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锋,石学斌,胡 林,郑昌兵,杨志明,晏成文
(1.重庆自然博物馆,重庆 北碚 400799; 2.重庆阴条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服务中心,重庆 巫溪 405800;3.巫溪县林业局,重庆 巫溪 405800)
2020年8月,在重庆阴条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维管植物多样性调查时,在保护区转坪管护站旁草地发现1种紫堇属(Corydalis)植物(31.499407N、109.945578E,海拔2018 m)。进行数码拍照、标本采集(凭证标本YTL20-156保存于重庆自然博物馆植物标本室)、文献查阅[1-2],并通过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http://www.cvh.org.cn)网络平台进行比对查询及专家咨询基础上,鉴定为鄂西黄堇(CamellialuteofloraLi ex Chang)。查阅《神农架植物志》、《神农架植物大全》等文献[3-6],该物种目前仅分布于湖北西部的神农架。因此为重庆市罂粟科植物1新记录种,报道如下。
多年生草本,高达1 m。茎直立,具狭翅。茎生叶叶片轮廓宽卵形,三回羽状分裂,第一回裂片具长柄,第二回裂片具短柄,全裂、深裂或浅裂,小裂片卵形,先端钝,具小尖头。总状花序顶生和侧生;苞片近圆形至卵形;萼片半圆形,全缘;花瓣黄色,上花瓣长1.5~1.7 cm,花瓣片舟状卵形,先端渐尖,鸡冠状突起高1~1.5 mm,超出瓣片先端,距圆筒形,稍长于花瓣片;下花瓣长0.8~1 cm,鸡冠同上瓣,中部缢缩,下部呈囊状,基部具短爪;内花瓣长约7 mm,花瓣片倒卵形,先端圆,基部2裂,具1侧生囊,爪楔形;雄蕊成束,花丝披针形,蜜腺体极细,贯穿距的3/4;子房狭倒卵形,压扁,具2列胚珠,花柱线形,柱头双卵形。蒴果宽倒卵形,先端圆或微凹,基部渐狭。种子圆形,黑色。花果期7—9月(图1)。
分布于转坪管护站南侧草丛中,海拔2018 m,呈片状分布,长势较好。伴生种有竹叶柴胡(Bupleurummarginatum)、顶喙凤仙花(Impatienscompta)、野豌豆(Viciasepium)、糙苏(Phlomisumbrosa)、一年蓬(Erigeronannuus)、戟叶蓼(Polygonumthunbergii)等。
重庆现有紫堇属(Corydalis)植物18种,本次新发现的鄂西黄堇隶属鞘黄堇组(Sect.Ramoso-sibiricae),与假北岭黄堇(CorydalispseudofargesiiH.Chuang)形态接近,主要区别在于前者苞片近圆形(后者卵形),蒴果宽倒卵形,具2列种子(后者圆柱形,具1列种子);上花瓣鸡冠状突起高1~1.5 mm(后者矮小)。
鄂西黄堇仅分布于湖北西部的神农架,生于海拔1300~2300 m的林缘崖壁上和沟边草丛中,目前为神农架林区特有种[1]。阴条岭自然保护区紧邻神农架,该物种新分布地的发现,增加了该物种自然种群规模,为进一步研究物种地理分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基础资料。
笔者近年来一直从事重庆市及周边地区维管植物资源调查,发现了圆唇羊耳蒜(Liparisbalansae)[7]、小黄花茶(Camellialuteoflora)[8]、水苏(Stachysjaponica)[9]等重庆市新记录物种。结合自然地理区划,这些新记录物种在自然地理分布上有如下特点:除去人为扰动及异质性环境因素,理论上而言,物种在一个自然地理单元里都有分布。比如重庆西南部的江津与贵州遵义、四川古蔺紧邻,自然地理单元上同属于四川盆地南缘,均为丹霞地貌。经调查研究,圆唇羊儿蒜、小黄花茶在这些区域确实有分布。此次发现的鄂西黄堇也属于这种情况。从行政区划上,阴条岭所在的巫溪县位于重庆市东部,从自然地理单元上属于神农架支脉。植物区系上同属于中国日本植物区系,因此,两地植物区系比较一致,在阴条岭发现该物种实属正常。
阴条岭所在的巫溪县交通条件差,直到2013年西南大学生物多样性团队才开展第一次详细的本底调查,出版了生物多样性专著[5]。阴条岭属于川东—鄂西特有现象中心的核心区,物种资源非常丰富,闭塞的交通条件为物种的繁衍提供了保障。阴条岭保护区类似于鄂西黄堇的新记录种甚至新种还有待进一步调查发现。
*:感谢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张步云和肖金妃研究生对物种鉴定提供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