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小凤
(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有三门江林场,广西 柳州 545006)
油茶软腐病也被称为油茶叶枯病与油茶落叶病,通常而言,病株率平均为20%,严重时可高达95%;果实发病率为30%,严重时可达50%。油茶软腐病会对山茶与油茶的枝丫、叶片、果实造成严重危害,既会对油茶籽产量造成影响,又会对油茶的生长发育造成阻碍,尤其是在病害暴发季节,会在短时间内出现成片苗木感病的情况,甚至导致苗木叶片全部脱落而枯死。果实感病后,先出现若干个斑点(呈水渍状),而后会随着时间变化而形成褐色病斑或土黄色病斑,发病部位会出现发软、腐烂的现象,且果实出现开裂现象[1]。油茶树枝最先发病的位置是下部嫩叶,且下部嫩叶越稠密越易感病。油茶软腐病较易出现在排水不良、潮湿密林等处。每年雨水偏多的4—7月是油茶软腐病的高发时期,需引起高度重视,及时做好预防工作,全力防治油茶软腐病。
一般情况下,油茶感病后叶片上病斑最开始出现在叶尖或叶缘位置,而后有可能会出现在叶片的任何部位。起初,叶片上会有很小但较为明显的水渍状斑(呈黄色)出现在浸染点,浸染点中心位置会有分生孢子座的遗留物。叶片浸染点数量一般为1~6 个,这些浸染点的水渍状斑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扩大联合成较大尺寸的病斑(呈不规则状)。当叶片被病原浸染后,遇雨水冲刷时,病斑会在短时间内快速扩展,进而出现叶肉腐烂的现象,表现为明显的淡黄褐色,即典型的“软腐型”病斑,且叶片会在两三天内出现脱落的现象,严重时叶片会全部脱落。当叶片被病原浸染后,天气晴朗,则病斑不会快速扩展,往往会慢慢由棕黄色变为黄褐色,且会有较为明显的边缘,即“枯斑型”病斑,此状况下病叶难以出现脱落现象。当叶片被病原浸染后,若遇高温干旱,则病斑易出现开裂现象,呈现不规则状。当叶片感染油茶软腐病后,若处于适宜的湿度与温度状态,则会有若干个蘑菇型分生孢子座出现在病斑上,且颜色各异,或为淡灰色,或为淡黄色,或为近白色等。油茶软腐病可对尚未出现木质化的幼芽与嫩梢进行浸染,受害芽或受害梢起初多呈现淡黄褐色,随后会在短时间内枯萎,颜色变为棕褐色,但仍可留在树体上越冬,而后可能会出现若干个蘑菇型分生孢子座。感染油茶软腐病的果实起初出现的水渍状斑点呈淡黄色,而后会变为黄褐色圆斑或土黄色圆斑。其症状与炭疽病发生初期较为相似,区别在于炭疽病的病斑色泽较深,而油茶软腐病的病斑色泽较浅。
油茶软腐病的病原菌属于典型的多寄主病菌,除了会对普通油茶造成侵害外,还会对多种山茶属树种(包括越南油茶、小果油茶、红山茶等)造成侵害,同时会对50多种植物(分别隶属于14 个科目)造成侵害。多寄主病菌在不同的环境下会出现2 种截然不同的分生孢子座,无论是习性还是形态特征均存在较大差异。①当处于干湿交替、湿润通风的环境下,蘑菇型分生孢子座易出现在病斑上,该孢子座通常为短柄,或为半球形,或为垫状,颜色跨度较大,淡灰色、近白色均有出现。当蘑菇型分生孢子座成熟后,从上柄部来看,顶部高113~225 μm,宽315~563 μm,稍稍用力即会出现脱落现象[2]。新鲜的蘑菇型分生孢子座往往会表现出较强的浸染性,若将其放置于培养皿中,在没有寄主的情况下,会有若干分生孢子出现在蘑菇型分生孢子座表面,学术界将其称为“黑顶蘑菇”,黑顶蘑菇不再具备浸染性。②当处于密不透风、高湿的环境下,会有非蘑菇型分生孢子座出现在病斑上。该孢子座不会出现柄部,或为连生,或为单生,紧紧地与叶组织连在一起,不易出现脱落。待该孢子座发育成熟后,周缘会被大量分生孢子与分生孢子梗覆盖,高45~85 μm,宽57~168 μm,基本已丧失浸染性。
油茶软腐病的病菌通常是以蘑菇型分生孢子座(未成熟)或菌丝体的形式在病部进行越冬。冬季残留在油茶树上的病枯梢、病果、病叶,以及落在地面的病落果与病落叶均是病菌越冬的最佳场所。当第2年春季温度回升至10 ℃以上时,越冬菌丝会再次活跃,会在雨后形成蘑菇型分生孢子座,即病害的初侵染源,其往往会在雨水较为丰富的时期出现传播侵染。蘑菇型分生孢子座的适应性较强,从最低温度10 ℃到最高温度30 ℃均可出现侵染的情况,油茶软腐病发病率最高的温度段为15~25 ℃。若环境温度大于25 ℃,则油茶软腐病发病率会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若环境温度小于15 ℃,虽然可能会出现侵染情况,但整体病程发展速度较为缓慢,会有较长的潜育期。无论是蘑菇型分生孢子座的传播,还是蘑菇型分生孢子座的侵染,均要有高湿、雨水作为支撑,因此在符合蘑菇型分生孢子座侵染的温度段内,病害的发生与发展往往会与当时大气环境中的空气湿度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从大量试验数据来看,如果相对湿度小于98%,则很难出现侵染现象,尤其是在油茶林木之间只有出现阴雨天时才会出现侵染现象[3]。因此,每次出现降雨后,油茶林木之间会先后出现一些新病叶与新病株。如果降雨量大、降雨持续时间较长,则会形成较多的新病叶;如果降雨量小、降雨持续时间较短,则会形成较少的新病叶。对于南方地区而言,每年4—6月为多雨季节,这个时间段温度适宜,油茶软腐病往往处于高发状态。值得注意的是,脚枝丛生的林分、地处缓坡低地的林分、管理不佳的林分、种植密度较大的林分均会出现较为严重的油茶软腐病。
在油茶软腐病综合防治过程中,要坚持“营林措施”为主,大力强化油茶林的培育管理,切实增强油茶林的抗病能力,并针对性地采取其他防治措施。
4.1.1 改造过密林分,适度整枝修剪。秉承“去劣留优”“去病留健”的原则针对性地对密林进行改造或整枝修剪,可让油茶林内具备较佳的透光性与通风性,既可防病,又可增产。调查显示,四川省某林场于2018年隔行疏伐过密林分,第2年油茶软腐病的发生率降低了24.70%。
4.1.2 消灭越冬病原。每年冬季,要及时将病果与病叶进行清除,以便能将越冬病原全部消灭。例如,浙江省常山油茶研究所对存在重病株的油茶林进行病果、病叶清除,结果处理区的病情指数降低83.34%;而后又对发病较重的油茶林开展修剪作业,主要目的在于对病源进行清除,结果处理区的病情指数降低38.65%[4]。
4.1.3 加强苗圃管理。第一,应选择排水状态较好、土壤疏松的育苗圃地;第二,要及时对育苗圃地进行松土除草,切实做到疏密相宜,并针对性开展疏枝修剪作业;第三,一旦发现病苗,为了避免出现病原蔓延传染的现象,需在第一时间对病原进行彻底清除。值得注意的是,病果种子很可能也会带菌,因此要防止出现直接从病树上采种的现象。
大量研究表明,油茶软腐病可采用甲基托布津、退菌特、波尔多液等一系列药剂予以防治,均可取得良好的效果。针对油茶软腐病的发生规律,所选药剂应具备药效持续时间长、附着力强、可承受雨水的持续冲刷等特点。例如,波尔多液药效期可持续15 d 及以上时间,且可承受雨水的持续冲刷,具有较强的附着力,药效可达97.70%。发现油茶软腐病后,要及早开展化学防治,首次喷药可选择在春梢展叶后,主要目的在于对春梢叶片进行保护。若林分的油茶软腐病病情较重、当期雨水较多,则可在5—6月再喷一两次,每次间隔时间控制在20~25 d为宜。
油茶软腐病对油茶种植的可持续性发展造成了较大危害,因此需在油茶生长发育过程中深入挖掘油茶软腐病的发生规律,并积极开展综合防治,以营造出较佳的种植环境,从而保证油茶高产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