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民生建设路径

2021-12-03 09:41余建杰邬旭东
蚌埠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民生中国共产党群众

余建杰,邬旭东

(蚌埠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就是不断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自成立之日始中国共产党就把人民群众需求作为自己不断奋斗的动力源泉,始终关注民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民生需求。中国共产党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立足于新发展阶段,提出扎实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的目标,推动共同富裕。同时,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1]。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的民生建设目标是新发展阶段我们党在民生建设方面的奋斗目标。立足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推进民生建设,进一步完善民生建设体制机制,满足人民群众的民生需求。

1 建国初期奠定了制度基础和物质基础

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践行群众路线,带领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实现了“站起来”的伟大梦想,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社会制度,进行工业化建设,为满足人民群众民生需求奠定了制度基础和初步物质基础,使得新中国人民群众的民生状况与旧中国有了本质区别。

新中国成立,彻底改变了人民群众的民生面貌,人民民生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新中国 “一穷二白”的状况,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带领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为满足人民群众民生需求奠定物质基础。1952年,党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一化三改造”,通过“三大改造”,消灭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私有制,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铲除了滋生贫困的制度根源。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进行工业化建设,为满足人民民生需求创造物质条件。实践证明,在新中国成立后最初七年的探索中,中国共产党在解决民生问题上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初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扫除了民生建设道路上的主要障碍。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共产党果断地把全党工作的任务由解放生产力转移到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上来,党的“八大”作出当时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是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矛盾的判断,提出了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等一系列积极保障民生的思想和措施的主张。

2 改革开放时期创造了巨大的物质条件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倡导并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实现了“富起来”的伟大梦想,为满足人民群众民生需求创造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首先,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立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提出“三个有利于”思想,鼓励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致富与国家富强有机结合,实现了民生思想从理念到实践的巨大升华,形成了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基本内容。

民生改善的物质基础是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出经济建设是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中国共产党改善和发展民生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同志把实现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他指出:“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是否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作为衡量做得对或不对的标准。”[2]167为了更好地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民生需求,邓小平同志提出“三个有利于”思想,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2]215邓小平同志指出,判断一切工作得失成败的标准应该是“三个有利于”,其中“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集中体现了邓小平同志以人民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的民生观。“三个有利于”思想为我国民生建设改善提供观念前提和理论基础。同时,邓小平同志倡导改革开放,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国社会生产力实现了巨大的发展和提升,实现了富起来的伟大梦想,为改善民生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其次,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面对当时国际国内形势,围绕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把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与改善我国民生有机结合,从执政党高度来强调民生问题,这些论述是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突出表现。

江泽民同志从时代发展特征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出发,深刻认识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指出:“不断发展的先进生产力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3]257“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发展越充分,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3]289这一思想科学地阐明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建设、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发展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过程。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再一次强调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思想,并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立足于当时中国进入21世纪的国际和国内背景,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主题,提出科学发展观。在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过程中又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以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思想,形成了“以人为本”民生建设思想。

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强调发展是第一要义,以人为本是核心,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基本需要,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胡锦涛同志在2002年12月视察西柏坡的讲话中郑重地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党的根本宗旨具体化并赋予了新内涵。“权为民所用”要求我们党要认识到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把手中权力用到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上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是最广大人民权利的忠实代表。“情为民所系”要求我们党要有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感情基础,对人民群众充满深厚的感情,为人民掌好权、谋好利。强调要加强各级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充满感情为人民群众服务。“利为民所谋”要求我们党要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取利益,这是中国共产党民本思想的落脚点[4]。

3 新时代满足民生需求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共享”发展理念,践行初心使命,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朝着“强起来”的伟大目标不断前进,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民生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5]40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关切人民需要,围绕“共享”发展理念,加强顶层设计,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统筹城乡发展,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各项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更高水平上满足城乡居民需求,更大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民生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5]157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提出了“确保到2020年,中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的目标。2020年底,我国所有贫困村出列,绝对贫困消除,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就是最大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民生需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和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医疗水平大幅提高,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

4 新发展阶段民生建设路径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正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人民进入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党要立足于新发展阶段,在不断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上,不仅要满足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的新要求,还要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生态环境等方面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不断拓展民生建设路径,在更大程度、更高水平上满足人民群众民生需求。

4.1 健全完善体制机制,实施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

新发展阶段,人民的需要不仅仅是物质文化需求,更有生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需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健全完善各项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此,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等多方面明确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在更高水平上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需要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是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进展。

4.2 创造优质就业环境,稳步提高就业质量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最大的民生。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就业关系到千家万户,党和政府要进一步完善落实大学生和农民工等群体就业体制机制和制度,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高校资源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大学生和农民工就业技能,保障大学生和农民工顺利就业。同时进一步完善农民工和大学生创业制度,在政策、资金、财力物力等方面给予倾斜和照顾,鼓励大学生、农民工创业,以创业带动更多人就业,以此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农民工创业。要通过体制机制的完善来破除影响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如大城市户籍制度改革、人才自由流动等,创造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努力实现自身发展的渠道,实现高质量就业。

4.3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人民群众敢不敢花钱要看国家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要建立健全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完善农村地区新农合医保和贫困人口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农村居民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老有所养。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让人民群众有钱花、敢花钱。

4.4 全面推进健康中国,保护人民群众健康安全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抗击新冠肺炎的斗争充分证明完善医疗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体制机制的重要性,要大力推进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要完善城乡居民健康政策、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农村居民新农合保险,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强城乡医疗卫生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完善城乡特别是农村地区环境卫生、改水改厕状况,彻底改变城乡特别是农村地区的环境卫生状况和用水如厕状况,为满足城乡居民高质量生活需求提供环境卫生保障。

4.5 大力发展教育,落实立德树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在民生建设过程中居于重要地位。新时代的教育肩负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合格人才,提供更好、更多人才支撑的艰巨任务。立足于新发展阶段,要发展好新时代教育事业:一是统筹发展好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加大对乡村教育在政策、资金、软硬件建设等方面的倾斜,提高乡村教育质量和水平;二是把学前教育、中等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模式统筹发展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三是完善教育体制机制,落实好“双减”目标。

4.6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扶贫攻坚,解决的是社会中最需要帮扶的人群,这一人群是民生问题中最基础的人群,所以一定要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地区长期存在,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5]161-162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向世界庄严宣告,到2020年底,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务必一鼓作气、顽强作战,不获全胜决不收兵。”[5]1622020年,我国遭受到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全国上下众志成城抗击疫情,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给我们脱贫攻坚带来一定困难和影响,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一手抓抗疫、一手抓脱贫攻坚、复工复产,抗疫、生产两手抓、两不误,确保到2020年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打赢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打赢脱贫攻坚战,我们前进的脚步没有停止也不能停止,党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今后一段时间,要在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进一步发展“三农”,助力农民丰产增收。

5 结论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初心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在民生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历史。站在新时代潮头,立足新发展阶段,面对全体人民不断发展的民生需要,中国共产党要进一步拓展满足人民需求的民生路径,在更高水平、更大程度上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猜你喜欢
民生中国共产党群众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多让群众咧嘴笑
陈颖 巾帼之花绽放在民生一线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