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正华
(百色学院,广西百色 533099)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是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制胜的重要法宝。百色起义的成功,是邓小平、张云逸等坚持党的领导,依靠人民群众,在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一次光辉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创造性地运用到革命斗争中的一次伟大创举,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百色起义期间党的群众工作实践经验对当前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人民群众的根本立场和正确处理与人民群众关系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P283)马克思主义群众历史观虽然没有对“群众”二字做出详细的定义,但是它提出了全新的群众观点,这是对之前西方主流社会有关“群众”理论的根本性颠覆和革命性改造。在西方主流社会里,主流观点一直认为群众是没有教养、愚昧无知、盲从暴力的。但是亲身经历了1848 年和1871 年的巴黎革命运动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却认为,“工人不论在对政权或对个别资产者的斗争中,处处都表现了自己智慧和道德上的优越,特别在与所谓‘雇主’发生冲突时,工人证明了他们现在是有教养的人,而资本家则是愚昧无知的人”[2](P565),对“群众”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在马克思主义之前,西方思想家的理论并没有涉及历史的主体,也缺乏对历史发展动力的认识。但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发现,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推动了人类社会不断地发展与进步。他们一针见血地指出:“在十七世纪的英国和十八世纪的法国,甚至资产阶级的最光辉灿烂的成就都不是它自己争得的,而是平民大众,即工人和农民为它争得的”[2](P325);“俄国的整个新纪元正是靠人民的热情赢得并且支持下来的”[3](P81)。马克思主义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中国共产党坚持了《共产党宣言》所确立的共产党的根本性质和宗旨,从建党之初就把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在《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中,就明确“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支援工人阶级,直到社会阶级区分消除的时候”[4](P3)等纲领,并向世人宣布自己是要“把工农劳动者和士兵组织起来,并承认党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实行社会革命”[4](P3)的组织。“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这种革命目标和纲领是代表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5]
在党的二大宣言中,我们党公开宣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政党。他的目的是要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4](P115)
在党的三大宣言中,我们党宣告,“拥护工人农民的自身利益是我们不能一刻忽忘的”“我们的使命是以国民革命来解放被压迫的中国民族,更进而谋世界革命,解放全世界的被压迫的民族和被压迫的阶级”[6](P514)。
党的四大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和农民同盟军问题,表明党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道路上前进了一步。
大革命失败后,在《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为“五一”节纪念告中国民众书》中,党强调中国工人阶级“在事实上证明自己是唯一能解放中国民族及一般民众的阶级”[6](P793)。
党的六大集中批评了党与群众隔离的主要错误倾向,确定了“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提出“党的中心工作不是千方百计地组织暴动,而是做艰苦的群众工作,积蓄力量”[7](P263)。党的六大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进行了丰富和发展,对党的群众路线的最终形成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共产党不仅继承和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而且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纲领和宣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并根据革命形势的变化不断丰富和发展,确保在特殊环境和残酷斗争中造就党与人民群众血肉般紧密联系。
“为人民服务”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丰富和发展。从1939 年2 月第一次提出“为人民服务”的概念,到1945 年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写入了党的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这期间,毛泽东同志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在此之前,毛泽东对群众工作已经有了独到的见解。
毛泽东出身于农民家庭,从小就对劳苦大众有着深厚而朴实的情感。早在1919 年,毛泽东发表了文章《民众的大联合》,认为“国家坏到了极处,人类苦到了极处,社会黑暗到了极处”,补救、改造的“根本的一个方法,就是民众的大联合”[6](P117),表明了毛泽东对群众地位的重视。1925 年12 月,毛泽东在为《政治周报》创刊写的发刊词中鲜明地提出:“为什么要革命?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6](P666)1926 年9 月,在《农民问题丛刊序》中,毛泽东阐明了这样的道理:“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农民运动不迅速的做起来,农民问题不会解决;农民问题不在现在的革命运动中得到相当的解决,农民不会拥护这个革命。”[6](P756)
针对党内党外对于农民革命斗争的责难,毛泽东于1927 年1 月到湖南做了32 天的考察工作,并于3月发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总结了湖南农民运动的丰富经验,认为中国的农民运动“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8](P13),充分肯定了农民运动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驳斥了党内外怀疑和指责农民运动的论调。在同年召开的“八七会议”上,毛泽东首先提出了要把军事运动和民众运动相结合的思想,拉开了土地革命的序幕。发动秋收起义后,从1928 年3 月开始,毛泽东在酃县(今炎陵县)的中村正式开展了“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斗争,将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激发起来。“打土豪,分田地”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提出的主要宣传口号之一。
1927 年10 月,毛泽东在江西遂川荆竹山向部队动员时指出,上井冈山建立根据地,必须要和山上农民搞好关系,做好群众工作。为此,毛泽东宣布了三项纪律:“行动听指挥,不拿群众一个红薯,打土豪要归公。”到井冈山后,毛泽东反复在部队中强调“我们是工农子弟兵”。“三大纪律、六项注意”成为根据地红军铁的纪律。为使这一制度真正得到落实,毛泽东还在部队中专门成立了“纪律检查组”。部队每离开一个地方,“纪律检查组”就到群众中去了解官兵遵守纪律的情况,发现违反纪律的人和事就及时处理。有了铁一般的纪律,红军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戴。
1929 年9 月28 日,《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第一次提出了“群众路线”这个概念,并明确规定红军的基本任务是“发动群众斗争,实行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7](P291)。1929 年12月,在古田会议决议中,毛泽东批评了“不耐烦和群众在一块作艰苦的斗争,只希望跑到大城市去大吃大喝”[6](P943)的流寇思想。毛泽东指出:“红军的打仗,不是单纯地为了打仗而打仗,而是为了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并帮助群众建设革命政权才去打仗的,离了对群众的宣传、组织、武装和建设革命政权等项目标,就是失去了打仗的意义,也就是失去了红军存在的意义。”[6](P936)这个决议“不但在红军第四军实行了,后来各部分红军都先后不等地照此做了,这样就使整个中国红军完全成为真正的人民军队”[6](P935)。
多年以后,邓小平在回忆中说:我在上海的时候,听了陈毅来中央汇报红四军的工作经验,“后来搬到红七军去用”[9](P87)。事实证明,邓小平在右江地区不仅借鉴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红四军的经验,还结合右江地区的实际,创造性地开展了包括群众工作在内的各项工作。
毛泽东早期群众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为中国革命走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础。此后,在毛泽东的倡导下,在党的工作中更加自觉地运用了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并使其不断丰富和完善。群众路线成为毛泽东思想三个活的灵魂之一,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20 世纪初,右江地区的社会经济呈现一派民生凋敝、满目疮痍的悲惨景象。自然灾害的侵袭、瘟疫的流行,各族群众处于贫病交加、水深火热之中,人民生活苦不堪言,经济生产无法正常进行,广大农民对土地革命的要求十分迫切。正如广西特委于1929 年9 月在《广西党政治任务决议案》中分析的那样:“广西工农群众受着帝国主义军阀的压迫剥削之下,生活痛苦已极,每到军阀战争开始,军阀豪绅尤其加重其残酷的压迫剥削,直接间接战争受影响。旧桂(系)倒台,新桂(系)继起,群众幻想俞氏之提(拯)救已经失望,苛捐杂税,反而增加。豪绅地主反加紧压迫工农群众,至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更(迫)切的要求革命的出路”[10](P54-55)。这段文字,用简短的语句、简洁的语言分析了导致百色起义前夕右江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更加恶劣的根本原因。
“五四”爱国精神在广西的迅猛发展,促进了马列主义在广西的传播,推动了包括右江地区在内的广西壮、汉等各族人民的新觉醒。五四爱国运动爆发后,广西各地纷纷响应。广西省立第五中学两名学生前往上海出席了全国学生代表大会,回校后积极宣传“五四”爱国精神。广大学生义愤填膺,纷纷举行集会,声援北京学生的反帝爱国斗争。
其时,韦拔群和其他进步的青年军官在驻川滇军军部研读《新青年》等革命书刊,研读介绍马列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文章,开始接触、学习马列主义。1920 年,韦拔群将盖有化名“愤不平”印章的《新青年》等革命书刊寄给家乡东兰朋友,传播革命理论,马列主义逐步传入东兰各地。1920 年10 月,韦拔群离开重庆到广州,参加了孙中山支持的、由马君武主持的“改造广西同志会”。1921 年8 月,韦拔群回到东兰后,在武篆举行革命同盟,组织成立“改造东兰同志会”和国民自卫军,发动东兰壮、汉、瑶各族人民,开展反对豪绅地主的斗争。1922 年10 月28 日(农历九月九日),韦拔群利用重阳节登高游览之机,召集东兰、凤山、百色等县革命志士180 多人,在武篆区银海洲举行同盟(简称“九九同盟”),决定组织农民协会和发展农民自卫军,揭开了右江农民运动的序幕。
农民协会先在部分乡村组建,然后逐步发展。韦拔群从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结业回到东兰后,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外地农民运动经验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推动了形势的发展,至1925 年秋,全县绝大部分区、乡成立了农民协会。东兰农民运动遭到桂系镇压后,韦拔群领导全县农军和各族人民抗击敌人,到1926 年9 月,东兰农运又出现新的高潮。受到东兰农民运动的鼓舞,右江地区其他各县也都纷纷建立了县乡两级农民协会。至1927 年3 月,右江各地农民协会总人数达到98248 人,群众的革命热情异常高涨。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右江农民运动遭到严重冲击和破坏。但是,在党组织的领导下,以“仑圩暴动”为标志,右江人民武装斗争再度风起云涌。但是,国民党反动派并没有停止对革命力量的打压。在敌人的疯狂反扑下,“各村被焚烧者极多”,革命力量再次遭受打击,“完全入于挫顿时期”[11](P91),革命形势从此又转入低潮。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韦拔群、余少杰、严敏等农民运动领导人毫不气馁,仍然坚持斗争。
百色起义期间,邓小平、张云逸等正确选择群众基础较好的右江地区为革命武装斗争立足点,充分相信和依靠当地壮、汉、瑶等民族群众,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族群众的革命积极性,取得了百色起义的胜利并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和右江革命根据地。“依靠群众”成为百色起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百色起义精神的基石。
1929 年春夏之交,蒋桂军阀混战给广西革命发展带来了新契机。邓小平等党代表到广西后,加强对中共广西特委的领导,激发党组织的战斗力。邓小平一方面向广西特委传达中共中央组织工农群众开展武装斗争的指示,一方面推动俞作柏、李明瑞开放工农运动。一批进步人士和共产党员被委任为左右江地区各县县长。各县县长根据中共广西特委的指示,到任后加紧建立各地党组织,各地工会、农会组织。为了加强党对右江地区农民运动的领导,1929 年10 月,中共广西特委派遣雷经天到平马,成立中共右江工作委员会和省农协右江办事处。在中共右江工作委员会和省农协右江办事处的领导和具体指导下,右江地区农民运动和农民自卫军不仅得到迅速恢复,而且不断发展壮大,已成燎原之势。百色起义前夕,右江地区农军力量已超过1.2 万人,长短枪炮近万支。工会、赤卫队等组织也得到较快发展。这为后来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创造了有利条件。
1929 年10 月20 日,邓小平到达恩隆县平马镇与张云逸汇合,并主持召开了领导干部会议。会上,他强调,我们来到这里,一定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与群众结合,群众一定更加欢迎我们。
到达百色的第二天,邓小平主持召开部队党委会议,他分析形势,部署任务,强调“要大力开展群众工作”,要求“必须依靠当地各族群众,才能取得胜利,否则,寸步难行”。[12](P77)他提出要充分发动群众,在群众中公开宣传共产党的主张,使人民群众更加明确武装起义对推翻旧政府,建立工农群众当家作主的新政权以及打土豪、分田地、改善工农生活的意义。会议做出4 条决定,第一条和第三条分别是“公开在部队和群众中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发动群众”“组织和武装群众,以便进行反霸斗争”[13](P137)。到百色后的第一次党委会就把公开宣传、发动群众放到首要位置,可见邓小平对群众工作的极端重视。
右江地区经济落后,各民族间的隔阂较深,文化教育严重滞后,革命骨干也极为缺乏,因此开展宣传鼓动工作的难度相当大。因此,邓小平等穷尽一切手段和力量,采取灵活多样的宣传策略和方式开展宣传。在百色起义前就创办了《右江日报》,对举行武装起义、建立革命根据地做宣传舆论准备。起义前后,除了健全宣传组织机构,明确宣传工作职责,还采取组织专业宣传队、街头演讲、编印宣传单、张挂宣传标语、写画墙壁标语、发放宣传小册子、创作红色漫画等形式开展宣传。宣传的内容通俗易懂,契合了群众的认知水平,容易引发群众的共鸣。
广受群众欢迎,效果也最好的宣传方式是通过编唱山歌宣讲革命道理。在这方面,韦拔群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领导东兰农民运动时,韦拔群自编了不少革命山歌,经常到圩上去唱,各族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起到了很好的宣传鼓动效果。为了让党的主张更加深入人心,邓小平还强调“宣传模式的创新,主张通过干群互动交流等途径进行宣传”[14](P151),要求党员领导干部深入群众中间,与群众打成一片,在互动交流过程中把党的主张宣传好,把党的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百色起义成功发动后,邓小平、张云逸、陈豪人、雷经天等红七军前委和苏维埃政府领导人坚决贯彻党的六大精神,把官兵平等、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看作是革命成功的根本保证,认为要真正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就要尊重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保护好各少数民族人民的各项权利,强调要在政治、经济、文化、卫生等方面实现民族平等”[15](P79)。
一是积极落实民族平等权利。百色起义前夕,右江地区各民族之间存在严重的隔阂,各民族政治地位不平等,工农群众没有政治地位。早在1923 年10 月,韦拔群率领国民自卫军进攻东兰县城取得胜利后,在庆祝大会上郑重宣布了“取消苛捐杂税、废除各种契约,提倡民族平等和男女平权”[16](P18)的三大政策。1929 年10 月,《广西东兰县革命委员会最低政纲(草案)》(以下简称《最低政纲草案》)明确提出“瑶民经济、政治、教育、工资上与其他人民一律平等”[10](P93),从政策上切实维护瑶族群众的根本利益,提高瑶族群众的社会地位。百色起义后,红七军前委和苏维埃政府坚决执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政策,严禁虐待、欺负、歧视少数民族,禁止使用不尊重少数民族的称呼,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要求广大党员干部与少数民族干部搞好团结,与少数民族群众平等相待,让群众在实际生活中切实享受到真正的民族平等权利。
二是积极落实男女平等权利。在《最低政纲草案》中,明确规定“男女教育、经济、政治、工资一律平等”“婚姻绝对自由”“严禁男子虐待妇女”[10](P94)。百色起义后,红七军在《中国红军第七军目前实施政纲》(以下简称《实施政纲》)中把“男女平等”单列一条,保障了妇女的权益。苏维埃政府注意保护各族妇女的人身权利,实行婚姻自由,禁止买卖婚姻;反对包办婚姻和虐待、拐卖妇女。红七军前委和苏维埃政府高度重视右江妇女的革命力量,对妇女运动积极支持、充分肯定,并在实际工作中给予具体的指导,发挥妇女在革命斗争中的作用,推动了右江妇女运动的发展。
三是积极落实教育平等权利。《最低政纲草案》规定“免收劳动青年的一切教育费用”“创设劳动人民免费学校”“实行男女共同教育”[10](P94-95)。接着,《实施政纲》响亮提出“实行平民教育,发展识字运动”[10](P105)。1930 年初颁布的《中国红军第七军司令部、政治部布告》中又提出了“提高文化,普及教育,劳动儿童,免费入学”[10](P256)等原则,明确提出“推翻旧礼教,创造好风俗”的文化教育工作的方针,确立了文化教育向工农群众打开大门,为人民大众服务的革命方向。以此为依据,苏维埃政府开办各级劳动学校、培训班、夜校等,免费接收少数民族子弟入学,经费由苏维埃政府承担,保证少数民族子弟享有文化教育上的平等权利。
四是积极落实土地平等权利。《实施政纲》规定“没收一切地主阶级土地归乡苏维埃,分给农民,凡没收之土地不准买卖”[10](P105)。1929 年12 月21 日,红七军政治部印发《土地革命》文件,指出“农民没有土地,或是土地不足——这是农民一切痛苦的根源”“广大的农民群众都迫切的须要土地革命”“土地革命是目前革命的主要内容”[10](P131),并分析了土地革命的力量和策略。右江苏维埃政府参照井冈山土地革命的经验,结合在东兰试办“共耕社”的经验和右江地区的实际,于1930 年5 月先后颁布了《土地法暂行条例》和《共耕条例》,创造性地把土地革命政策与民族平等团结政策结合起来,正确解决了少数民族地区土地问题。在土地使用中,邓小平等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了“共耕”“分耕”等政策,并妥善解决瑶民的土地问题,使瑶民及其他少数民族与汉族一样拥有平等的经济权利。邓小平在《七军工作报告》中提到:“虽然没有提出平分土地的口号,结果一定要做到平分”[10](P405)。通过实行土地革命,农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目标,成为土地的主人。
邓小平不仅要求本地干部深入群众调研宣传,而且强调外来干部更要扑下身子,深入到基层群众当中访贫问苦,调查研究,掌握各族群众的需求,尽力为群众排忧解难。他时刻把各族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把群众当亲人、当朋友,与群众同甘共苦,真诚交往,把党的关怀带给群众,倾注深情帮助群众,经常深入到群众中去,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帮助人民群众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在右江地区,邓小平经常穿一身壮家装束奔走在壮乡瑶寨的各个山落,和群众拉家常,谈风土人情。面对语言沟通的难题,邓小平很有耐心。他不讲大话、空话,问得最多的话是:“你们家里有几口人?有没有田地?”“你们有什么要求,起来闹革命,你们敢不敢?”邓小平真诚朴实的话语一下子拉近与群众的距离。访贫问苦时,发现农民房屋破漏,就拿出个人的伙食费予以修缮。
为了搞好土地革命,邓小平亲自到东兰调研,听取各族群众对土地革命的建议和意见,并开展共耕社试点,为下一步制定《土地法暂行条例》和《共耕条例》打下基础。
红七军前委和苏维埃政府在工作中严肃群众纪律,坚决反对任何侵占和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在1929 年12 月20 日发布的《前委通告(第二号)》中,前委就明确要“严格执行纪律”,提出“党的一切决定任何同志均须遵从,不能随便以个人意见而更动之”,指出“同志怠工或表现不好,经警告后仍不改,着即驱逐出党,有贪污、破坏党在群众中义信者,毫无疑义的开除出去,必要时可向群众宣布”。[10](P127)
随着革命斗争的深入发展,少数干部经受不住艰苦的生活条件和严酷的斗争环境的考验,不同程度地产生以权谋私、贪污腐化,官僚主义、脱离群众等腐败现象。土地革命开展过程中,一些党员干部、苏维埃委员违背原则做事,给自家或亲戚朋友多分地、分好地,引起群众的强烈不满,严重影响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望。
针对这些问题,红七军前委及时发布《前委通告(第六号》《前委通告(第七号》,提出“加紧纠正过去许多的错误,正确的执行深入土地革命、改造苏维埃、赤卫军的工作,要使群众和苏维埃赤卫军发生密切的联系”[10](P336),要求“肃清苏维埃中官僚化的现象,如讨小老婆,乱用公款,怠工,不接近群众等,推动苏维埃委员到群众中去接近群众、做群众工作”[10](P344)。
为了掌握实情,1930 年8 月底至9 月初,邓小平与雷经天等从平马出发,一路检查了恩隆、思林、向都等县土地革命开展情况,发现个别党员干部不注重调查研究,随意地分配土地,作风简单粗暴,损害了群众的根本利益,群众意见很大。邓小平对这些党员干部提出严肃批评。
对严重违纪的干部,前委和苏维埃政府绝不姑息。有人反映并调查发现,时任果德县果化区苏维埃主席赵树毅伙同其弟赵树恩打劫了张云逸军长支援红八军的银圆;时任苏维埃粮食委员赵树全拿粮食给滇军;曾任果化区苏维埃主席的赵世清伙同其弟赵世康侵吞军粮和军款。经过慎重调查并弄清这些事件的真相之后,邓小平于1930 年秋亲自率领一排的红七军战士从平马乘船到果化,“捉拿并处决了上述5 人”[17](P162)。
这场严肃群众纪律、打击贪污腐败的斗争确保了党的群众路线的贯彻执行,确保了红军和苏维埃政府的清正廉洁,确保了红色政权的巩固和革命斗争的胜利。
红七军创建后,“红军本身的情绪非常之好,战斗力亦甚强”[10](P395)。但是由于对形势判断有误、对困难估计不足,红七军前委的工作也有过失误。最大的失误是根据广西前委“游击南宁”的决策和部署,准备和红八军“会攻南宁”,“震红军声威,鼓起全国革命空气”[10](P166)。“由于未能及时掌握广西军事格局的最新变化,红七军不仅没有能够实现这一宏伟计划,反而造成其后在与桂军发生遭遇战时的极度被动,直至影响到部队建设和革命根据地的巩固。”[18](P191)
对此,邓小平等前委主要领导事后都做了认真的总结和自我批评。邓小平在1931 年4 月29 日给中央写的《七军工作报告》里做了分析,认为“惟当时前委没有将中心工作摆在发动群众深入土革上面,而决定了打南宁的行动”,承认此次行动“不但轻视了敌人,主要的还是忽视了发动右江群众深入土地革命、巩固右江苏维埃政权的错误”[10](P395),并指出“如果不注意用正确路线来发动群众,群众的情绪是不能保持下去且易走到失败情绪上去的”[10](P395)。
邓小平对红七军回师右江前后和北上后的群众工作也进行了回顾和分析,认为“过去七军的中心错误是处处以军事为中心来决定一切问题,不是以群众为中心来决定一切问题的错误路线,结果常常是处在被动地位”,沿途“因有这一中心错误,实际上是忽略了群众的工作”。[10](P409-410)
这些总结和分析,体现了邓小平实事求是、敢于正视问题的态度,表明了邓小平对群众工作有了更为深邃的思考。
总之,百色起义期间,党组织在发动百色起义、创建红七军和右江革命根据地的革命斗争中,加强党的领导,正确执行群众路线,并结合右江地区的实际,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创造性地开展各项群众工作,确保了起义的胜利,巩固了右江革命根据地。各项制度的出台和各项措施的执行,确保和提升了群众的主体地位与作用,保障了群众的利益。尤其是结合民族地区实际开展的土地革命,灵活性地采取“共耕”“分耕”等办法发展了农业生产,促进了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得到了各族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各族青年踊跃参军,支援前线,以实际行动保卫土地革命的胜利果实。
百色起义期间党的群众工作创新实践,为土地革命后续时期以及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群众工作提供了借鉴经验。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一个根本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百色起义期间,各族群众正是在起义和之后的新政权建设生动实践中看到了中国共产党是各族人民群众利益的真正代表者,才真心实意地跟着共产党闹革命。只有赢得了民心,革命才取得成功。100 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为了人民,无数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年代抛头颅、洒热血;在建设时期鞠躬尽瘁、无私奉献;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敢闯敢试、勇攀高峰;在脱贫攻坚战场任劳任怨、敢于担当;在疫情防控这场人民战争中顾全大局、勇毅前行。中国人民从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奋斗中看到了党的人民情怀,看清了党所代表的光明前途。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届领导人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对党的宗旨予以继承、丰富和发展,使其更加富于时代内涵,更加合乎人民群众的殷切期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秉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主体作用的深刻认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是对党的宗旨的发展和升华。2021 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站在新生活新目标的起点,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才能一心一意为群众谋幸福,最终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人民群众向往什么,我们党就努力实现什么。百色起义期间,邓小平等领导人紧紧依靠各族群众,争取各族群众的支持,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革命热情,成功取得起义的胜利,并开辟了右江革命根据地,通过开展土地革命,维护了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必须相信人民、依靠人民”[19](P137)。党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越是到了命运抉择的关键时刻,越是处在发展的重要时期,越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将消除贫困、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作为铭记于心的追求、扛在肩头的担当。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持续推动扶贫减贫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集中力量攻坚克难,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当前,我们国家已经如期完成了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这是我们党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紧紧依靠群众,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历史伟业。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经开启,广大党员干部在工作中要坚决克服心里没有群众,克服不愿、不会甚至不敢和群众打交道,以及克服高高在上、脱离基层的错误倾向,紧紧依靠群众开展工作,让群众时时刻刻感受到党的关怀,确保党的方针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能够克服各种艰难险阻,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和优良传统。百色起义期间,党充分保持了同群众的密切联系,红七军前委领导人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倾听群众呼声,了解各族群众的各种需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让各族群众享受到各种平等权利;通过建立群众组织,凝聚了群众力量,取得了各族群众的信任和拥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必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19](P137)我们党执政后面临的“四大危险”中,脱离群众危险是最大危险,也是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必须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在未来的道路上,群众的利益将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化,不同地区、阶层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党群关系问题,反映到党员干部身上,就是党员干部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党员干部如果不深入基层实际了解具体情况,就难以发现并妥善协调处理各种利益问题,就会引起利益纷争,影响到党同群众的关系。因此,要研究并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切实提高有效开展群众工作的本领;要真正树立干部群众平等的思想,增强同人民群众的感情;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拓宽党与群众之间的利益表达渠道,充分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了解基层最真实的情况,及时、有效回应群众的意愿、要求和呼声,及时纠正工作失误,及时化解各种问题。
百色起义期间,邓小平、韦拔群等领导人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树立了官兵一致、军民团结的良好风范;敢于正视问题,勇于自我批评,及时纠正偏差;对革命队伍内出现的腐败分子严惩不贷,得到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长期以来,党的群众工作实践证明,党员干部的作风问题和腐败问题关系着党的形象,决定着党能否获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决定着党的群众工作能否有效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员、干部初心变没变、使命记得牢不牢,要由群众来评价、由实践来检验。我们不能关起门来搞自我革命,而要多听听人民群众意见,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19](P533),提出“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19](P48)。在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有的党员干部宗旨意识不强,对党纪国法缺乏敬畏之心,漠视群众利益,甚至严重损害群众的切身利益。比如在脱贫攻坚的决胜阶段,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民生领域侵害群众利益问题时有发生,侵害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破坏了党群干群关系,群众对此深恶痛绝。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更加需要及时回应人民群众关切,更加自觉地维护人民利益,坚决反对一切损害人民利益的行为。要巩固拓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果,继续整治“四风”问题,坚持纠“四风”和树新风并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监督作用,畅通社会监督的渠道,引导群众有序参与监督,充分发挥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作用。广大党员干部要传承红色基因,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不断自我净化、自我约束、自我提升,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