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邹平市第二实验小学 陈永靖
科学源自生活,应用于生活。小学科学课堂更应回归科学的本质,教师应该把科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将课堂知识学以致用。教师通过将生活中生动的案例以及有趣的生活现象,融入教学课堂中来,让学生展开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生活实践能力,调动起学生对学习科学、热爱科学的兴趣。学生利用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科学知识,主动的探讨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实际的问题,学习更多的科学规律以及科学常识,达到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的目的。
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打造出自主合作、灵动探究、生动有趣的小学科学教学课堂,让学生更加热爱科学,走近科学,应用科学。
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现如今,科学素养是全世界人类共同探讨的热门话题,只有公民加强科学素养建设,才能促进国家发展。科学素养提升有利于全人类共同进步,促进世界的可持续发展。
在现如今的小学科学教学课堂中,教师讲授科学知识的方式,大多通过书本、教学课件,来强调学生学习科学的知识与技能,忽略了在课堂上引入生活案例以及生活现象来辅助教学,缺少对学生生活实践能力方面的重视。因此,教师在科学课堂上应该把生活现象揉进课堂教学中,以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利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让学生对生活中的科学产生高度敏感性,能抓住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从中剖析出科学奥秘,全面提升学生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促进小学生积累更多生活经验,全面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科学学习需要学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分析力,想象力等逻辑思维能力。只有学生学会善于观察,发现问题,才能进一步探讨出生活现象中的科学规律。在探讨过程中,也需要学生大胆地进行想象、猜测,来理解科学的奥秘与抽象,并在实际探究过程中,全面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培养探究能力,让学生的逻辑思维更有序,更有深度,更内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教学效益。
与科学打交道,学生最重要的就是要亲自动手实践,主动积极地探讨生活中的奥秘。小学科学中的很多科学知识,例如“物体的运动”“弹性”“食物链”“食物网”等,都与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只有乐于探究生活中的现象,勤于发现,积极地思考,勇于实践,以生活中的实验为基础,以探索科学为目标和方法,擅于动手、乐于创造,在动手实践中提高动手能力,培养科学、严谨、务实、求真科学素质;在动手实践中提高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在实践的趣味性活动过程中,理解科学的奥妙,揭开科学神秘的面纱,才能为未来创造无限可能。
在小学科学教学课堂中,教师通过引入生活化的教学背景,引入教学课题,从而引发学生思考,将教材中枯燥、干瘪的文字转化为生活中生动形象的实例,把科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使学生身临其境,更好理解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营造出良好的生活化教学氛围,提升学生对于生活科学知识的关注度。
例如,教师在小学科学《弹力》这一节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事先搜集生活中常见的,具有弹性的物品,以及这些物品在生活中都有什么样的应用,积极探讨猜想地球上什么样的物体具有弹性,让学生进行讨论,并结合生活中的经验,列举出大量具有弹性的物品。比如,橡皮筋,弹簧,面包,羽绒服,皮肤,头发,发带等,引发学生对于弹性的思考。之后,教师提出问题:“玻璃具有弹性吗?”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首先,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配备玻璃瓶、单口橡胶塞、导管,指导学生在玻璃瓶内加满水,将导管插入玻璃瓶内,通过单口橡胶塞组装,使导管内的水位高于瓶口。随后,让学生轮流用力挤压玻璃瓶,观察导管内水位的变化。学生紧握住玻璃瓶,可以观察到,随着挤压玻璃瓶,导管水位会上升一定的高度。由此,学生得出结论,玻璃也具有弹性,教师再提出问题:那么与玻璃一样比较硬,看似没有弹性的物体,究竟有没有弹性呢?进而引发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发现像木头,钢铁,石头,硬塑,金属等,这样的物体都具有弹性。最后,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利用动画视频,向学生讲述什么样的物品具有弹性,弹性的大小和什么有关,让学生以实际生活为引例,理解生活中弹性的奥妙,激发学生学习弹性的积极性,更好地理解弹性的有关知识,营造良好科学课堂氛围。
小学科学生活化的宗旨是将科学知识回归生活实践,使学生将科学知识学学透、学精、学活、学以致用,更好地将科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在生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想象力,提升思维逻辑能力,使学生善于动手,乐于创造,求真务实,全面提高动手能力。因此,开展生活化实验探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学习效益最大化。
同时,教师在开展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中,应注意到进行相关生活化探究实验,要具备可行性,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物品开展实验,避免实验中需要过多的生活中不常见的、烦琐的物品,提高科学实验可行性。
例如,学生在之前的科学课堂上进行过“蚕豆种子发芽实验”,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一步探究“绿豆种子发芽实验”,探究绿豆种子发芽所需要的温度、光照、湿度的条件,让学生根据以往的实验经验和实验基础,进一步进行绿豆种子发芽实验的设计与制定,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独立思考的能力。首先,教师在课前应上网查阅绿豆发芽的相关资料,了解基本的实验制定的思路、步骤和内容,对于学生进行初步的点拨。其次,让学生亲自动手利用绿豆、发芽实验盒等材料来进行实验操作,重点让学生留意绿豆发芽的条件,探究发芽需要的温度,并延伸出其他问题:如果把绿豆放在冰箱里或冷藏室里会不会发芽?以及绿豆发芽需要浇多少水?少浇一些水行不行?让学生思考并坚持记录,来探讨出合适的温度和合适的光照。从中不仅能培养学生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科学实践态度,而且还能让学生从中体验出植物生长的乐趣。
在小学科学课堂实施生活化教学,教师应让学生回归生活中科学的本质,拥抱有趣的生活现象。教师在课堂上紧密地结合实际,开展相关的实验教学,全面地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利用生活化教学,可以提高小学科学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体会科学的奥妙,快乐学习科学知识,为学生今后学习相关的物理、化学、生物等专业知识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