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城关第二小学 陈琪芳
整本书阅读不仅是现代小学语文教学新要求,也是体现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之一。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整本书阅读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教师更需要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有计划地来帮助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然而,由于整本书阅读正处于一个初期探索阶段,在目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也面临诸多的问题和困境正待解决,具体表现如下。
“整本书阅读”从定义上来讲,它的知识范围更具广泛性,特别是世界发展的历史留下了许许多多的经典作品,这些作品也是“整本书阅读”的核心内容。然而,目前的小学语文课本只是收录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大多数教师只是将阅读思路局限在课本或是简单的课堂迁移中,并未有针对性地依据学生的特性,去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这不仅违背了整本书阅读的广泛性原则,也使得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的兴趣匮乏。
“整本书阅读”从教学上来说,理解性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也是整本书教学效率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在目前的教学中,学生缺乏正确的阅读方式,且缺乏针对整本书阅读的计划,从而导致在整本书的阅读过程中,不仅过于随意,而且读了后面忘了前面,或是读到一半就放弃了,使得整体的阅读逻辑性较差,阅读效率较为低下。自然而然,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有所欠缺。
整本书的阅读过程用时较长,很多都是在课外进行的,这就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阅读能力作为支撑。可是,对于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虽然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但是从自主阅读的角度出发,他们可能会遇到较多的问题。特别是在传统教育模式下,针对整本书阅读的实践活动较少,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无法得到有效的锻炼,从而无法获得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整本书阅读”的理念源自我国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他明确指出:“要将整本书作为主题,将单篇短章作为辅助。”伴随新课改的推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也越来越重视融入整本书的阅读教学。因此,教师更应该革新观念,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从整本书教学现状出发,以思维导图为重要教学介入手段,来引导学生从“逻辑理解、交流合作、自主实践”三个方面入手,打开整本书阅读的“困局”,形成整本书阅读的“新思路、新方法”,以着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及综合学习能力。
区别于单篇课文内容,整本书蕴涵了较为丰富的知识内容,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读起来难免会觉得枯燥。想要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快速获得整体感知理解,教师就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形成良好的阅读思维,与文章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获得丰富的情感共鸣,才能让学生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有不同的收获。因此,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打开思维局限性,承担好引导者的职责,注重课内外的结合,并以图文结合的思维导图作为学生的重要阅读思维工具,来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对整本书的人物形象、事件进行有效的思维发散,进而更好地让学生体会图书中语言文字的魅力,感悟作者的情感,形成更加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
例如,学习部编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的《少年闰土》时,由于这篇文章节选自鲁迅1921年写的短篇小说《故乡》,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整本书阅读思维,教师可以从这篇文章的来源与作者、创作背景出发,将思维导图以“树形”模式串联起整本书的阅读故事线,让学生对整本书有初步的了解。随后,再回到《少年闰土》这条枝干上,来进一步深化学生的思维,厘清作者撰写的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特征,以此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情感表达,最终形成整本书中的一个连贯的单体思维导图。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依照《少年闰土》的思维模式,通过课内外阅读相结合的方式,深入鲁迅《故乡》的整本书阅读中去,并布置一些阅读任务,让学生以整本书的主体人物为思维导图的重要枝干,来厘清整本书的基本构建,形成完整的阅读逻辑。实践证明,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阅读成就感获得一定提升,同时也有力地激活了学生进一步去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整本书阅读”并不是一个封闭空间的阅读活动,从思维上来看,由于它的阅读用时较长,它更加需要不断地深化学生的交流合作,才能形成一个更加有效的整本书阅读闭环,让学生获得更加深刻的理解。因此,教师在整本书的阅读教学中,要积极组织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以思维导图作为分解阅读任务的起点,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探索交流,促进学生之间思维碰撞,让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收获更多的阅读成就感,从而让学生学会持续、有效地坚持阅读整本书。
例如,学习《少年闰土》,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围绕少年闰土的人物形象、事件等方面进行分析与讨论,让学生以任务形式进行小组交流、合作,以补充完整文章整体的思维导图内容。而学生通过对这少年闰土的讨论,能掌握文章的人物描写方法,把握少年闰土动作、语言、神态上的特点以及体会闰土是怎样的孩子等,这样就可以更很好地揭示文章思路的动静和详略关系。
思维导图从定义上来说,作为一种辅助阅读教学的工具,它能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思维逻辑。此外,从形式运用上来说,它也可以以实践活动的方式融入整本书的阅读活动,以提升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为目的,开展一系列阅读活动,如“绘制思维导图”比赛等,通过活动能更好地深化学生对整本书的理解,更好地助力学生的自主阅读发生,带动学生阅读好整本书,养成良好的整本书阅读习惯,形成自己的整本书阅读思维。
例如,阅读《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这本书时,教师就可以以实践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带上这本书和画笔、本子,前往当地的一些历史博物馆进行实践参观,了解长征的历史意义和整个发展过程,并在馆内听老红军的亲身经历讲解。当学生深入整本书的自主阅读时,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根据书目来制作自己的阅读思维导图,形成自己对于整本书的初步理解,然后让学生在后期的阅读中去自主完善这张思维导图,最终完成整体的阅读任务。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让学生形成更好的自主阅读能力,一旦学生拥有自主阅读能力,在整本书阅读中就能获得更深厚的知识积累。
此外,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帮助学生制订整本书的自主阅读计划,并积极反馈,落实阅读情况,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比如,将整本书阅读的任务穿插在教材文章教学中,推荐学生每学期需要阅读的课外书籍,并将之融入每天的语文作业布置里,规定每天需要读固定的章节。遇到假期时,也可以由学生自主制订阅读计划,并通过定期反馈的方式落实阅读情况。如此教学,学生能合理安排整本书阅读的自主学习任务,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充分理解文化知识,提高阅读的效率。
例如,精读吴承恩的《西游记》。教师首先可以与学生一同讨论每天阅读多长时间合适,确定每天阅读至少一个小时以上,进而引导学生进行略读和精读的方法。其次,引导学生制作适合自己的阅读思维导图,并在小组中分享讨论其合理性,以及落实计划的方法。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定期交流展示自己制作的思维导图,以及自身的阅读感受和阅读笔记,有效落实阅读任务,提高整本书的阅读效率。
总而言之,一本书、一支笔,构成新思维、新能力。整本书阅读是新课改背景下的重要学习内容,阅读一本好书不仅能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让学生发现文学的世界是五彩缤纷的。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用思维导图这支“笔”,让学生画出整本书的思维脉络,形成更好的理解能力。同时,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强课内外结合的阅读指导,利用思维导图这支“笔”,来点化出学生的阅读新思维,活化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终,让思维导图打开学生的整本书阅读新大门,让学生对世界的认知更深远,让学生在未来发展中变得更加有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