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青海 西宁 810000)
ESRD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是各种肾脏疾病发展到最后的阶段,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需要及时进行血液透析治疗[1]。在进行血液透析前,需要建立一条稳定的血管通路,为顺利开展血液透析治疗提供基础的保障[2]。本次研究以我院肾内科收治的150例首次血液透析的ESRD患者为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对血管通路种类、血管通路转换以及替换治疗情况进行统计,研究对预后的影响以及相关危险因素,现报告如下。
本研究以我院肾内科收治的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总计150例首次血液透析的ESRD患者为对象,其中有男性83例,女性67例,年龄为31~67岁,平均(47.23±2.56)岁,病程为1~15年,平均(8.73±2.16)年,其中有糖尿病肾病患者47例、高血压肾病患者15例、慢性肾小球疾病患者83例、其他疾病患者5例。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皆符合血液透析治疗的相关疾病诊断标准[3];患者和家属皆愿意积极参与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均无其他严重的身体疾病。
排除标准:排除严重器官疾病的患者;排除不积极参与治疗的患者;排除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排除合并恶性肿瘤的患者;排除严重感染的患者;排除有血液透析禁忌证的患者。
借助医院的血液净化管理系统,对所有患者的血清学指标、原发病情况等基本信息进行整理,分析首次血液透析的血管通路种类、血管通路转换以及替换治疗情况。
此次研究将SPSS 22.0统计软件用来计算,计数资料以(%)显示并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显示并用t检验,数据库的建立采用Excel 2017软件,对首次血液透析的血管通路情况进行整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P<0.05表示。
150例ESRD患者中,首次血液透析采用中心静脉导管实施血管通路的患者有133例(88.67%),采用自体动静脉内瘘实施血管通路的患者有17例(11.33%)。采用中心静脉导管实施血管通路的患者中,有122例患者转为其他血管通路(91.73%),有5例患者接受替换治疗进行肾移植手术(3.76%),采用自体动静脉内瘘实施血管通路的患者中,没有患者转为其他血管通路,有1例患者接受替换治疗进行肾移植手术(5.88%)。
ESRD即终末期肾病,也被称为尿毒症,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一种疾病,是各种肾脏疾病发展到最后的阶段、最后的状态,肾脏的组织剩下不到10%。患者会出现大量的代谢废物不能排泄,进而造成氮质血症[4-5]。ESRD患者血肌酐尿素氮会明显升高,可能会出现电解质和酸碱的失衡,在临床上通常会出现纳差、瘙痒、恶心、呕吐以及水肿等症状,可能会伴随肺水肿、肺部感染、心力衰竭、肾性贫血以及肾性骨病等并发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生命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6]。血液透析是临床上常见的治疗方式之一,经常运用于各种肾功能衰竭患者的治疗中,通过将体内血液引流至体外,在这期间对血液利用超滤、吸附等原理,将体内的代谢废物清除,同时调节患者的水电解质以及酸碱平衡,并且还能够将多余的水分排出,在对肾相关疾病的治疗中,应用十分的广泛[7]。ESRD患者在进行血液透析前,首先要建立一条血管通路,又称血液通路,而一条稳定的血管通路,是顺利开展血液透析治疗的基本保证[8]。根据相关研究资料显示,血流量、超滤量、BMI和血红蛋白为影响ESRD患者血液透析的危险因素,因此需要针对这些因素在首次血液透析时建立科学的血管通路,从而提高其生存质量[9]。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生活和饮食习惯的不规律以及膳食结构的变化,再加上环境污染的加剧和工作、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大,导致ESRD的发生概率逐年上升,严重危害了患者的生活和健康,因此研究ESRD患者首次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预后与危险因素对疾病的治疗有重要意义[10]。
通过本次研究结果得出,150例ESRD患者中,首次血液透析采用中心静脉导管实施血管通路的患者有133例(88.67%),采用自体动静脉内瘘实施血管通路的患者有17例(11.33%)。采用中心静脉导管实施血管通路的患者中,有122例患者转为其他血管通路(91.73%),有5例患者接受替换治疗进行肾移植手术(3.76%)。采用自体动静脉内瘘实施血管通路的患者中,没有患者转为其他血管通路,有1例患者接受替换治疗进行肾移植手术(5.88%)。结果说明,动静脉内瘘相比中心静脉导管,能够为血液透析患者提供充足的血液,减少了血管通路转换情况,并且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ESRD患者在首次血液透析时建立血管通路采用动静脉内瘘效果更好,减少血管通路转换情况,并且安全性高,具有临床推广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