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断和防治

2021-12-03 08:20:09梁福枝
中国畜禽种业 2021年8期
关键词:羊肝吸虫病肝片

梁福枝

(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洋中畜牧兽医水产站 365016)

羊肝片吸虫病又称肝蛭病,是一种常见的羊体内寄生虫病,其致病原为片形科片形属的肝片吸虫,主要寄生于羊肝脏,多发生于夏季和秋季,易感染各品种、各年龄段羊群,在世界各地养殖区广泛流行。羊肝片吸虫寄生于羊肝脏和胆管中,导致羊的急、慢性肝炎和胆管炎,在机体繁殖过程会消耗羊体内大量的营养物质,导致羊群身体瘦弱,严重时常会引起大批羊死亡,特别对羔羊造成的危害最为严重。由于大多养殖场未能执行有效的驱虫计划,存在药物使用不当或使用不规范的现象,导致该病屡有发生、难以根治。大家应充分认识羊肝片吸虫病造成的危害,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降低其对羊群的危害,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提高养殖效益。

1 发病情况

2020 年9 月初,尤溪县某养殖户放牧养殖230 余只黑山羊,在1 周内大约有30 余只陆续发病,其中有10 余只体况较差。发病羊显得比较瘦弱,被毛杂乱无光泽,眼结膜略显苍白,精神状态较差,个别出现拉稀粪现象,放牧时常常掉队。该羊群进行了羊痘、小反刍兽疫病和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等传染病的免疫接种工作,每年春夏之交使用伊维菌素对羊群进行全群驱虫处理,但没有更换驱虫药,驱虫效果比较差。羊场建于地势低洼的小溪边,放牧地为小溪边及附近丘陵地带,羊舍为简易的竹子搭建,比较低矮阴暗,通风、卫生条件较差,漏缝地板积聚大量粪便、潮湿不堪,羊床下面粪尿混合一起,发出刺鼻的气味,羊群未能分群管理,存在大小、公母混群饲养现象。

2 流行病学

肝片吸虫在各地的养殖主产区广泛传播流行,侵害任何年龄和品种的羊,尤其对羔羊造成的危害最为严重,大多呈地方性流行或散发流行。该病的传播流行与养殖场饲养管理存在密切关系,养殖户在放牧模式养殖中,如果放牧地选择不当,卫生环境较差,地势低洼存在大量积水,放牧时羊群饮用积水、污水很容易感染该病。由于椎实螺主要在夏秋季节繁殖生长,因此,该疾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在每年夏季和秋季为发病高峰期,尤以夏季6~8 月发病率最高。通常是放牧模式养殖的羊群比舍饲养殖的羊群更容易感染肝片吸虫发病。如果不能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针对性防控,会加重羊群发病症状,甚至会造成大面积的羊群死亡。

3 临床症状

发病早期,病羊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身体消瘦,体重明显下降,排出不成形粪便或腹泻,肝门周围黏着粪便。随着病程延长,病羊被毛变得粗糙杂乱,毛色暗淡无光,且有部分脱落现象,食欲不振,腹泻症状加剧,体况更加消瘦,眼睑及下颌可见不同程度肿大,病羊肋骨突出,可视黏膜苍白、出现黄疸、贫血。

根据羊群感染肝片吸虫的数量,年龄和饲养管理等,肝片吸虫病临床上一般可分为急性、慢性型,急性型主要在夏秋季节常发,由于羊群大面积感染肝片吸虫造成,临床可见感染羊只精神萎靡不振,逐渐消瘦,拉稀粪,放牧时经常掉队,如果不及时用药治疗,易出现贫血症状,严重的后期发生死亡。慢性型大多发生于冬春季节,主要表现为身体逐渐衰弱,明显消瘦,采食量逐渐下降,精神萎靡,行走缓慢,伴有明显贫血症状,黏膜苍白,被毛杂乱,毛色无光、易掉毛,眼睑出现水肿,随着病程的延长,病羊出现腹泻和便秘症状,最后衰竭而死。

4 病理变化

解剖病羊发现病变部位主要集中在肝脏和胆管,在胸腔和腹腔内可见少量液体,心脏、肝脏表面附着有纤维素性渗出物,心肌稍有出血,肺脏略肿大,肺间质显著增宽粗糙,肝脏肿大、淤血明显,质地变硬,表面凹凸不平,并出现硬化现象,肉眼可见许多米粒到黄豆大小的结节,颜色呈现白色;血液变得稀薄,不能正常凝固;胆囊异常肿大,胆汁浓稠,胆管明显扩张,切开胆管发现管壁增生变厚并存在炎性反应,可见内部充满大量黏稠状的浑浊液体,同时还能看到大量外观呈棕红色的虫体存在;脾脏肿大出血,在表面还能看到少量梗死病灶。

5 实验室诊断

结合该病传播较快的流行特点及病羊的临床特征和典型病理变化,并通过肉眼可见的眼睑、下颌皮下肿胀,精神沉郁,食欲减少,被毛杂乱无光,贫血等症状可初步诊断为羊肝片吸虫病,但确诊还需进行实验室检测。

羊肝片吸虫病的实验室检测,主要通过化验病羊粪便,首先采集适量病羊新鲜粪便,置于清洁烧杯中,缓缓加入少量清水,充分搅拌均匀,再加入粪便量约10 倍左右的清水,常温下静置20~30min,然后倒去上层清液,随后反复数次加入清水,并进行充分搅拌,直到烧杯中液体变得清澈为止,最后将上层液体去除,挑取底部少量沉淀物,均匀涂抹于波片,置低倍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在显微镜下可看到大量淡黄色的虫卵,呈椭圆形,进一步细致观察可见寄生虫外观呈现淡棕红色,前端略呈三角形,而后端呈钝圆形状,虫体长度约为2.0~3.0cm,宽度约为5.0~15mm,通过比照寄生虫图谱可以判定为肝片吸虫。因此,实验室检测结合临床症状可确诊该病为山羊肝片吸虫病。

6 防治措施

羊肝片吸虫病是一种羊的常见体内寄生虫病,对已发现并确诊的病羊应与健康羊群及时隔离、分群饲养,同时选择高效药物进行治疗,常用的驱虫药物包括硫氯酚、硝氯酚、碘醚柳胺、三氯苯达唑和丙硫苯咪唑等。

(1)临床上对肝片吸虫常用的药物是硝氯酚,用量为每千克体重5~10mg,对驱除肝片吸虫成虫有很好的效果;而对肝片吸虫幼虫使用三氯笨达唑效果更佳,在临床上先使用硝氯酚一段时间后再更换为三氯苯达唑,使用剂量为每千克体重10mg,便能有效驱除肝片吸虫的蚴虫和成虫。

(2)对于放牧模式的羊群,可选择驱虫药物——硫氯酚进行预防性驱虫,使用剂量为每千克体重5~10mg,或使用丙硫苯咪唑,按每千克体重使用10~20mg 进行口服,均能起到很好的预防性驱虫效果。

(3)在管理上,平时保持羊场环境卫生清洁,及时搞好舍内、周边及运动场的卫生,当出现病羊应及时隔离,对整群进行预防性驱虫,及时清理羊舍内的粪污、垫草防止虫体传播和羊群交叉感染,并将每天清理出的羊粪、垫草进行堆肥发酵30~60d,杀灭虫卵。应特别注意,不管是预防性驱虫还是治疗性驱虫期间要及时收集粪便进行堆积发酵,利用生物热能杀灭粪便中的寄生虫和虫卵,以防肝片吸虫的二次感染。

(4)生产上应构建并严格执行科学、合理的驱虫制度。每年春秋季节应进行至少2 次的驱虫处理,感染严重的羊场甚至每两个月进行一次驱虫。放牧羊群应经常更换放牧地点,选择地势较高、干燥的丘陵地带,最大限度避免羊群接触椎实螺。放牧季节到来前,消灭中间传播媒介是防治该病传播流行的最有效措施,可选择稀释的硫酸铜溶液喷洒放牧地,尽可能消灭椎实螺。一旦发现羊群出现疑似病例,应早隔离、早确诊、早治疗,避免传播蔓延,尽可能减少损失。

7 结束语

山羊肝片吸虫病是一种危害羊只的常见寄生虫病,主要是由于羊群在短时间内采食被肝片吸虫囊蚴污染的饲草,或接触中间传播媒介——椎实螺,从而导致该疾病传播。因此,在山羊养殖中,应制定科学有效的放牧制度和驱虫措施,注意消灭放牧区域内各种寄生虫的传播媒介,同时还要加强羊群饲养管理、放牧管理,发病后应紧急采取有效措施,避免造成严重的危害,降低经济损失。

猜你喜欢
羊肝吸虫病肝片
秋季养牛羊 注意防治片形吸虫病
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2-01-12 06:16:48
骆驼感染肝片吸虫的病例报告
兽医导刊(2019年1期)2019-02-21 01:14:28
牛羊肝片吸虫病的发生及防治
兽医导刊(2019年1期)2019-02-21 01:14:04
牛羊片形吸虫病的诊断与防制
绵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治
兽医导刊(2016年6期)2016-05-17 03:50:48
肝片吸虫病的发生与防治
兽医导刊(2016年6期)2016-05-17 03:50:39
羊肝片吸虫病的治疗
兽医导刊(2016年6期)2016-05-17 03:50:27
一例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治
春季严防羊肝片吸虫病
羊肝片吸虫病的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