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云
(山东省胶州市胶西动物卫生与产品质量工作站 266300)
我国是养鸭量最大的国家,鸭群健康直接影响鸭养殖业的发展。在众多鸭易感疫病中,鸭坦布苏病毒病作为新发疫病,给养鸭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鸭坦布苏病毒病是由鸭坦布苏病毒(Duck Tambusu Virus,DTMUV) 引起的疾病,该病发病急、传播快、死淘率高。主要感染肉鸭和蛋鸭,蛋鸭感染后以产蛋量下降为主,使产蛋率从90%下降至10%以内,严重者会绝产;肉雏鸭感染后主要以头部震颤、站立不稳,共济失调、倒地不起等神经症状为主,淘汰率为10%~30%,高者可达80%,该病成为导致鸭出栏量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1955 年鸭坦布苏病毒首次从自马来西亚吉隆坡的库蚊中分离到,随后在泰国北部和东马来西亚有分离的报道,1997 年温立斌等[1]在我国河北石家庄邢台分离到一株引起鸭神经症状的疑似黄病毒,但在当时大家并未重视。2010 年4 月,本病首次在上海地区发现,随后在江浙地区流行并迅速波及安徽、山东、江西、广西等大部分地区,并迅速传播到全国各地,短时间内对我国养鸭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导致大概1500 万只肉鸭和1.2 亿只蛋鸭感染发病[2]。2011 年8 月,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分会将该病统一命名为“坦布苏病毒病”[3]。
坦布苏病毒(TMUV)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蚊媒病毒恩塔亚病毒群,为单股正链不分节段RNA 病毒,病毒粒子在电镜下呈小球形,直径大约40~50nm,具有双层脂质囊膜,病毒RNA 被20 面体核衣壳蛋白包裹。病毒基因组全长约为10991bp,具有唯一一个开放阅读框(ORF),开放阅读框经过翻译加工后,降解为10 个病毒蛋白,分别为3 个结构蛋白:前膜蛋白PrM、核衣壳蛋白C(Capsid,C)及囊膜蛋白E(envelope,E),7 个非结构蛋白:NS1、NS2A、NS2B、NS3、NS4A、NS4B、NS5。
坦布苏病毒对热的抵抗力较弱,50℃24h 即可使病毒粒子灭活,55℃15min 即可失去活性,在低温条件下稳定性良好,在4℃可以保存7d 左右,-15℃以下可以保存一个月,-70℃以下保存一年以内仍能保持其感染力,该病毒对乙醚、氯仿、去氧胆酸钠敏感,可以较快破坏坦布苏病毒的活性和感染性[4]。同时,该病毒在过酸或者过碱的条件下都会明显降低病毒滴度,丧失活性[5]。鸭坦布苏病毒可在鸭胚、鸡胚、鸭胚成纤维细胞和Vero 细胞中增殖,无法凝集鸡、鸭、鹅和鸽的红细胞。王小蕾等[6]证明在乳鼠增殖的鸭坦布苏病毒提纯后可以凝集鸡、鹅、鸭、猪和鸽的红细胞。
鸭坦布苏病毒几乎可感染所有品种的鸭[7],如麻鸭、金定鸭、北京鸭、樱桃谷鸭、绍兴鸭等,对麻鸭最易感,致病力也最强,小日龄的蛋鸭和肉鸭对该病毒较为易感,蛋鸭是主要的感染群体,发病率较高,死亡率较低,大约在1%~5%,该病常常伴随继发感染,死亡率可达30%。该病毒除了感染鸭,还能感染其他如鸡、鹅、麻雀等禽类[8]。
该病以秋夏多发,节肢动物如伊蚊库蚊等蚊虫,是主要的宿主和传播媒介,麻雀也是重要的传播者,污染的粪便、饲料、饮水、器具等都是重要的传染源,该病还能通过垂直传播[9]。
患病鸭初期出现食欲不振、体温升高、精神沉郁等症状,后期主要表现出头部震颤、共济失调的神经症状,蛋鸭发病后产蛋量骤然下降,产蛋伴随有薄壳蛋、软壳蛋和沙皮蛋,蛋的重量减小。如果病情严重,产蛋率能降低20%~30%,重者绝产。坦布苏病毒可导致多个组织器官产生病变,剖检可观察到卵巢肿大、充血出血,卵泡充血、萎缩,输卵管内有黏性物质渗出,心肌出血,肝脏肿大,色黄;雏鸭发病剖检可见脑水肿,脑膜充血、出血;腺胃、肠黏膜出血等[10]。
鸭坦布苏病毒的分离鉴定一般采用细胞接种法、乳鼠脑内接种法、鸭胚接种分离法。
在实验室里鸭坦布苏病毒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主要有RT-PCR、荧光定量RT-PCR、RT-LAMP 等,其中RTPCR 方法最为常用,是目前主要的检测方法,适用于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诊断。
本病无特效药,该病的防治以预防为主,其中鸭坦布苏病毒病活疫苗(WF100 株)、鸭坦布苏病毒细胞灭活疫苗(HB株)、鸭坦布苏病毒病活疫苗(FX2010-180P 株)已获得国家新兽药证书。养殖场可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疫苗进行免疫接种。同时,对养殖场应加强饲养管理工作,做好清洁工作,并定期消毒。对一切外来车辆做好严格消毒,加强鸭群的监控管理,如果发现疑似病鸭一定要做好隔离,对死亡鸭进行无害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