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霞, 杨平飞, 杨 琳, 吕 梅, 吴明开*
(1.贵州省农业科学院 现代中药材研究所, 贵州 贵阳 550006; 2.黔西南州农业农村局, 贵州 兴义 562400)
皂荚(GleditsiasinensisLam.)又名皂角,系豆科苏木亚科皂荚属[1]落叶乔木或小乔木。皂荚在中国分布很广,荚果和刺多药用,是我国的传统中药材[2];皂荚叶具有祛风解毒、生发的功效,主治风热疮癣、毛发不生等症状;皂荚的干燥棘刺称皂刺,具有解毒燥湿,杀虫补血的功效,主治黄肿胀满,疳积久痢,肠风便血,血虚萎黄,湿疮疥癣,喉痹口疮;皂荚干燥成熟果实称大皂角,主治祛痰开窍,散结消肿[3]。皂荚同时兼有多种优良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性能,其重要价值在现有树种中不多见,值得大力发展[4]。皂荚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及西南的四川和贵州等地,常生于路边、沟旁或住宅附近。贵州皂荚种植主要在毕节、黔南及安顺等地,毕节市织金县猫场镇被誉为“西南地区最大的皂角精加工基地”。目前,皂荚在实际生产中存在品种良莠不齐、管理技术落后、皂角刺小、品质差及产量低等诸多问题[5]。鉴于此,在对皂荚的产地环境、种苗生产、种植、病虫害防治及采收与产地加工等环节技术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制订贵州皂荚规范化绿色生产技术规程,以期为贵州皂荚规范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撑,促进贵州皂荚产业链健康、有序地发展。
本规程规定了贵州皂荚绿色生产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种苗生产、种植、病虫害防治及采收与产地加工。
本规程适用于贵州皂荚的绿色生产。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5618—2018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
GB 5084—2021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 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T 6000—1999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
NY/T 393—2020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
NY/T 394—2013绿色食品 肥料使用准则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本标准规定的皂荚原植物符合《中国植物志》收载的豆科(Leguminosae) 皂荚属(Gleditsia)皂荚(GleditsiasinensisLam.)的植物特征。
为豆科植物皂荚的干燥棘剌。
适生于海拔2 500 m以下的山坡林中或谷地、路旁的微酸性、石灰质、轻盐碱土甚至粘土或砂土。皂荚生产环境应符合GB 3095—2012、GB 15618—2018和GB 5084—2021的规定。
原植物应符合《中国植物志》收载的皂荚(GleditsiasinensisLam.)的植物特征[1]。
采种树:选树龄≥20 a、生长健壮、棘刺多、无病虫害的优良植株。11月下旬果实变为红褐色,成熟时采种。
采种后应摊开曝晒,晒干后将大皂角砸碎后,去果皮,剥出种子,风选净种。种子阴干后装袋干藏。
5.4.1 选地 育苗地应选择背风向阳,光照充足,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或壤土,土壤pH中性或微酸性为宜。
5.4.2 整地 播种前对土壤深耕,施入腐熟农家有机肥1 500~2 000 kg/667m2,施肥遵循NY/T 394—2013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然后将地耙平细整,开1~1.2 m宽的高厢,厢沟宽30 cm,沟深30 cm。
5.4.3 种子播种前处理 用100℃热水进行烫种处理,每次烫种30 s,边烫边搅拌,烫种3次,然后将烫种后的皂荚种子用清水浸泡24 h[6]。
5.4.4 播种 3月中旬至清明前,在高厢上开沟点播,行株距30 cm×10 cm,沟深约8 cm,种子横放,盖土6 cm。
5.5.1 定苗 苗高10~15 cm时,进行间苗定苗,株距10~20 cm。
5.5.2 松土除草 幼苗出土期间,清除杂草,做到“除小除早”,松土宜浅不宜深。
5.5.3 肥水管理 苗木生长期间根据苗木生长情况和天气情况及时施肥和灌水,雨季注意排水。
5.6.1 起苗 育苗1 a以上,可进行起苗移栽。起苗时不应损伤主根,根系应尽量带些土。
5.6.2 种苗质量 除基径、苗高主要指标符合GB/T 6000—1999 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标准外,还应保持根系的完整,不损伤根皮,不损伤顶芽,无检疫性病虫害。皂荚苗木质量Ⅰ级苗:基径≥0.6 cm,苗高≥55 cm,主根长度≥20 cm,一级侧根(根长≥5 cm)条数≥6条。Ⅱ级苗:0.4 cm≤基径<0.6 cm,40 cm≤苗高<55 cm,主根长度≥20 cm,4条≤一级侧根条数<6条。
选择光照充足,温暖湿润,土壤肥沃,灌溉方便,排水良好的地方。山地选择坡度45°以下,黄壤、黄棕壤土为宜,pH为5.5~7.5。
清理场地枯枝落叶及杂草。
6.2.1 开穴时间 每年10月至11月下旬(落叶后)至翌年3月发芽前。
6.2.2 开穴方法 栽种前按穴整地,穴密度:株行距1 .5 m×3 m,穴规格:40 cm×40 cm×40 cm,栽植每穴均匀施入腐熟有机肥 1~2 kg,表土拌匀回填至穴底。
宜选阴天种植,适当修剪苗木根,将苗木根放入50 mg/kg的绿色植物生长调节剂GGR浸条1 h。将苗木放到穴内,埋土与地面平,用手轻提苗木,填土踏实,浇定根水,覆土2 cm。
6.4.1 除草与培土 幼林以除草、培土为主,每年生长季节进行除草2~3次,10月进行除草,除草不宜深挖。
6.4.2 施肥管理 一年3次,第1次在3月中旬,第2次在6月上中旬,第3次9月中旬。以施有机肥为主,采用环状施肥法,施肥量为3~5 kg/株,可兼施氮磷钾复合肥,施肥量为0.1~0.2 kg/株。
6.4.3 水分管理 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浇水和排涝。
6.4.4 查苗和补苗 应及时查苗,如有缺苗,及时补栽。
6.4.5 整形修剪 第1年至第3年生长季节不做修剪,任其随意生长。当主干达到计划保留的干高时,冬季修剪时落头处理,以后每年对一年生枝条全部疏除,不再使主干延长。
皂荚的主要病害有立枯病和炭疽病,虫害主要有皂荚豆象和蚜虫(表1)。
皂荚病虫害防治应遵循NY/T393—2020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严格禁止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或者具有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的农药。优先采用农业措施,通过非化学药剂种子处理,培育壮苗,加强栽培管理中耕除草,秋季深翻晒土,清洁田园,轮作倒茬、间作套种等一系列措施可起到防治病虫草害的作用。还应尽量利用灯光、色彩诱杀害虫,机械捕捉害虫,机械和人工除草等措施防治病虫草害。
8.1.1 采收时间 皂荚定植2 a后即可采集皂角刺,以9月至翌年3月间采收为宜。
8.1.2 采收要求 宜采收当年生、当年产、长且粗、呈紫红色、剪开后肉白芯红的皂角刺。重量较轻、表面观感很好、剪开后空心较多的陈年皂角刺不宜作为采收佳品收购。
从田间采收的皂角刺码放后待售,也可以对皂角刺进行切片。皂角刺多纵切成为斜片或薄片,厚度≤2 mm,一般是长披针形,木质部黄白色,中心为淡灰棕色而疏松的髓部[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