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实践的社会学小组活动教学模式探讨

2021-12-03 10:20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组员课堂教师

艾 晶

(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南宁 530006)

社会问题是指社会关系失调,影响社会大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破坏社会正常活动,妨碍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是社会学、社会工作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由于成长背景、资源建设、能力发展等的差距,不同社会成员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和关照程度也有所不同。特别是在社会学(社会工作)专业课程教学中,针对一些社会问题,每名学生的观点和解决方法会有所不同。如何加强他们之间的交流,加深学生对社会问题的理解和研究力度,成为多数专业课亟待解决的问题。

基于此,在一些专业课讲授过程中,可以采用小组活动这种授课模式,强化学生的参与力度,共同进行问题讨论和实务调研,提升他们的问题意识和实务操作能力。

一、小组活动教学的意义

小组活动有时也被称作小组合作学习,实际上是合作学习理论运用于课堂教学的学习活动方式,是一种富于创意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它是在任课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指导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或课下进行学习或完成作业的一种学习手段。小组活动通过相互交流合作达到学习目标,它需要学生独立完成任务,教师只是指导者和评估者。这种模式为参与的学生提供了归属感、验证和交流经验的机会,使之获得互助合作的资源、良性成长能力和社会化能力。在小组中,主要通过合作学习达到一种共同进步的状态,从而实现有效的沟通交流和绩效显著的合作。

合作学习理论起源于20 世纪60 年代的英国,之后很快在世界各国得到广泛运用。合作学习强调,教学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为依据,主张学生更主动、充分地学习,强调学生之间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西方许多学者将这一方法应用于实践后发现,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提高学业成绩,习得合作技能,增进同伴友谊,学会关心和理解他人[1]。以此为基础,在与社会问题有关的专业教学中,笔者将班级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成若干学习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小组成员通过合作性活动完成特定的学习目标和任务。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与传统班级教学相比,小组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增加了同学之间的亲密感和了解程度

社会问题贯穿于社会学专业课教学的始终,加上目前学校教学体制的影响,使得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仅限于同一宿舍或同一班级之间,甚至同一班级的同学有的都较少交流,大班授课时,彼此之间的联系就更少。而小组活动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整个班级被划分为几个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作为一个整体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这就完全打破了原有的班级格局,增进了学生的交往,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促成了他们的互动和了解。特别是在小组中,通过一些活动,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催生了同学情谊。

(二)提高学生学习、参与的兴趣和热情

一些传统的课堂往往比较安静,学生一般单纯地听老师讲解,较少有主动发表看法的,更不用说反驳老师的意见了。小组活动可以避免这些问题,它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相对没有压力的环境,在小范围内,学生因发言而丢面子的风险大大减少,小组成员有义务集思广益,为团体争光,因此原来个性上的不利因素反而成了合作的有利基础[2]。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平时学习、准备资料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感。在小组中,迫于群体的压力,组员也会产生说出自己想法的冲动,从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的团体成绩作为评价和奖励各成员的依据,它不再把个人成绩作为标准来评价和奖励学生,而是大家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分工协作,形成一种互助、合作的课堂教学气氛。组内每个成员都明白他们个人的劳动与小组的成功息息相关。在实际学习中,由于分工明确,每个组员出于责任,会尽心尽力地完成任务,再加上其他小组的比照,会激发每个组员的竞争意识,促使他们积极投入,为自己小组的进步而努力。

(三)提高了课堂效率,学生成为教学主体

在课堂教授中,因为教学体系的要求,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状态,加上有的教科书理论性强、知识点抽象,使得一些学生较难接受。特别是由于各专业培养重点不同,在教学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即使进行了师生互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不可能兼顾到每一个同学,让每个学生都有时间和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有时处于僵化的接收中,较难激发学习的热情,从而影响了课堂的效率。而在小组活动中,课堂教学的主体发生了变化,课堂教学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小组活动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因为知识的获得不能仅靠教师传授,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学习同样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角,而是小组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和监督者,为学生提供咨询、督导服务。大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他们个性突出,在小组中能充分发挥想象,发挥团队合作的优势,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在问题分析和解决上,能集思广益、积极参与,从而提高了解决社会问题的有效性。

(四)加强了团结协作和自身能力建设

在小组中,组员之间只有密切合作才能有效地达到目标,因此,组员之间的配合度和默契感对于小组的建设是至关重要的。现在的大学生都强调个性培养,对于团结协作并未给予充分的重视,因此,通过社会问题小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从而增强他们的集体归属感和荣誉感。对于个人来说,小组活动也是能力建设的最好机会。在小组中,组员通过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会发现自身的不足,对问题的看法和解决方式也会通过与他人交流得到相应的完善和改进,提高了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在小组中,通过发言和参与活动,还能锻炼说话能力、反应能力及创新能力,可以说是一个全面提升自我的最佳机会。

二、小组活动教学实施程序和方法

社会学专业本身的特殊性,给小组活动带来了一定的生机和活力,同时,小组活动也促进了课堂建设和学生能力提升。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把握好每个环节,争取发挥小组活动的最大优势。比如,如何兼顾学生个体的差异,实现最佳分组;教师要有较宽的知识面,能有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小组话题的选择也要合理。在社会学专业课中,任课教师结合专业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主要采取以下方式教学:

(一)专题研讨

在这个环节,教师主要在课堂内进行随机分组,可采取就近原则,相邻的学生自行组成一组,就给定的专题进行讨论和分享。专题的确定可以结合目前社会的热点和焦点进行,如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就可以组织学生对相关社会问题进行研讨;再如目前社会上比较受关注的老年人养老问题等,都可以拿出来让学生参与讨论。然后让组员自己选取一名代表来做总结发言,全班同学就这一小组的发言进行讨论和评估,教师最后点评。这个环节可以在课堂内进行,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来完成,这样可以节省教学资料,实现优化组合。

(二)案例分析

这个环节主要针对一些特殊的社会问题案例,如目前学界还没有给出定论的或鲜有人关注的领域,或在课堂上教师难以通过教学环节来完成的,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进行交流。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通过小组形成更为有效的分析问题的方式方法。此类选题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把关,可以拿出来讨论的,我们在课堂上进行研讨;不能拿出来讨论的,可以持保留态度。确定了讨论的话题,大家可以就一些典型事件分析它的来龙去脉,民众对它的接受程度及国家对它的打击力度等,在此基础上运用社会学理论和社会工作方法进行解释和介入。但也有一些问题,有些时候很难把握一定的度,如有学生关注,就鼓励他们进行小范围的商讨,但不要拿到课堂上进行案例示范。尽量对大学生进行阳光化、正能量引导,帮助他们在问题研讨中学会自我成长、自我定向,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需要。

(三)角色扮演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一些社会问题的成因和它的表现形态,教师可在教学中组织一些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实现情景再现。如关于毒品预防问题,教师可组织两组同学进行对照表演,从而加深大家对毒品危害的认识。面对婚姻家庭问题,也可让学生进行情景剧扮演,强化大家对这一问题关注的力度,接受表演者的观点和看法,较为直观地展示了问题的关键所在。同时,通过这种切身感受,也让学生对一些特殊群体的生存困境有更深刻的体会。如通过对老年人养老的情境扮演,很多同学都感叹应该珍惜当下,为自己未来的老年生活积累财富。特别是很多同学开始关注自己的健康,每天坚持锻炼身体;还有些同学开始筹备考研,觉得趁年轻,应该为自己好好规划,免得到老时一无是处。由此可以看出,这种角色扮演比单纯说教更有教育的价值和意义,而且一些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还能据此提出较为有效的解决方案,有了较强的专业意识和使命感,也强化了他们的专业认同。

(四)实务调研

这部分主要提升学生对身边社会问题的关注力度,在开学初,由学生自行组成几个小组,在教师布置的任务中进行选题,也可以自定选题,进行相应的实务调研。上课时,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通过主题演讲的方式发言,同学们参与讨论,教师点评并打分,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评语的撰写。

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不能局限于表面层次的接触,我们要鼓励学生深入社会,挖掘真相。而社会学尤其是社会工作专业更加强调问题调研的重要性,因此,实地接触往往更能让学生感同身受。如通过调研所在城市建筑工人的生存状况,很多同学回来后都感慨万千,觉得自己和他们比,不知要幸福多少倍。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就此关注了工地上女性工人的生存困境,还成立了一个为她们提供援助的学生社团,定期去探访并帮助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小组活动教学效果评估

三个学期的小组教学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活跃了教学气氛,提升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师在教学中,通过组员参与力度、发言次数、小组活动成效等方面为学生综合打分,避免了以前打分的片面性。学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也提升了自己的能力,加强了自身建设,特别是在社会问题研究上,有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形成了较为新颖的研究思路,能就有关社会问题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建议和措施。

四、小组活动教学总结和反思

一段时间的小组活动教学,笔者取得了相应的教学效果,学生参与小组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教学课程建设起到了相应的促进作用。在小组中,笔者有意识地给学生以思考问题的氛围与机会,让他们更好地适应问题情境和社会环境[3]。这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及自学能力,也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4]。在小组中习得的新的思考问题的方式、看待问题的视角和交流方式,会带到小组之外,成为学生适应社会的本领[5]。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笔者也丰富了教学思路和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果。使得社会问题讲述不再局限于教师的单方面传授,而是呈现出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局面,教师在其中的指导也给学生的小组活动提供了一定的帮助和支持,出现了较好的师生互动格局。但在实践中,笔者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还有待今后的教学给予充分的重视。如关于小组讨论的选题及讨论结果的评估,对教师的信息素养要求较高。特别是一些随堂讨论,要求教师及时给予正确而有效的指导,这就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信息量和专业的视角,才能恰如其分地为学生打分和评价。而且教师做不到每个小组都全程跟踪,所以学生的参与度如何,每个人在小组中的表现情况怎样,较难确定,有时会出现参与度不均衡的状态。这就影响了对个别学生成绩的有效鉴定,有的学生即使没有积极参与,但只要他所在的小组提交的资料有很高的评价,他自然就会跟着沾光;但如果小组提交资料评价一般,即使小组中个别组员表现出色,也会因为“一损俱损”而无法得到肯定。因此,在一些专业课的授课过程中,可以采用在实验室授课的方式,对小组活动进行全程监控,以便更好地把握组员的表现。在此基础上,将组内打分和班级打分结合起来,避免上述情况的出现。同时,对于从事小组活动授课的教师,可适当减免工作量,以方便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投入教学资源建设。

猜你喜欢
组员课堂教师
甜蜜的烘焙课堂
最美教师
美在课堂花开
大山里的教师
嘻游课堂
当组长真不容易
回忆流金岁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小组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