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前沿知识追踪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策略
——以东北林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Seminar”课程教学为例

2021-12-03 07:01李和平
黑龙江动物繁殖 2021年1期
关键词:克隆研究生思政

李和平

(东北林业大学 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地学院,哈尔滨 150040)

高等教育是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1],高等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核心是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不仅仅是培养具备扎实专业知识的专门人才,更重要的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全方面融入到培养高等人才的综合素质之中。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同向同行的重要性[2]。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抓准抓实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取得实效)”视频会议(2020年6月8日)上指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重要举措,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3]。

因此,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必须时时刻刻把自身的责任义务放在首位,从人格与道德、唯物主义哲学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了突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教育缺乏融合一体的“脱节”问题,文章以东北林业大学畜牧学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开设的“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Seminar”课程为例,开展了将畜牧学学科科技前沿知识追踪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思路、策略的尝试与探索,在研究生教育层面进行了“课程思政”的实践并取得良好效果。

1 课程特点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Seminar”课程是东北林业大学畜牧学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必修课程,课程设置自2006 年起至今已有15 年,虽然仅有20 学时,但其教学内容须与科技发展前沿紧密结合,要求任课教师的课程教学内容每年都要依据畜牧学领域科技新进展予以更新;同时融合课程思政,提升研究生对科技创新知识的了解与综合素质,通过多个专门畜牧科技领域新知识、新技术的专题讲解以及与研究生的互动讨论,使他们能够掌握科学的方法论,激发他们从事科技创新的兴趣与信心,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前沿知识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策略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Seminar”课程教学将科技前沿知识与思政教育相融合,在新形势下传统模式受到方方面面的局限,难以适应也难以满足现代畜牧学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要求。因此,需要通过整体提高任课教师的思政与专业综合素质,完善课堂教学设计,建立师生互动平台,提高教育信息实时化技能等,促进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融合一体化建设。

2.1 通过强化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提升研究生国际视野与格局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4]。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5]。在课程教学的各个畜牧学科技前沿知识专题讲解与互动讨论的过程中,通过任务或事件等典型实例,开展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教育的融入,是对研究生传承、审辩和创新科技文化能力进行塑造,以及承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内在要求与必然选择。

例如:在“现代动物育种与繁殖生物技术”专题讲述中,不仅要传授畜牧动物现代生物技术的知识与技术,而且还要沿着我国动物生物技术研究的历史发展脉络,梳理我国劳动人民在该领域所展现的智慧,以及我国老一辈科学工作者秉承家国情怀,把个人与家庭价值的实现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的典型实例,强化研究生对中国文化先进内涵价值的认知,培育他们的家国情怀;同时列举我国近代科学家们在动物育种繁殖理论和实践创新中的杰出科研成果为思政素材,增强研究生们的文化自信。

在讲述有关动物生物技术内容时,动物核移植与克隆技术是必不可少的,核移植与克隆也是大家都熟悉的生物技术名词。为了达到强化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提升研究生国际视野与格局的思政目标,在回顾国内外动物克隆研究历史的过程中,特别突出讲述以下内容:我国著名科学家童第周(1902—1979),在20世纪60年代初就成功进行了鱼类核移植研究(1963年),并且于1980年在我国成功获得了第一批“发育全能性”克隆鱼;在此研究基础上,我国科学家利用成年鲫鱼肾脏细胞又成功克隆出“体细胞克隆鱼”(1981 年),从科学上证明了成年鱼体细胞亦可去分化和再程序化;这些研究成果比用羊成年体细胞克隆出的“多莉羊”(1996)早15 年,也就是说,我国科学家“体细胞克隆鱼”的研究成果才是世界上首次报道的体细胞克隆动物。由此使研究生充分了解,“多莉羊”虽然是20世纪科学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但它并不是世界上第一个体细胞克隆动物,以此增强研究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以崇敬的情感讲述“中国克隆之父”童第周先生亲历旧社会的破败,立下科学救国志向的爱国情怀[6]。

再如,在讲述国内外动物育种理论由群体遗传学向数量遗传学,再到分子数量遗传学理论的发展与历程这部分内容时,特别讲述我国著名动物数量遗传学家吴仲贤先生(1911—2007),是如何将自己的一生投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并将自己毕生精力投入到对数量遗传学的研究和应用实践,进而开创了我国动物数量遗传学科,出版了巨著《统计遗传学》的,以及随着分子生物学的飞跃发展,他又率先提出了“分子数量遗传学”新概念等重大科学贡献,以及他的家国情怀[7]。

我国明代小说家吴承恩的名著《西游记》中,大家熟知的美猴王“拔出一根猴毛吹出千万个”说法其实就寓含着我国人民最早的体细胞克隆的科学幻想,体现着中华民族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科学智慧思想。

教师以实例的形式,把这些文化自信、家国情怀人物与故事融入课程教学,增强研究生文化自信和认同感,继而承担起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任,为我们国家发展、科技进步和民族伟大复兴树立科学精神和注入动力源泉[8]。同时强调,在对民族文化价值认同的基础上,我们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外来文化,以兼容并济的襟怀批判地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

2.2 以多视角下的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促使研究生科学思维的形成

将国内外科技领域最新成果和先进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使研究生能够跟踪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技术领域最新前沿知识,并注重从多视角有机融入思政内容,强化研究生从现代国际化科技水平的高度构建自己的科学思维知识体系。

2.2.1 唯物辩证的科学思维视角 辩证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9]。

例如,在讲述“动物物种起源与进化”专题内容时,从唯物辩证主义科学视角强调:(1)生命是物质的。动物体及其组织器官是由各种化学元素以及无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构成的,动物体自身的生殖、发育、遗传、变异等生命活动都是在新陈代谢的基础上进行的。(2)世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动物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动物与动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动物所依赖的生存环境、动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也是互相联系的。(3)永恒发展与对立统一。动物界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这些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融入是本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使研究生树立并运用唯物辩证的世界观来认识动物世界,形成辩证唯物的科学思维。

2.2.2 爱国与创新创业视角 新时代青年知识分子应扛起自主创新的重任[10]。我们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伟大的爱国奋斗精神。

例如,在讲述“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等组学技术”专题内容时,自然会讲到人们对蛋白质结构的认识以及永远载入史册的我国“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重大成就[11],并通过讨论,体会这些取得重大成就的我国科研工作者的强烈民族责任心、高度的国家使命感,以此让研究生树立起应有的担当意识,激发他们不惧困难、立志为国争光的爱国情怀。

再如,在讲述“动物农业高科技发展水平与育种技术”专题内容时,通过播放“大国农业”纪录片(第二集:餐桌四季)[12],使研究生了解片中主人公孙皓,是如何培育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蛋鸡品种京红1号的,是如何实现蛋鸡产蛋量由260枚提高到330 枚、鸡雏自别雌雄等高生产性能与技术的,以及大国农业又是如何满足现代大都市人们生活需要的,进而使研究生们领悟企业家将科技知识与爱国奋斗融为一体的创新创业精神。

2.2.3 科学道德与科技伦理视角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13]。”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生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领域涉及伦理的争议和事件越来越多,引发了国内外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与热议。科学道德和技术伦理已经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领域和方面。

例如,在讲述“生物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专题内容时,结合遗传密码、基因工程、基因编辑技术、信息技术(IT)、人工智能(AI)等新兴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快速发展,让研究生认识到前沿科学、先进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甚至颠覆着自然进化法则、人类的生存方式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这些科学技术在拓展了人类对美好未来想象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迷茫、担忧,甚至恐慌,导致伦理问题越来越凸显而不可避免。因此,伦理的规制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和亟待解决。同时,了解以下几个典型事件:(1)1978 年7 月,在英国出生了世界上第一例通过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生产的试管婴儿[14];(2)2015 年4 月,中山大学研究团队应用CRISPR-Cas9技术,首次成功对人类胚胎编辑、修改了人三原核胚胎基因组[15];(3)2018 年11 月,我国学者贺建奎首次利用CRISPR 技术进行基因编辑,对人体胚胎进行了基因敲除,结果使两名免疫艾滋病试验的双胞胎女孩出生[15]。并以此延伸教学环节,组织研究生针对“基因编辑技术”等热点科学技术问题开展师生间的互动与讨论,引导研究生既要学习和掌握新兴科学与技术领域的知识,又要学会利用唯物辩证的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要学会正确地从伦理学角度思考、分析生命科学领域的新问题。

2.3 明德励志,培养研究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学习是研究生的天职,学海无涯,唯勤是岸,“勤”不仅可以补拙,而且还能产生灵感,创造奇迹[16]。一个人终其一生能否有所成就,与其勤奋努力程度密切相关。而高尚的道德修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远大的理想抱负、脚踏实地的务实作风、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以及创业能力,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高等人才必备的优秀品格。因此,本课程在将科技前沿知识与思政教育相融合实施人才培养策略中,始终把德才兼修作为课程思政教育的主线。不仅将国内外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领域最新成果和前沿知识融入课堂教学,使研究生能够跟踪最新研究进展,从国际化视角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且通过向研究生介绍世界范围内的动物优良品种资源、先进理论技术和市场动向,并对传统和现代科技的最新进展予以跨国界的横向对比、分析与总结,使研究生意识到无论科学研究还是应用实践技术,创新都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现代人才的核心素质和竞争力。

2.4 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突出培养研究生科学精神和态度

研究生教育肩负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任,本课程在将科技前沿知识与思政教育相融合,实施人才培养策略中,坚持将落实素质教育目标作为实现课程教学的根本目的。课程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求研究生掌握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领域的专业知识、了解科技前沿动态,更重要的是激发研究生对该领域的浓厚兴趣,使研究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奋斗的科学精神。

3 小结

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不仅要传授新知识,更要发挥育人的作用;要求研究生除了掌握丰富的学科前沿专业知识,还要有爱国热情,愿意奉献自身的才华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的发展。因此,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要积极探索围绕课程教学,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畜牧专业人才培养的教书育人新模式、新方法。在东北林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Seminar”研究生课程教学中,教师不仅强调了意识形态教育、实施课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而且将课程思政融入学科专业知识的教学中,并进行科学构思与实施,与时俱进,践行了思政课程融入专业教学的具体方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克隆研究生思政
克隆狼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属于“我们”
属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