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丽丽(江苏:新沂市高流镇中心小学)
小学科学作为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旨在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调动其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逐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其中科学实验的开展,最大限度地践行了课程的活动性、主动性、发展性和过程性的指导思想,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诉求。
下面以小学四年级的教学为例,谈谈通过开展实验,找到打开科学之门的“密钥”。
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是我们开展基础性教学的宗旨。围绕此目标,教学过程中时常要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如实验、探讨和一些小栏目等。其中实验活动,通过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充分展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原则,让学生通过自身积极主动的研讨、实践,有效地认识自然和社会。
以《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教学为例,可以说,这是一堂由静态观察转为动态观察的课程,需要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实验,对生、熟食物进行细致的比较活动,描述食物由生到熟发生了哪些方面的变化。在观察、比较生熟土豆时,先让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介绍可以通过哪些方法观察生熟土豆。学生兴致浓厚,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从多个角度介绍,如眼观、手摸、鼻闻、刀切、手捏、口尝等多种方法。在此基础上,为了验证学生的看法,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主体性,引导学生通过眼观、鼻闻、手摸、口尝等方法,进行观察、比较。明确了学习任务后,学生纷纷行动起来,各司其职,在学习的过程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交流,在展示自己个性特长的同时,促进了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活动性是小学科学课的指导思想之一,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我们结合学生认知及教材内容,最大限度地将教材内容以活动的形式进行呈现,让学生充分通过自己的看、思、讨、究、说、写等亲历行为,逐步培养科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实验活动,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以生活经验和环境为依托,开展探究活动。
在学习《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时,为了让学生更形象地认知比较生、熟土豆,除了安排学生在家中认真观察家长做熟土豆的过程外,老师还将小型的蒸煮器带进演播室,让学生自己将土豆加工熟,好多学生跃跃欲试,提出了诸多建议。部分学生进行了现场实验演示,将土豆切成片,放在器皿上加热。老师提示其余学生观看其变化的过程,每个学习小组发放一张记录单,小组成员都认真地观察、记录。他们结合实验,总结了五个观察生、熟土豆的方法:看(形状、颜色)、捏(硬、软)、闻(气味)、尝(味道)、切(容不容易切)。同时启迪学生分析、探讨其他的比较方法,学生积极进行汇报,引导学生思考:为何我们要将土豆加工熟了食用呢?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口感、身体的消化吸收等层面介绍,在活动中训练、提升了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小学科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内容涵盖多个学科的知识,在开展实验科学活动时,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使其切实感受科学学科的奥秘,老师可以通过视频、图片、实验器具、资料等,将学生引入相应的活动情境之中,激发其学习的兴致、探究的欲望,从而在科学实践中凸显其学习的主体性,并不断研讨、开发科学资源。
以《把种子散播到远处》的教学为例,这一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植物和动物的共同特征、认识了开花结果的基础上学习的,他们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探究基础。本课的学习重点为“认识种子传播的方式”,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科学认知,首先展示植物图片,包括玉米、花生、蒲公英、菊花、大豆等,引导学生对图片中的植物进行认知,介绍它们繁殖的方式。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很快地说出它们的名称,对于它们的繁殖途径,部分学生由于生活的环境不同,知道得不全面。在此基础上,老师结合一些古诗文,引导学生逐个进行介绍,其他学生适时进行补充、完善。有的学生提出疑问:在没有人播种的情形下,这些种子如何有效传播?此问题提得非常好,在此疑问情境中,有效引入科学实验探究历程。
小学科学涉及的知识面较为广泛,在开展教学时,老师应结合课程标准及学生个体思维认知,以学生的发展为要,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机整合,以凸显知识重点、突破知识难点、促进学生成长为指导思想。通过多项活动来合理整合资源,体现逐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诉求,让学生在活动的参与中思维不断得以激活,自身不断得以发展。
在学习《把种子散播到远处》时,需要引导学生在实践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知识的合理假设,并需要通过实验等活动从中寻求证据,从而有效验证自己的推测。针对本课时的内容,结合学生对植物的传播方式具有的一定认知基础,所以在教学时,以情境引入→实验探究(动物传播、风传播、弹射传播、水传播四种方式)→课堂总结→作业训练四个环节,环环相扣进行教学。知识重点,即认识种子传播的方式,教学难点,即观察体会种子和果实的外部形态、结构与种子传播方式之间的联系,主要贯穿于实验探究活动中,通过学生个体的观察、动手操作、集体探讨、记录、汇报等亲历活动,认识种子传播的四种方式,并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体会种子和果实的外部形态、结构与种子传播方式之间的联系。
科学探究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在组织实验活动时,老师应从宏观上指导学生明确实验历程,从实验的目标、实验的过程、实验的成效、实验的反思几个环节入手,根据学生个体的认知差异,明确其各自的任务分工,积极发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学习潜能,对每一位学生的表现,即思维、操作等,进行适时点评、指导,彰显其亮点,指出其不足,鼓励其进步,从而提升每一位学生的科学学习技能。
例如,在学生学习了动物传播、风传播的基础上,展示油菜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探讨油菜是如何传播种子的。组织学生以实验的途径验证观点,即探究油菜的结构特征和散播方式:学生用手轻轻地捏油菜的果荚,仔细观察油菜的果皮和种子的特征如何。学生进行分组实验,他们扮演着操作者、观察者、记录者、交流者的角色,兴致盎然地操作、观察、交流、探讨。他们通过操作活动认识了油菜的结构特征,并知道了它的种子的散播方式。老师可运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实验记录情形,他们从植物名称、结构特征、实验方式、观察到的现象等方面进行记录,最终得出实验结论——油菜靠弹射散播种子。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从中得到训练、提升。关于莲蓬的水传播知识,通过视频播放和模拟演示实验进行有效认知,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科学技能。
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这是小学生应具备的科学素质。在开展科学实验活动时,会以多种形式来展示相应的知识、技能训练,从中培养、提升小学生的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判断题、填空题、连线题、实践拓展题等都是时常训练的模式、类型,小学生在练习中展示其知识储备、运用能力,开拓了其视野。
在学习了《把种子散播到远处》之后,为了了解学生对植物种子传播方式的掌握情况,可广泛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首先询问学生对苹果和葡萄的认知状况,当学生从这两类水果的颜色、形状、口感等层面介绍后,进一步开展追问:这两类水果可以通过风力、弹射或水流传播种子吗?学生陷入深思,他们探讨、交流。有学生甚至对苹果、葡萄进行大小的比较实验,认为:其果实比较厚重,而果皮又较为光洁,所以不适合风力传播和弹射传播;其果实体重较重,放入水中容易下沉,也容易腐烂,不符合水流传播。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思考:西瓜、柳絮、水葫芦是如何传播种子的? 在学生探讨的基础上,老师适时展示有关西瓜传播种子的三种方式视频材料,即人力传播、动物传播、鸟类粪便,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总而言之,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科学学习潜能,让学生在科学实验研讨、探究中找到打开知识之门的“密钥”,逐步提升科学素养,不断探寻科学发展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