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汶坤,姚燕平,管凤贞
(1.闽江学院 学工处、福建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福建 福州 350108;2.福建医科大学 图书馆,福建 福州 35012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指导思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是真理力量、信仰力量和担当力量的集中体现,为中华民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擘画出了宏伟蓝图,指明了根本方向[1]。全面系统且深入细致地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助于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政治认同、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有助于激发全体人民勠力同心实现新时代美好生活的目标,有助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有助于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力量,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当前,高校意识形态领域面临复杂形势,外有西方发达国家主流价值的渗透,内有“佛系”“丧文化”“躺平主义”等消极思想的冲击。站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新起点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为中国发展指明了方向,高校如何顺应时代发展、有效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头脑是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高校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提升理论素养、推动实践发展和指导现实工作的思想旗帜,将其内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外化为立德树人实践的实际行动,从自觉性、长效性、渗透性和实践性四重维度推进党的创新理论进头脑。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要求有科学的思想理论作为保障,高校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任务。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师生头脑,不能以“任务式”和“机械式”的方式来完成,而是应该激发内生动力,自觉地把自己摆进去、沉下去、扎进去,带着政治责任学、带着深厚感情学、带着使命担当学、带着实践体验学,不断学深、学精、学细,真正做到融会贯通。这样才能引导师生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内涵实质和实践要求,做一个思想上清醒、政治上明白的人,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思想、政治、行动和情感方面始终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新的历史方位催生新的问题,新的问题研究产生新的实践,新的实践探索孕育新的理论,新的理论结晶推动新的发展。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我们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就是忧党、忧国、忧民意识,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2]这种忧患意识充分展现了共产党人的政治担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在新时代背景下全面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和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奋斗规律,系统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什么“优”、党和人民的事业为什么“好”等问题,充分展示了强有力的政治责任担当。恩格斯认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3]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指引,面对全球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大国竞争激烈、国际治理体系混乱、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摩擦冲突频发等挑战,只有遵循这一思想旗帜的指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思想和精神上才有鲜明的时代标识,党的团结统一才有思想根基。高校作为人才培育的摇篮,更要带着强烈的政治意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广大师生去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提升思想政治课程质量,推进思政课程改革,按照学懂、弄通、做实的标准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头脑,自觉将理念转化为指导实践的指南,并作为一种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让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成为一种“抑制不住的渴望”,实现“精神上的完全主动”,而不是“一锹掘个井”“一口吃个饼”式的学习。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真情关怀民生冷暖。回顾习近平总书记的工作历程可以发现,不论身处何种境遇、担任何种职位,习近平总书记始终葆有对人民的赤子情怀,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从党中央到小村庄,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提及最多的一直是人民群众,调研中接触最多的也是人民群众,“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4],这有着鲜明的实践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和学校建设,自党的十八大以来,29次走进大中小学校园,亲切关心广大教师和青少年学生[5]。因此,带着深厚的感情学是高校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秘钥”。一是带着“与学生血脉相连”的悠悠真情学,要始终不忘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牢牢结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校园发表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为民情怀去体验和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力量源泉。二是带着“以学生之心为心”的脉脉温情学,要深刻理解“以生为本”发展理念的核心要义,从习近平总书记扎根基层体验群众疾苦、勤勉地方治理践行群众路线、传承革命家风升华为民情怀和考察调研高校勉励莘莘学子中汲取实践经验。三是带着“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豪情学,要引导师生坚定政治立场、原则和方向,认真研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等系列丛书,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担当崇高使命中彰显出的家国情怀,用心用情用功地去理解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内涵,教育学生将个人发展的“成长梦”“专业梦”转化为“中国梦”,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美好夙愿。在两个历史交汇期的节点,这历史重任的接力棒已交到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手上。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诸多领域也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但实现共产主义的事业依然任重道远。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的历史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引,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效应对新形势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国际力量大变局和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挑战的力量源泉和行动指南,为实现“中国梦”指明了根本方向。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历史使命,要带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担当,推进党和人民教育事业不断向前的责任义务,不断强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丰富体系和思想方法等内容的理解,更加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围绕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全力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让马克思主义信仰更加深沉持久,让实现共产主义信念更加坚定。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体验具有需要互动、参与、讨论和分享的特点,学习者通过参与获得真实情感,进而触动心灵、提升认识,实现思想内化、精神升华,是当今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立德树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和根本任务,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筑梦,坚持按照“学习—领会—传播—实践”的思路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最本质的要求和最核心的内容,坚持把科学的理论运用到具体的学生工作实践中,体验思想的力量。学生工作者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力量,要将新思想、新理论、新观点运用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日常管理、资助育人、心理健康和就业创业指导等具体的工作中,需要将“大道理”转化成“小故事”“小场景”“大白话”,以言传身教走“近”学生、以榜样示范走“进”学生、以责任担当走“尽”学生,更需要在日常工作中做到“育人者必先育己、立己者方能立人”,发挥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能,不断增强自身理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做到真学、真信、真用,才能让思想政治教育上接真理下接地气、从有意思到有意义,既聚人心又暖人心,真正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领路人。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6]为了提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头脑的成效,要善于充分发挥“关键少数”领学、党支部促学和制度机制督学的引导作用,不断提升学习的长效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为“关键少数”上好关键一课。抓思想政治教育,也要注重发挥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的“头雁效应”,树好作风形象,推动教育往深里走、往实里落[7]。高校各级领导干部要统一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并指导实践,充分发挥“关键少数”这一“牛鼻子”“排头兵”的作用,在学思践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首先,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要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责任意识,主动用新思想武装头脑,通过领导干部上思政课、面对面座谈会、深入基层联系班级和宿舍等方式开展领学,做到先学一步、先做一步、先行一步,不断补足精神之钙,固牢思想之元,培育为政之本。其次,领导干部在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过程中,应做到“吾日三省吾身”,通过开展学生思想动态调查研究、思政工作专题研讨会等,做到自省、自查、自警,确确实实在学通、弄懂、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为广大党员和师生带好头、做榜样,充分发挥出“关键少数”的领学作用,形成以上率下的学习传导机制。
党支部是党在社会基层推动工作的坚强堡垒,更是落实党的理论宣传教育工作的“金话筒”。因此,高校想要学深悟透走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必须充分发挥各级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首先,要以真学、真信、真懂、真用为目标,以党支部或党小组为单位,开展多层次多系列的“大学习”、多层面多专题的“大研讨”、多形式多领域的“大实践”活动,引领和促进党支部成员系统、全面、深入地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精髓要义和理论体系。其次,要在党支部成员学好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发挥师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组建宣讲团,带动全体学生共同学懂弄通先进思想的核心内容,具有条件的党支部可以举办专题学习培训班、编写学习材料,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多样化”的渠道和“接地气”的方式“飞入寻常百姓家”。例如,福建师范大学的学生党支部组织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通过“福师大小葵的口袋书”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闽江学院学工处党支部搭建“学习百讲”宣讲平台,采取“辅导员立德树人宣讲团”与“大学生理想信念宣讲团”相结合,积分制与课程群相结合、理论宣讲与榜样分享相结合、易班网与第三课堂相结合等方式,建立朋辈浸润式宣讲教育的长效机制。
良好的制度机制是高校推动学习取得实效、落实理论联系实际、推进学思入脑入心、做到知行合一的重要保障。一是要完善理论学习的奖惩制度,强化组织监督、内部监督和群众监督,根据学生党员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落实等情况,实行等级评定管理,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正融入共产党员的思维、实践和情感。对于等级评定达到“优秀”者,进行集中表彰奖励,树典型、立榜样;对于等级评定达到“良”者,党组织通过民主生活会开展帮扶教育;对于等级评定为“差”者,党组织对其进行批评教育。二是要完善量化考评体系,从理想信念、政治纪律、宗旨意识、思维方式和服务能力等方面量化考察党员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情况,并灵活运用民主评议、民意调查、个别谈话和实绩分析等方法,对党员进行不定期的考评,将考核结果纳入党员档案中,作为评优评先、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充分发挥制度机制的督学作用。
当前,社会文化思潮领域呈现多变的格局,各种文化思潮交锋态势更加明显。一些错误的意识形态借机蔓延,冲击和影响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主流思潮的传播和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高校要主动适应新时代要求,积极谋划,贴近大学生思维特点,转化话语体系,创新宣传技术,主动抢占网络舆论阵地,增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亲和性、感染性和渗透性,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润物无声、启迪思想、浸润心扉。
毛泽东同志认为:“做宣传工作的人,对于自己的宣传对象没有调查,没有研究,没有分析,乱讲一顿,是万万不行的。”[8]话语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有效沟通的重要载体,而共同的话语体系是确保理论被人信服的基本前提。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走深走实的进程中,高校要坚持“看靶子射箭”“看听众弹琴”,适应学生群体存在的差异化、分众化特点。一是要在充分考虑受众的接受心理和语言习惯的基础上进行话语体系的转化,学会“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二是要以“听得进、听得懂、愿意听”为标准,把枯燥的“理论说教”转化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审美语言”,力戒居高临下、照搬照抄的空洞理论说教,摒弃语言生硬、形式刻板的模式套路,主动用讲故事、举事例的方式叙事明理,用通俗易懂的话语解惑释疑,用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来讲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实践价值,避免“话语裂谷”的产生。
马克思认为:“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9]高校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头脑的宣传技术是推动理论走进学生、赢得学生信服的重要途径。一要借助微信、微博和QQ等主流新媒体平台同心同向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强化媒体之间的联动,打造思想理论的传播矩阵,全方位、多层次、多声部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心、用情、用力地把思想理论表达透彻、鲜活,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的大众化、普及化和生活化。二要不断讲好广大人民群众众志成城、不忘初心地追梦、圆梦的中国故事,讲明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故事,讲细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的校园故事,从理论上积极回应广大师生的思想认识问题和不同学生群体的关切,有计划、有目标地“解读、解剖、解疑”,做到既有理论的高度又有生活的温度、既有思想的深度又有实践的向度,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春风化雨、落小落细、入脑入心,教育广大师生牢记总书记嘱托,沿着党指引的方向健康成长。三要推动深度融合,一手抓党的创新理论的融合,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嵌入校园文艺创作,融入思想道德建设和文明校园创建的全过程,植入到各类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文化活动中;一手抓媒体深度融合,纵深布局、打通基层宣传“最后一公里”,统筹资源、推出系列受欢迎的融媒体产品,多渠道、多形式地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通道[10],使党的理论内化为立场、观点和情感,切实让党的主张成为新时代最强音,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凝聚党心民心、激发澎湃伟力。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思想舆论领域大致有红色、黑色、灰色“三个地带”[11]。“三个地带”论断形象地阐明了意识形态工作不同领域的重要阵地。高校有责任和义务牢牢守住主流思想舆论的红色阵地,对于唱衰、攻击社会的“黑色地带”要进行坚决的斗争,而对于模糊摇摆的“灰色地带”应积极争取和引导。因此,“进头脑才是最终落脚点和价值归宿”[12],在这个“人人拥有麦克风”“人人都是新闻发言人”的互联网时代,网络空间中的信息良莠不齐。高校要牢牢占领网络空间,主动发挥易班网、官方微信公众号等关注度高的新媒体平台在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优势,建好主阵地,打好主动仗,持续提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网上宣传的到达率、阅读率、点赞率,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网络空间,成为新时尚。
从学生工作实践视角出发,高校应按照“转变格局、转变思维、转变形式”的“三个转变”模式,有效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头脑,强化学习的实践效果,探索践行立德树人的新路径。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头脑工作是系统性、动态性和持续性的工程,高校只有建立有效的组织领导机制、正向激励机制和反向惩罚机制,引导全体教职人员齐心协力参与铸魂育人,才能形成全员育人的思政大格局。一是要明确高校各级党委责任,统筹推进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工作的有机结合,形成党委统领、党政齐抓、教务主管和其他部门配合的领导与分工机制。二是制定激励政策,配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思政辅导员、学生班主任和其他管理人员的奖励经费与办法,开展“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申报”“教学讲课竞赛”“优秀网课评选”“典型案例征集”“名师工作室创建”“十佳主题活动评选”“先进团队”“个人表彰”等活动,落细落实进头脑工作的正向引导,健全工作队伍。三是加强督查反馈,学校纪检监察部门要组建专门的督查委员会,定期检查政策、制度、办法等的执行情况,及时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及时总结经验,形成全员育人的闭环,保障全员育人格局落的形成。
教材是实现育人的基础,课堂是开展育人的主渠道,平等融洽接地气的教育方式是改变传统“填鸭式”教育的重要手段,是改善大学生对思政课“枯燥”“抽象”印象的重要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也在不断丰富,传统的思政课教材虽然已经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部分章节,但现实中新版教材的更新和使用需要时间较长,因此,从学生工作视角出发,开发“原创作品、典型案例、场所情境”等校本化教育载体,有助于补充教材体系,推动党的最新理论和实践成果与时俱进。一是开展党团课程教学设计,举办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筑原创等活动,征集学习心得、典型故事、漫画和影视作品,用原创素材活化新思想、新理论的表达路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载体。二是丰富主题教育的活动形式,依托主题班会、团日活动、党员活动、社团活动、创新创业竞赛、文艺汇演等方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思想的力量,形成大学生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典型做法,搭建实践育人的平台。三是打造校园环境育人平台,遵循环境育人理念,大力开发校园教学楼、学生宿舍、食堂、广场等公共场所的价值引领元素,创建“主题门厅”“主题公园”“实践基地”“彩绘墙体”等系列学习特色景观,构建体验式、可视化教学平台,营造浓厚的宣传教育氛围。
课堂是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教育和信仰教育的“主战场”,进课堂是否“讲透内容,讲活方法,讲懂学生”关乎着进头脑工作的实际效果,更关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化为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动力的实际效果[13]。例如,在高校人才培养中,闽江学院积极探索构建“三个课堂,三张成绩单”的人才评价模式,科学设计“三个课堂”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任务,引导学生在第一课堂吸收理论知识,在第二课堂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第三课堂将理论内化为文明行为习惯。其中,第一课堂为第二课堂、第三课堂提供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论指导,第二课堂通过实践体验有效延伸到第一课堂,第三课堂又为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提供精神支持,有助于提升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教学效果,三个课堂分工明确,各有侧重,但实则三位一体,联系紧密,互为支撑,共同助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具有系统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理论,深刻掌握其核心内容、论述要义及精神实质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发力、久久为功,需要高校在实践中常学常新、滴水穿石,做到以真学促深化、以真信促消化、以真用促转化,切实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思想旗帜和精神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