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永良
挫折教育的过程是,家长引领、指导孩子正确认识挫折、面对挫折,调节心理,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并固化为良好的心理素质。
经常看到有关孩子抗挫折能力差、心理承受力十分脆弱的新闻:某大学大二学生时某,因为在补考中被老师发现作弊,心结难解,离开考场不久后便坠楼身亡;江苏某市一名小学生因为作文被老师批“负能量”而轻生……撇开具体事件中当事人的方法、态度另说,从生命教育的角度,值得社会、学校、教师、家长反思:我们的教育还缺什么?那就是人生的必修课——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是指帮助受教育者正确认识挫折和防范挫折的心理综合能力的塑造,也就是平时所说的抗压能力教育。通过挫折教育,最大程度减少挫折对受教育者带来的负面情绪影响,从而达到心理平衡,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家长应该高度重视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的必要性,因为这关乎孩子的生命安全、心理健康和长远发展。家长还需要学习挫折教育的正确方法,规避误区,不要把挫折教育当成了提前吃苦教育、羞辱教育等。
挫折教育应尊重儿童生长的客观规律,遵循孩子的年龄特点,循序渐进地进行,而不应操之过急,拔苗助长,让孩子提前去吃不适合他年龄的“苦”,否则真的会苦了孩子,给孩子留下心理伤痕。
比如,有些家长为了锻炼孩子的“独立性”,过早要求孩子单独在一个房间睡觉,这样的做法欠妥。孩子需要与父母建立起良好的亲密关系,尤其在婴幼儿期,孩子的各种需求需要得到来自父母的及时回应。如果合理需求不能被及时满足,孩子的安全感会受到影响。在《孩子的世界:从婴儿期到青春期》一书中,作者就对幼儿期孩子对黑暗、独立卧室的恐惧进行了描述。这本书是一本关于儿童身心发展的生理、心理百科书,结合黛安娜·帕帕拉、萨莉·奥尔兹、露丝·费尔德曼三位科学家的母亲育儿经验,印证了0~18岁儿童的大脑、身体、听觉、语言、视觉、思维、道德、行为、情绪、信任等方面的特征,深入揭示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内在规律。这本书告诉我们,在孩子需要与父母建立亲密感和安全的依恋感的时期,父母一厢情愿地让孩子独立睡觉的做法是有害的。这样的挫折教育就是犯了让孩子提前“吃苦”的错误。等孩子长大几岁之后,独立睡觉其实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家长不必操之过急。
还有一些家长,为了锻炼孩子的自主生活能力,早早就让孩子去参加半个月的夏令营,远离父母,进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去,还美其名曰是挫折教育。其实,这样的做法也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刚刚过去的暑假,我就遇到了这样一个案例:一位奶奶带着她的两个孙子来咨询我。大孙子10岁,小孙子7岁。奶奶向我描述,暑假为了提高孩子的生活能力和锻炼其意志,不惜重金也不惜“小别离”,把两个孙子送去了一个军事化的郊野夏令营,时长半个月。当时孩子们都适应得不错,没想到回家后小孙子频频做噩梦,梦里一直喊:“我要回家!”奶奶还特意强调,当时夏令营的老师反馈的情况是小孙子适应很快,也不和老师提什么要求,非常乖。我和这位奶奶说,7岁的小男孩,平时都没有离开爸爸妈妈,突然要去陌生的环境住两周,而且是军事化管理,他的恐惧足以大到让他三缄其口,不敢提任何要求啊!他只有以假装很乖来取悦老师,获得一点可怜的安全感啊!我和这位7岁的小男孩聊了一个小时,他向我哭诉了当时不肯去夏令营,但是家人非要让他和哥哥一起去接受锻炼;在夏令营里他也不敢多说话,怕被教官当众取笑或惩罚……可怜的孩子,小小年纪就要去经受不适合他年龄的挫折,结果适得其反。奶奶疑惑地问我,为什么大孙子的反应就好很多,才差3岁嘛!我告诉她,对孩子而言,差3个月都差不少呢,何况3岁!
还有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学习技能,早早把孩子送进培训班,还认为提早学可以更加磨炼孩子。殊不知,太早了反而有害无益。我的一位表弟至今还对他当年跟着姐姐去学游泳的事耿耿于怀:他6岁,本身很怕水,家长非要让他跟着11岁的姐姐在暑假一起去学游泳。教练的方法也很简单粗暴,直接把孩子扔进水里,看你想不想浮起来。这样做的结果当然是表弟在6岁就“成功”地学会了游泳,他家长也非常得意:“我的做法很英明吧,不逼你一把,你怎么可能早成才?”表弟私下里对我说:“英明个啥啊?三十年过去了,我的心理阴影挥之不去,一提到游泳就恐惧!”
我经常在商场、游乐场看到这样的画面:孩子闹着要买玩具或玩游戏,家长不同意,就在大庭广众之下对孩子进行辱骂,甚至对孩子说:“我们不要你了,你留在这儿吧!”孩子听了很害怕,大哭着扑向家长,却被家长狠心地甩开。每次看到这样的画面我心里就很难受,有时候还会多管闲事地上前对家长低声劝说。大多数家长听我说这样做会伤害孩子尊严时,一般会停止辱骂,带着孩子离开现场。但有小部分家长却继续骂孩子,还说:“我就要磨炼他,让他受受挫折,不然他不知道人生哪能事事都满意的道理!”
这样的家长实在是误解了挫折教育的真谛。我们知道,挫折教育是要帮助和引导孩子正确认识挫折,在挫折面前适时地进行心理调节,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可不是让孩子在众人面前丢脸,尤其是丢掉尊严。如果挫折教育以伤害、侮辱孩子的尊严为代价,那真是得不偿失。经常被父母羞辱的孩子,其自我价值感和尊严感很低,容易自卑甚至自闭,或自暴自弃做出反社会行为。
面对孩子闹着要买玩具或玩游戏的事情,其实家长应该提前在家里就和孩子定好规则。比如,每次去游乐场可以玩几个游戏,金额不超过多少钱。这些具体内容可以和孩子商量着来定,定好了就严格遵照执行。到了游乐场,孩子看到这个游戏很刺激,那个游戏也好玩,但是根据规则他必须做出选择。这其实就是一种挫折体验了:挫折指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因客观或主观的原因而受到阻碍或干扰,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体验。让孩子真切地去体验“不是商场的所有东西都能买回家”和“不是游乐场的所有游戏都能一次性玩遍”,孩子就学会了做出取舍和选择。这个过程已经是在进行心理调适了。
挫折教育的过程是,家长引领、指导孩子正确认识挫折、面对挫折,调节心理,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并固化为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不是拔苗助长让孩子提前吃苦,或反其道而行之对孩子进行羞辱。只有真正尊重、接纳孩子,孩子才会有强大的内心去迎接外界的风雨。挫折教育,说到底还是爱的教育。只有怀着对孩子无条件的接纳与爱,挫折教育才会有真正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