,要使文化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发挥作用,离开教育是不可想象的。从历史上来看,教育在文化的传承、创新、繁荣和发展中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在正定和宁德工作期间,习近平高度关注和重视中小学教育和职业教育。在浙江工作时期,针对应试教育弊端,习近平主张素质教育,尤其强调家庭和学校一定要抓好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站在知识经济高度,习近平还就浙江高等教育发展问题作了有益探索。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立足于新时代,习近平提出建设教育强国目标。为此,他对教育作用的认识更加深刻全面,他说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青年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2]191而教育通过履行这些职责可以为社会提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从而使人才在创造美好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由此说来,教育实际上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为了实现教育强国目标,使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发挥更好更大作用,习近平就我国教育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使人们进一步明确教育就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培养接班人和建设者,为中国共产党继续执政服务。要办好教育,就要做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出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从前两个部分来看,习近平关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重要论述是有意义的。具体来说,我们至少应当看到以下几点。
通过批判德国古典哲学和英法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建立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根据这一学说,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人阶级要实现全面发展,必须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推翻私有制,从而结束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和压迫,工人才能从旧式分工中解放出来,在物质生产获得极大发展基础上,自由选择职业,发展以兴趣和能力为核心的精神生产,从而实现自由全面发展。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在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中不仅界定了人的全面发展内涵,而且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级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苏俄“十月革命”后列宁一方面强调青年只有系统学习共产主义知识,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倡导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认为它是做共产主义者的途径。应当说,列宁对人的全面发展内涵和实现途径的探索十分有益,但由于内战,加上列宁过早去世,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没有得到很好实践。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时代性课题,需要后来社会主义国家去探索和实践。
建国不久,我们党制定了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它集中反映了我们党不仅坚持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而且试图在教育发展中贯彻落实这一马克思主义学说。但由于“左”倾思想干扰,我国教育事业受到了严重破坏,更不用说能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新时期以来,我们党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地位,政治上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上搞改革开放,思想文化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这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尽管邓小平提出了培育“四有”公民的任务,江泽民和胡锦涛先后强调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但都没有明确提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没有就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展开系统探索。在浙江工作时期,习近平就已经提出两个文明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且也充分认识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到中央工作后,习近平一方面阐明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内涵,另一方面探讨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路径。这意味着习近平关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重要论述已经形成,更重要的是它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及怎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时代课题,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获得巨大发展,教育和文化也有长足进步。但是如果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个层面来看,我们还存在一些不正确的想法和做法,比如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许多家长和学校看重的仍然是学习成绩,而不是全面发展。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各种各样的培训机构既给家庭增加了经济负担,又直接影响到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这在一定程度上等于又搞起了既往的精英教育,义务教育难以真正落实和普及。孩子上大学后,家长考虑的不是孩子全面发展问题,而是以后要找一个好工作,挣大钱。由此导致孩子在大学期间不是专心于专业学习、全面发展,而是仍然在比学习成绩,或者盲目参加各种培训,考各种证书。更有甚者,一些家长把孩子送到国外读书,为的是以后能在国外发展,过富裕生活。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些想法和做法怎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些中小学生、大学生、研究生自杀,甚至有的学生杀死父母,这些人生悲剧已经充分说明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必须改变教育观念,纠正错误做法。
从习近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重要论述来看,我们必须明确人的发展不仅仅是物质生活享受,还应当追求丰富的精神生活。如果家长和学校能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那么我们就能放弃应试教育,真正开展素质教育。我们必须放弃急功近利的想法,放眼世界,看清历史发展潮流,即“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经济越是发展,创造财富的手段就越是依赖于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环保等社会事业的发展,财富的表现形式就越是体现于知识产权、品牌、价值观等社会资本的积累,最终也都体现于人的发展。”[1]225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人的全面发展在当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极大作用,从而认识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性,大力发展包括教育文化在内的第三产业,创造新的动能,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质量的高度统一。这也是我们避免陷入“中等收入国家陷阱”的必然选择。
总之,习近平关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重要论述必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党的十九大部署,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国将再用三十年时间到本世纪中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首先在这个需要几代人接续奋斗的过程中,努力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至关重要。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我们也一定能造就数以亿计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因为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在创造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将开展丰富多彩的精神生产,从而使人们不光追求物质财富,还将不断开发和丰富精神生活。再者,知识经济和信息化必将越来越发展,文化在经济社会等领域的作用将会进一步加强,经济和社会发展将日益依赖全面发展的人。这一历史趋势必然会驱使人们大力繁荣文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厚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树立文化自信等方面发挥作用;使无产阶级革命文化在理想信念教育方面起引导和推动作用;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发挥引领作用。最后,我们再也不像过去那样将教育仅仅局限于应试教育,而要大力倡导和实施素质教育,并对教育的若干基本问题提出具体要求。这样一来,我们一定能朝着教育强国的方向前进。在建设教育强国过程中,教育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手段和途径,其作用会越来越大,效果必将会越来越明显,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将落到实处。
当我们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培养出数以亿计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时,这些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反过来会肩负起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并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定会如期实现!
简言之,习近平关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重要论述必将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