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远芳,陈明岭
(1.重庆市中医院皮肤科,重庆 400000;2.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 成都 610000)
痤疮是皮肤科常见的一种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疾病。青少年人是此病的主要发病人群。痤疮常见于面部、背部、胸部等部位。此病具有发病率高、病程长、易反复发作、顽固难愈等特点,可影响青少年面部的美观度,还可对其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此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面部或上胸背部出现丘疹、疱疹、结节、囊肿等。相关的报道称,痤疮的发生可能与患者体内雄激素的水平升高、痤疮丙酸杆菌过度增殖、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及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等有关[1]。目前,西医多采用局部外用药物(如维A酸类药物、过氧化苯甲酰类药物)、抗雄激素药物等治疗痤疮。中医将痤疮称为“粉刺”,认为其病机与肺经风热、脾胃湿热、毒热旺盛、痰湿阻滞、痰瘀阻滞等有关,多属于实证、阳证。陈明岭教授是成都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四川文氏皮肤流派传承人,从事中医皮肤病专业临床科研工作30余年,在治疗痤疮等皮肤病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有幸师从陈明岭教授,现将陈教授治疗痤疮的临床经验整理如下。
陈明岭教授常采用辨病论治和辨证论治相结合的方式治疗痤疮。他认为痤疮(粉刺)的病因多为外感风热或素体阳盛,热邪内聚,累积于胃,发而为痈;或经阳至热,冷热交替,浮于体表;或中枢调节不利,或积痰日久,堵塞血管,发为痤疮。“鼻疾见脾,皆为血温过高,瘀滞不散,所谓有诸内,形诸外”。陈教授多以五味消毒饮为基本方治疗此病,收效颇佳。五味消毒饮出自《医宗金鉴》,组方为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方中的金银花入肺胃经,可解中上焦之热毒,野菊花入肝经,专清肝胆之火,二药相配,善清气分热结;蒲公英、紫花地丁可清热解毒,是治疗痈疮疔毒之要药;蒲公英兼能利水通淋,泻下焦之湿热,与紫花地丁相配,善清血分之热结;紫背天葵子能入三焦,善除三焦之火。诸药合用,可共奏清热解毒、消散疔疮之功。除五味消毒饮外,陈明岭教授还善用夏枯草、皂角刺、白花蛇舌草、余甘子等中药治疗痤疮。陈教授认为,女性痤疮患者的生理机能较为特殊,多存在冲任失调的情况。冲主血运,任主胎气,冲任失调可导致气血不和、血运不足,故对女性痤疮患者进行治疗时不能只采用清热解毒之药,还要从其他方面着手进行治疗。
“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与大肠相表里”。清代《外科大成》中说:“由肺经血热郁滞不行而生酒刺也”。“肺经风热”是导致痤疮发生的重要病机。陈明岭教授多以“清肺解热”之法为主治疗痤疮,常用的中药方剂为枇杷清肺饮加减。枇杷清肺饮出自《医宗金鉴》,为清利上、中、下三焦之热的方剂,组方为桑白皮、人参、枇杷叶、甘草、黄连、黄柏[2]。陈教授常用的枇杷清肺饮加减的方剂组成是:枇杷叶、黄芩、栀子、桑白皮、地骨皮。其中枇杷叶、桑白皮可宣肺利气,黄芩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栀子可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地骨皮可凉血除蒸、清肺降火。诸药合用,可共奏宣肺利气、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
从调和肝脾入手治疗痤疮体现了中医“和中”的理论。《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指出了情志抑郁、肝气郁结可导致痤疮的发生。肝主疏泄,能调畅气机,使全身经络通利、气血调和。陈明岭教授认为,肝气郁结,疏泄失职,或急躁暴怒,肝气上逆,可导致气机升降失常、脾胃升降功能失调,使脾胃通调津液水道的功能失常,津液停聚则化为粉刺。对于由月经失调引起痤疮的青春期女性或由肝郁引起痤疮的中年女性(此类女性的发病部位多为两侧面颊,经前症状尤甚,且常伴有月经不调、经前乳胀、情志抑郁等证候),陈教授善用具有疏肝、解郁、理气功效的逍遥散加减进行治疗,药用柴胡、牡丹皮、炒栀子、当归、白芍、白术、甘草。方中的柴胡可疏肝、理气、解郁,牡丹皮可清热、活血、散瘀,炒栀子可泻火除燥、清热利湿,当归可补血活血、调经止痛,白芍可平肝止痛,白术可健脾益气,甘草可调和诸药。诸药合用气血兼顾、体用并调、肝脾同治,可使肝郁得疏、血虚得养、脾弱得复。
《医理真传》中说:“真气为生命之源,血运之本,常见于肾内,潜伏为顺气,上浮为逆行。”阳气虚寒者常表现为畏寒、怕冷、四肢湿冷、大便稀、小便清长、乏力、精神抑郁、气少寡言等。陈明岭教授认为,阳气受损可导致阴气迸发,阴气过高可致元阳溢出,随着人体的经络排出,发为痤疮;先天气不足者下焦阳气亏虚,加之起居无常、食饮无节、嗜食生冷、夏季汗出贪凉、冬季衣着单薄等,可“竭其精,耗其真”,耗伤其阳气,易发为痤疮。“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气,女子主天癸”。“阳气者,若天与日”。“阳气虚则不能荣”。上述论述均阐明了阳气对人体的重要性。《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汗气排出,遂见痤痱。”“劳汗当风”可导致机体的内外调节功能下降,当阳气不足时就会使腠理固表的功能失司,遂可见痤疮生出。另外,经常食用辛辣刺激之物可导致阴阳失调、津液代谢失常、气血运行不畅,下焦阳虚,阴盛于下,阳浮于上,面部阳热盛则易发痤疮。陈明岭教授常采用潜阳封髓丹对此类痤疮患者进行治疗,药用附片15 g、龟甲20 g、砂仁10 g、黄柏15 g、甘草10 g、金银花15 g、连翘15 g、皂角刺15 g、夏枯草20 g、白花蛇舌草15 g。诸药合用,可降心火、益肾水、调和阴阳。
陈明岭教授认为,男性痤疮患者和女性痤疮患者需分开诊治,可以清热解毒、除湿化瘀之法对男性痤疮患者进行治疗,但对女性痤疮患者进行治疗时不能一味采用清热解毒、除湿化瘀之药,应从冲任理论入手,调和冲任二脉。冲主血气,任主胎气,二者俱起于下焦胞宫,循行在少腹。冲任二脉气血虚衰可导致天癸衰竭。《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天癸衰竭即肾阳减退,易引起下焦虚寒,寒凝则气滞血瘀、瘀血内滞,使血不循经,易发为痤疮。女性痤疮患者多于月经前症状加重,在月经后症状明显缓解,且多数患者伴有面色晦暗、月经延后、经血中夹杂血块、痛经、舌质淡红苔薄、脉沉弦等证候。陈明岭教授多采用调和冲任、清热散结之法对此类型痤疮患者进行治疗,常用的中药方剂为温经汤加减[3]。温经汤的组方是:吴茱萸、麦冬、当归、芍药、川芎、人参、桂枝、阿胶、牡丹皮、生姜、甘草、半夏。
清末医家郑钦安曾提出“头面五官多阴火”的观点,即头面五官出现上火的表现(如目赤、牙痛、口疮、咽炎、舌疮、鼻炎等),绝大多数“火”为假火、阴火,多为阴盛阳虚、逼阳上浮所致。《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味厚者为阴,宜寒沉藏。”现代女性常因熬夜、思虑过度而耗伤阴血,导致阴液不足,进而可出现阴虚火旺的症状。从女性月经方面来看,月经后期子宫、胞脉相对空虚,为阴血不足、阴血长养的阶段,胞宫藏而不泻。女子以血为用,若其处于血分不足、气分偏盛(即有余于气、不足于血)的状态,可导致阴亏无以制阳,阴阳失调,虚火内生,并沿着经络循行熏蒸肌肤,最终可发为痤疮。此类型的痤疮多发于下颌,常波及颈前,以炎性丘疹、脓疱为主,并多于月经前加重,可伴月经量少或量多、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舌质红苔少或无、脉细数或弦数等证候。陈明岭教授多采用滋补肝肾、泻火养阴之法对此类型痤疮患者进行治疗,常用的中药方剂为丹栀逍遥散合二至丸加减。二至丸的主要成分是女贞子和旱莲草。其中女贞子味甘、苦,性凉,入肝经、肾经,可补肝肾经、乌须明目,《本草纲目》谓之能“强阴健肾膝,变白发,明目”。旱莲草味甘、酸,性寒,入肝经、肾经,可补益肝肾、凉血止血。丹栀逍遥散的组方是:丹皮12 g、栀子9 g、柴胡12 g、白芍9 g、茯苓12 g、薄荷6 g、当归9 g、女贞子12 g、旱莲草12 g、皂角刺15 g、夏枯草20 g。
患者程某,女,31岁,2020年7月27日初诊,主诉面部反复出现炎性丘疹、粉刺2月余。其在1个月前接受过人工流产手术,现可见其口周存在较多暗红色的丘疹及闭口粉刺,且月经前痤疮明显加重。其大便偏稀,月经量少、色黑且常有推迟,舌淡胖苔黄腻,脉沉细。陈明岭教授认为该患者的中医证型为肺胃瘀热、冲任失调型,当以清热解毒、调理冲任为治疗大法,所用处方为温经汤加减:当归10 g、白芍15 g、桂枝10 g、吴茱萸5 g、川芎10 g、干姜10 g、法半夏10 g、牡丹皮15 g、麦冬15 g、太子参15 g、白花蛇舌草15 g、皂角刺10 g、余甘子10 g、甘草6 g。水煎服,嘱其每天服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共用药7 d。二诊时(时间为2020年8月6日)该患者面部仍新发数个炎性丘疹、脓疱及粉刺,其舌淡胖苔白腻,脉沉细。治法同前,并于前方中加入薏苡仁20 g、砂仁10 g、黄柏10 g。治疗后其大便稍成形。三诊时(时间为2020年8月20日)该患者面部原有的炎性丘疹干涸,未见新发的脓疱或粉刺,面部散在数个痘印及色素沉着痕迹,其舌淡苔稍腻,脉沉细。继续用前方进行治疗。
按语:该患者为青年女性,出现晚发性痤疮。根据其临床表现,考虑其中医证型为肺胃瘀热、冲任失调型,故用温经汤加减进行治疗。此方中用吴茱萸汤去大枣加桂枝以降逆、止呕、温胃、驱下寒,用麦冬汤去大枣以滋枯润燥、补胃之虚。本方可清上温下,治半表半里阴证。配合五味消毒饮、皂角刺、白花蛇舌草,可清热解毒、清脓除疮。二诊时该患者下焦阳虚,阴盛于下,阳浮于上,故于前方中加入黄柏、砂仁、薏苡仁,合潜阳封髓丹之意。三诊时其皮疹消退,说明用温经汤加减治疗女性晚发性痤疮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中医学认为,痤疮与肺、胃、脾密切相关,多由体质阳热偏盛、肺胃蕴热,或喜食肥甘厚味辛辣之品,化湿生热,上蒸于面部所致。陈明岭教授在治疗痤疮时常采用清热散结之药,并擅长从肺、从肝脾、从阳虚火浮理论、从冲任理论入手治疗此病,常获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