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洁,由丽丹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也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传统手工艺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习总书记在杭州西溪湿地进行考察时说:“两个巴掌做出来的东西,有些科技是无法取代的。”这无疑是对传统手工艺的极大肯定,也给了在传承与发展传统手工艺道路上的手工艺人莫大的鼓舞与信心。
盘扣作为重要的中国传统服饰元素,因具有功能性和装饰性被广泛运用。盘扣,又称盘纽,是由“结”发展而来,依附于旗袍而生,做工精致、花样繁多,是布条经手工盘制而成,用来固定衣襟或装饰。这一服饰元素在我国服饰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最早出现在秦朝,在唐朝开始流行,南宋和元朝时被普遍使用,到了清朝的旗服马褂以及民国时期的旗袍,盘扣更为盛行。
盘扣由来已久,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一直将其作为服装的附属物,很少有人专注于盘扣,更没有人将其独立出来作为事业发展。2012年6月,中式服装盘扣制作技艺正式列入上海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非遗盘扣技艺保护与传承的行列。“盘扣皇后”珊丽娜作为中华盘艺的第三代传承人,和她的徒弟凭借157个系列、2 418枚盘扣荣获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纪录,创造了轰动一时的“盘扣奇迹”[1]。独立盘扣为艺术门类第一人的斐然,将盘扣上升为一种艺术门类“盘艺”来传承发扬。年轻的服装设计师栗子通过自己对传统服饰文化的理解,将盘扣从旗袍上拿出来作为一项专门技艺使用,并给自己冠以“盘扣师”的称谓[2]。
盘扣之于旗袍犹如画龙点睛,锦上添花,形形色色的盘扣中尤以古老的手工盘扣最为精巧细致,因为有了手工的温度和细腻的岁月感,便有了生命[3],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蕴含着中国古老绳结技艺的文化内涵,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如今,这项承载着民族文化内涵和文化韵味的古老手工技艺却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日渐没落,非遗手工盘扣技艺传承与发展正面临巨大的挑战。
随着都市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快消费时代的来临导致快捷易获取的工业化产品被大众广泛接受和推崇,而具有传统文化内涵和底蕴的手工艺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人匮乏。一直被作为旗袍附属品的手工盘扣更是无人问津。面对浮躁的社会环境和工业生产造成的生活压力,老一辈的盘扣手工艺人不得不退出本行,年轻一代又少有人愿意继续了解和学习盘扣手艺,盘扣手工技艺的传承与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
想要做出一枚骨相端庄的盘扣,看似简单,实则不易。盘扣制作不仅复杂,耗时也久。一件手工盘扣作品必须经过开料、刮浆、风干、拔浆、整烫、开条、烫条、盘扎、整形、塞芯、封烫、修复、装裱等多道工序才能完成,而且这个过程往往十分严苛,在样式设计、颜色搭配等方面也极为讲究,充分表现出设计者高超的技巧和惊人的创造力,这是设计的灵魂所在。由素简的布条到花样千秋的盘扣,每道工序都需要极大的耐性以及极其细腻的心思。正因如此,鲜少有人能静下心来学习盘扣的制作。
在传统观念中,盘扣一直被视为旗袍的附属品,只应用于传统的服装服饰上。人们一提到盘扣,首先想到的必是旗袍,而盘扣只是作为一枚纽扣在旗袍中起到装点作用。因此,很少有人单纯地专注于盘扣的研究和学习,传承与发展更加无从谈起。然而,盘扣虽依附于旗袍而生,却是旗袍上最精华、最耐人端详的部分,集设计和手工艺的登峰造极于方寸之间。作为扣子,盘扣或许只能存在于类似旗袍这样的中式服装上,但作为一种中国元素,盘扣可以存在于任何地方,可以作为一门专门技艺独立上升为一种艺术门类,也可以生成各种衍生艺术品。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的重要决策[4],这为非遗盘扣技艺活态传承打开了新的思路。
非遗与文创产业融合是新时代非遗保护的新模式。非遗盘扣技艺恪守“一根襻条编盘到底”的规矩,寄托了民众“富贵不断头”的吉祥寓意,体现了生动的民俗价值。非遗盘扣文创产品设计以常州历史背景和地域文化为底蕴,依托常州文旅背景,可开发打造系列主题盘扣文创产品,如“非遗盘扣·市博文创”“非遗盘扣·青果茶器”“非遗盘扣·运河国潮风”“非遗盘扣·办公物语”等。文创品类不必拘泥于传统盘扣种类,形式可以多样化,可以开发盘扣书签、盘扣明信片、盘扣福字挂件等博物馆文创产品;盘扣茶垫、盘扣茶席等青果茶器文创产品;盘扣发簪、盘扣压襟、盘扣运河仕女等运河国潮风文创产品;盘扣胸针、盘扣抱枕、盘扣记事本等办公室物语文创产品。通过产品创新设计与开发,拓展非遗文化输出途径,实现“礼品经济”破圈,用非遗盘扣传递IP“社交名片”。
旅游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承载体之一,“康养+、生态+、文化+”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非遗盘扣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和技艺的传承载体,可以有效结合“文化+旅游”发展理念,塑造区域文化认同,激发群体文化自信,推动常州旅游业特色化,同时发展和弘扬非遗文化。一方面,根据常州及周边地区旅游线路,打造非遗盘扣技艺“浸润式体验”项目,将“汉服文化—旗袍礼仪—盘扣手作”作为当地文化旅游项目中的传统文化“服饰礼仪初体验”,以文创赋能旅创,以旅创反哺文创。另一方面,非遗盘扣可以与常州地标性文化中心相融合,打造非遗文化参观体验“网红打卡点”。通过与常州市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场所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设立“非遗盘扣文创工坊”和“创意盘扣陈列馆”,拓展旅游理念,提高“非遗+文化”的创造性和趣味性,使地方文化和旅游释放出更多发展动能,提升旅游品质,实现文旅协同发展。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非遗技艺是一条创新路径。充分响应国家关于发挥传统工艺类非遗联系千家万户、遍布城镇乡村,支持各地建设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增强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号召,配合常州市“美丽乡村建设”政府工程,通过非遗文化传播和非遗技艺输入,让美丽乡村更有文化看点,使乡民记得住乡愁,更有认同感和归属感。采取“(高)校—政(府)联动”模式,高校教师深入乡村开展“非遗设计·乡村振兴”非遗盘扣技艺研培计划,对接乡村设立非遗盘扣教学工坊,从产品设计、产品更新、包装设计、品牌建设等内容着手,以实用技能培训为主,结合订单产品开展教学培训,激发学员的创作潜能,丰富作品题材和种类,打破现实困境,拓展产销渠道,扩大非遗应用空间,带动手艺村民“硬核脱贫”。
盘扣作为中国传统女红的组成部分,对于技艺传习者来说,能够锤炼沉稳、坚毅的品质和丰富人文情怀。常州是江南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国家高职教育发展综合改革实验区和国家高层次人才创新创意基地的科教城园区。将非遗盘扣技艺与常州科教城文化教育业融合,鼓励和引导艺术类专业或服装类专业大学生加入文化产业,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实现非遗盘扣技艺“活态传承”,精准识别并帮扶大学生就业创业,促进大学生依靠非遗盘扣技艺就业或自主创业,培养大学生创新变现能力。同时,非遗盘扣技艺与文教培训融合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技艺继承与创新、保护与发展的传承也有所促进。
在线化、数字化、智能化、互联网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消费模式,产品的生产和营销模式也随之转型,疫情又加快了这一进程,倒逼传统产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只有被看见,才能被热爱;只有被热爱,才能被传播。互联网时代给“非遗”带流量是传播和弘扬非遗文化的有效路径。目前,国内有很多短视频平台、电商平台、文创公司等都逐步运用技术和创意为传统文化赋能。非遗盘扣文创类产品的销售可以通过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定期由本土的手工盘扣传习人分享作品直播带货,并配合常州购物节活动,开展主题为“周末云上非遗集市”的推广活动。此外,非遗盘扣技艺的推广还可以邀请本土非遗传承人或高校教师拍摄盘扣教学视频,发布在主流线上学习平台,为广大盘扣技艺热爱者学习这一传统技艺提供研习资源。非遗盘扣文创“触网”只有怀着对传统技艺的尊重和珍视,才能更好地弘扬非遗文化,彰显民族文化自信的力量。
现如今,盘扣不再单纯作为纽扣使用,更可以作为一种新颖的工艺美术作品独立观赏;盘扣这个原依附于旗袍的手工艺术也可以自己独立,不再是一枚扣子,而是一件艺术品、装饰品,更是一份古老的文化情结,能够将美好的祝愿和吉祥的寓意用手的温度寄托在这方寸之间。随着人们对这一非遗技艺的重视和保护以及数字化和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文旅融合和数字化传承将成为非遗盘扣技艺活态传承新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