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海涛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 110034)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强大,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升,国人对儿童教育的关注越来越多。家长重视提高儿童的认知能力,培养其良好习惯,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夯实基础。事实证明,让孩子享受一段美好的阅读时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令其终身受益。儿童阅读习惯培养离不开儿童作品,随之而来的是儿童作品需求量的急剧增加。其中,引进类儿童作品的数量和需求不断增加,儿童文学翻译工作日益繁忙,译本质量参差不齐,规范儿童文学翻译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结合目的论原则研究和分析翻译实例,探索科学、合理、有效的翻译策略,为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和实践尽一份绵薄之力。
功能派翻译理论诞生于20 世纪70 年代的德国,由凯瑟琳娜·赖斯、汉斯·弗米尔和克里斯蒂安·诺德等人发起。该理论对翻译研究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目的论是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弗米尔认为翻译是一种“目的行为”(Vemeer,2001)[1]。诺德指出,“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手段”[2]。
目的论有三个重要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诚原则[3]。目的原则指翻译行为要服从翻译目的;连贯原则指译文必须可读并有意义;忠诚原则指译文与原文要保持语义上的连贯。目的原则是首要原则,其他两个原则必须服从目的原则。
目的论认为,译文目的是否实现取决于目标读者的理解和接受。为了达到翻译目的,译者在对原文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兼顾译文预期功能,采用有效的翻译策略,确保译文在目的语环境下达到与原文在源语环境下的相同效果。目的论的出现给译者带来了更多的选择空间,推动翻译研究不断发展,对翻译实践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儿童文学自然是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儿童文学的目标读者比较特殊,且特点十分鲜明。由于年龄和生活阅历的原因,儿童的思维相对简单,认知能力有限,因此,儿童文学除了具备普通文学的特征以外,还必须考虑到目标读者的特殊性。
目的论认为,目标读者是翻译目的的重要决定因素,突出了目标读者的作用和重要性。翻译要满足目标读者的需求,不同的目标群体需求不同,采取的翻译策略也应相应地调整。儿童文学翻译不同于普通文学翻译,受众的不同决定了翻译策略的差异,不能一概而论,否则会导致儿童文学翻译出现读不懂或误导等现象。儿童文学翻译必须遵循儿童文学的特征,从目标读者(儿童)的视角出发,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选词要符合儿童的特点和认知,译文最终要为儿童所理解和接受。能够引起儿童的注意,激发儿童的兴趣,培养和增强儿童的某方面能力,是儿童文学的目标。目的论为儿童文学翻译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研究新视角,必将促进儿童文学翻译的发展。
《小公主》是美国著名儿童作家伯内特的重要代表作之一,自1905 年问世以来受到了无数好评,并被翻译成不同的语言,陪伴各国儿童成长,滋养了无数儿童幼小的心灵,帮助全世界的儿童树立自信、乐观、不屈不挠的信念,是一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
目前在我国《小公主》有许多不同的翻译版本,本文选取上海译文出版社郭永昌译本(以下简称郭译)和人民邮电出版社李英杰译本(以下简称李译)做对比研究。
1.叠词的应用。儿童文学翻译必须遵循文学翻译的基本规律,毕竟儿童文学翻译属于文学范畴,所以译文的语言应富有美感,在确保传达信息的基础上,还要优美流畅。在儿童文学中,这种美尤其体现在韵律上。鉴于目标读者的特殊性,文字美无法通过儿童不熟悉的语言达成,而叠词的应用恰好能营造出译文的韵律美,且读起来上口,容易为儿童所理解和接受。
例1:
“Sara looked out of the window into the dingy square,where the sparrows were hopping and twittering on the wet,iron railings and the sooty branches of the trees.”[4]192
郭译:“萨拉望着窗外晦暗的场院,那里有麻雀在潮湿的铁栏杆上和乌黑的树枝上蹦跳着,啁啾着。”[5]30
李译:“莎拉看着窗外那脏糊糊的广场,那里有些麻雀正在湿漉漉的铁栏杆和黑糊糊的树枝上跳来跳去,唧唧喳喳地叫。”[4]19
该句出自《小公主》第三章,萨拉第一天在敏钦学校上课就能用流利的法语和杜法吉老师对话,让平时被法语伤透脑筋的厄门加德油然生出一种钦佩和仰慕。在萨拉主动和她交谈时,她问萨拉是不是很聪明,这句刚好就是萨拉望着窗外思考该如何回答时看到的情形。dingy 义为肮脏的、昏暗的,李译译为“脏糊糊”,wet 和sooty 分别用了“湿漉漉”和“黑糊糊”两个叠词,最后用“唧唧喳喳”描述麻雀的声音。叠词的使用顿时增添了译文的节奏感,令场景跃然纸上。对比之下,郭译明显缺少了几分生气,且“晦暗”和“啁啾”对儿童而言还有不小的难度。所以,叠词的确可以营造译文的韵律美,增强可读性,目标读者在读到节奏感十足的文字时,也会平添一份兴致,对文本的理解自然起到推进的作用。目的论认为,译者的一切活动都应从翻译目的出发,既然是给儿童看的作品,符合儿童的阅读需求就是首要任务,叠词恰好迎合了儿童的口味,对儿童而言简单且容易习得。
2.熟悉的词语。在儿童文学翻译中,词语选择至关重要。选择儿童熟悉的、在目的语文化中耳熟能详的一些词语,会相应地降低译文的难度,增加可接受性。事实证明,使用儿童能读懂的文字,对他们更具吸引力。目的论强调,译文被目标读者接受是实现翻译目的的表现,译者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让儿童接受的翻译策略。熟悉词语的选取正是为了达到翻译目的而采取的策略之一。
例2:
“Monsieur Dufarge began to smile,and his smile was one of great pleasure.To hear this pretty childish voice speaking his own language so simply and charmingly made him feel almost as if he were in his native land-which in dark,foggy(有雾的)days in London sometimes seemed worlds away.”[4]189
郭译:“杜法奇先生露出笑容,那是十分欣喜的微笑。聆听这悦耳的童音讲他的家乡话讲得如此纯真、如此迷人,使他觉得宛如回到了故乡——这在伦敦晦暗多雾的日子里,有时显得好像远在天地之外。”[5]24
李译:“杜法吉先生笑了,仿佛碰上了天大的喜事。听着优美的童声讲着自己的语言,那么简单,那么迷人,他觉得好像回到了自己的祖国——在这黑乎乎的、雾气笼罩的伦敦,法国仿佛远在天涯一般。”[4]14
这几句选自《小公主》第二章,描述的是萨拉第一次上法语课的情形。萨拉的妈妈是法国人,尽管萨拉刚出生时妈妈就去世了,但是父亲平时喜欢和萨拉说法语,所以法语就像萨拉的母语一样,当杜法吉先生听到萨拉讲法语时,高兴之情溢于言表。pleasure 这个词义为愉悦、乐事、高兴的事,郭译译成“十分欣喜”,李译把pleasure 进行了归化处理,译成“喜事”。“喜事”是汉语中表示“高兴的事”的典型用词,孩子们平时耳濡目染,对此非常熟悉,在目的语文化语境下,李译的选词更符合儿童的年龄和认知水平,容易被儿童接受和理解;相比之下,郭译的用词对儿童来讲就比较晦涩。另外,as if 在郭译中译成“宛如”,而李译则译成“好像”,明显李译的用词更贴近生活,是孩子们熟悉的词语,对目标读者来说更恰当。目的决定方法,这句话完美诠释了目的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指导意义。
3.注释的辅助。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主要载体。或者说,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由于文化的差异,不同文化在语言上的体现对于儿童而言有时着实有难度,为了弥补翻译在文化上的空缺,最大限度地实现译文的忠诚原则,让目标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内容,有时加注翻译是个不错的方法。加注通常用于解释语言的背景或词语的起源等,帮助读者快速有效地扫清文化上的障碍,确保译文对原文的忠诚。
例3:
“Sara was quite fond of them,and had given them names out of books—quite romantic names.She called them the Montmorencys when she did not call them the Large Family.”[4]242
郭译:“萨拉很喜欢他们,按照书本上的人名给他们起名字——十分罗曼蒂克的名字。当她不叫他们‘大家庭’时,就称之为蒙莫朗西①一家。”[5]127
李译:“莎拉非常喜欢他们,还给他们起了书上的名字——充满浪漫色彩的名字。如果不叫他们‘大家庭’的话,她就把他们叫做蒙莫朗西一家。”[4]86
在这两句话里,郭译对“蒙莫朗西”进行了加注处理,这对理解译文无疑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因为凭空多了一个从未提起的名字,目标读者可能因此而困惑,看了注释的内容就豁然开朗了,因为萨拉喜欢给他们起书里的名字,“蒙莫朗西”就是英国幽默作家杰罗姆·克·杰罗姆(1859—1927)的名作《三人同舟》中的一只狗的名字。在这点上,郭译采取的策略值得学习和称赞。译者有责任毫无差错地把源语的内容传递给目的语境下的读者,这正是忠诚原则的体现。
郭译中加注解释的地方不止这一处,在有可能出现疑问的地方似乎都做了加注处理,这点尤为可取。两种语言在文化上的差异导致有些词语可能比较突兀,会让阅读陷入困境,阻碍了目标读者的正常思路,这时的注释必要且重要。消除文化空缺,给读者正确的引导,也是实现翻译目的的要求;而李译中从头至尾没有一个加注处理的细节,这势必会产生对某个词语理解不到位的情况。所以,在目的语中可能出现文化信息缺失的地方做相应的注释,是实现翻译目的且保证译文符合忠诚原则的必要手段。
4.结构的变化。目的论的连贯原则要求译文必须实现语内连贯,即具有可读性。而英语和汉语属于两个语系,英语是结构语言,汉语是意思语言,因此在语序和结构上存在很大差异。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实现译文的可读性,译者要根据需要对语序和句子结构进行适当调整,如变换语序、长句变短句等,以便准确地传达原文信息,令译文在目的语环境下实现语内连贯。
例4:
“She did not care where she was sent,so that she might have the luck of being inside the room,instead of being downstairs in the scullery,while these delights were going on.She did not even mind when Miss Minchin cleared her throat ominously and spoke again.”[4]217
郭译:“她不在乎把她打发到哪里,只要能幸运地留在房间里,而不是在这里进行着这些欢庆活动时待在楼下厨房里。她甚至没注意到此时铭钦女士预先清了一下喉咙,表示又要讲话了。”[5]76
李译:“只要在这欢乐的时刻能留在屋里,而不是回到楼下的厨房,她并不在意站在哪儿。甚至当敏钦小姐清清嗓子讲话时她也没在意。”[4]51
这两句选自《小公主》第七章,萨拉的生日会是敏钦学校最重视的活动,在盛大的生日会现场,萨拉恳请敏钦女士允许仆人好友贝基留下来,因为她知道贝基会非常开心,尽管只允许贝基站在门边的角落,也足以让她兴奋不已。这两句话形象生动地描述了贝基当时的兴奋及发自内心的喜悦。郭译完全尊崇原句的结构顺序;李译将语句的顺序进行了适当调整,把状语部分提前,契合汉语的语言特点,读起来更顺畅。语序的调整虽然不会改变原文的含义,但更符合汉语的说话习惯。适当的语序调整令译文语内连贯,有助于理解和接受。
综上所述,儿童文学翻译要想达到良好的效果,译者要清楚翻译的目的,并认真研究儿童的特点,把儿童及儿童对译文的理解与接受放在首位,再根据他们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采取相应的策略。目的论给儿童文学翻译提供了充分科学的理论指导,解释了很多此前没有理论支撑的翻译现象,对儿童文学翻译意义重大。从《小公主》两个译本的对比分析中不难发现,两个译本各有千秋,也都有翻译欠妥之处。所以,在儿童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时刻谨记目的论的三个重要原则,针对不同的目标受众选择符合目标读者特点的翻译策略,以期实现翻译目的,为儿童奉献更多优秀经典的翻译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