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花
(阳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阳泉 045200)
司汤达作为19 世纪法国的知名作家,善于用凝练生动的笔法来勾勒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性格特征,在《红与黑》这本书中,充分展示了司汤达的人生观及世界观。
于连作为《红与黑》中的主人公,是19 世纪为数不多人格复杂多变的小说人物形象之一。在《红与黑》中,于连作为一名普通的青年,本该有着普通的人生,但是年轻的于连不甘做一个普通人,他因为和父亲的观点相违背,在家中受到了折辱,但是初期的于连并没有因为旁人的嘲弄和不理解就轻易放弃自己的理想。于连从小就跟随谢朗神父学习宗教神学,并在拉丁文学习方面展现出异于常人的造诣和天赋,天资出众的于连随后被雷纳市长聘用为家庭教师,后进入神学院进行深造,随后于连又正式进入拉摩尔侯爵府任职,从于连的职业成长生涯来看,于连可谓是平步青云,但是现实却是残酷的,于连在一步一步向上爬的过程中,不仅牺牲了自己年轻时的理想,同时也牺牲了自己的爱情,最后于连因为试图谋杀瑞纳夫人入狱,被判处了死刑,结束了自己短暂的生命。
通过阅读《红与黑》不难发现,在于连成长的很多阶段,于连的内心情感变化都是很复杂的。
以书本中于连特殊的出场方式为例:他在工厂的横梁上,沉浸于阅读拿破仑的回忆录中,对父亲的呼声充耳不闻。他不甘于只做一个普通木匠的儿子,于连就和所有奋发向上的年轻人一样,需要伯乐发现自己的才华。终于,于连的拉丁文天赋被维里叶市长——雷纳先生发现,于连正式成为雷纳市长的家庭教师。这是于连第一次步入上层社会,此时他真正认识到了阶层的重要性,体会到成为一个“上流人”的感觉。在此阶段内,于连的心态发生了一些变化,他想要成为上流社会的人士,但他同时也对富人阶层内心充满了鄙视。
正是这种不平衡的心态,才让于连迫切地想要出人头地,在于连进入神学院学习之初,于连非常胆怯畏缩,但是到后来,他开始意识到教会信徒的虚伪,开始不再盲从权威。虽然于连不再盲从权威,但是于连却深知只有借助神学的道路才可以真正让自己跻身上流阶层。
于连凭借着自己的天赋和才学很快便得到了彼拉尔神父的信任,为了正式成为“上流人士”,于连不断参加上流宴会,但是由于于连心中始终对富人存有一定鄙夷,其难以习惯富人在宴会中的轻佻打趣,于连羡慕绅士的优雅风度,但是当他看到上流宴会中绅士们的嘴脸后,也只能从内心里发出抗议。因为身份地位的卑微,他不敢在宴会上发言,只是在内心深处一味地愤慨和思考。
在于连向上爬的过程中,于连不是没有思考过自己的所作所为,但是他还是选择沉溺于上流阶级的纸醉金迷中,最终,于连彻底抛弃了自己朴实的品质,用罪恶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读者纵览《红与黑》后不难发现,于连的性格特征是复杂多变的,他没有高贵的出身,他的父亲仅仅是一个普通的伐木匠,正因为出身以及阶级地位的低下,于连内心存在巨大的自卑感,在自卑感的驱使下,于连不甘心平凡地度过一生,但是面对金钱至上的社会,于连既想得到名利,同时也对富人圈迂腐的空气感到无奈和麻木。在小说中,于连的情绪有过多次崩溃。举例来说,当于连目睹市民阶层的麻木之后,于连气得跳脚:“祖国,看来你还没脱离野蛮时代。”同时,于连无法彻底摆脱出身低下的阴影,于连很恨父亲对自己再也不是畜类的评价,将得到的钱分为以前和自己一样的穷人。可以看出,于连此时的良知并没有完全泯灭。但是就另外一方面而言,于连鄙视宗教神学,但是为了自己的仕途,为了自己可以跻身上流社会,于连不得已踩着神学的道路向上爬,于连既趋炎附势,同时也对富人充满了鄙夷。
也有学者认为于连是一个非常伪善的人,但是我并不认同,于连性格多变复杂的原因有很多,他在金钱社会中是矛盾的,他在向上爬的过程中,眼看着曾经那个热血的自己一点一点消失,也曾有过绝望和不甘。但同时于连也是悲剧的,他在自己生命的最后篇章,也没有向命运低头:“我有过动摇,左晃右晃,因为我毕竟只是一个人……但我并未被刮走。”
在19 世纪的小说之中,于连是为数不多的依靠女人向上爬以及跨越阶层的男性小说人物之一。在《红与黑》中,德·瑞那夫人是性格非常鲜明的女性人物形象,虽然她的爱情是失败的,但是当她遇到于连之后,她的爱情世界被重新打开了,于连的反抗精神和自己贪财好色的现任丈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德·瑞那夫人从于连身上重燃了爱情的希望。但是于连不同,于连对爱情是充满了计算的,因为于连一直向往跻身富人阶层,这种思想每时每刻都在支配于连的行为,所以在爱情和虚荣面前,于连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面对德·瑞那夫人的疯狂追求,于连并没有直接表达,在于连的心中,将德·瑞那夫人视为自己成为富人阶层道路上的垫脚石,尽管于连也曾经被德·瑞那夫人的容貌所打动,但是在虚荣的地位面前,于连还是虚假地对德·瑞那夫人表达了自己所谓的爱意,但是这份爱意却没有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于连的虚荣心上,为了自己跻身上流社会的虚荣心,于连利用了德·瑞那夫人对自己的感情。在和德·瑞那夫人恋爱的过程中,于连还有所保留,但是在和玛特尔小姐的恋情中,于连的手段则变得更加虚伪。玛特尔小姐出身贵族,气质优雅,她向往一场伟大的爱情,当于连出现的时候,几乎满足了她对爱情的所有幻想,在玛特尔心目中于连就好比是丹东一般的人物。于连一开始并不喜欢玛特尔高傲的性格,但是当于连发现自己可以依靠玛特尔成功跻身上流社会后,于连开始虚伪地追求玛特尔,虽然于连对马特尔是有爱情的,但是其中算计的因素居多,依靠玛特尔,于连就获得了向上爬的阶梯,在此时的于连看来,自己个人的利益要比所谓的爱情重要多了。
通读过《红与黑》的读者都知道,于连或许在某种意义上是成功的,他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得了他的工作、爱情甚至他梦寐以求的贵族身份。于连的成功不仅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同时也和于连个人的能力有着非常突出的关系,不得不说,于连在个人才能方面是非常优秀的,于连不仅有深厚的拉丁文功力,同时还有着非常惊人的记忆力以及异于常人的悟性。
在《红与黑》中,市长在一开始面对于连的时候,因为他身份的低微,对于连充满了鄙视和轻蔑,但是于连却凭借着自己个人的知识储备能力和过目不忘的本领获得市长的好感,最终成为市长的家庭教师。于连自身对上层阶级也存在一定的鄙视和仇恨,在面对市长的轻蔑和鄙视之后,于连曾公开和市长产生过对抗和冲突,但是于连最终却凭借个人优秀的才华折服了市长。不得不说,此时的于连心底还有敢于和权威做斗争的勇气,但是到了后来,于连为了个人利益,在明知教会迂腐虚伪的情况下,保持了沉默。
19 世纪的法国正处于文艺复兴的初期阶段,神学思想仍然非常严重,出生低微的于连如果想要跻身上流社会,就必须采取一些非常的手段。于连在神学院学习期间,是于连思想、性格发生巨大转变的转折点。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于连的性格中充满了虚伪和矫饰,而导致虚伪和矫饰存在的核心原因是于连思想发生了异化。在进入神学院的初期,于连还唯唯诺诺,到了中期阶段,在于连对神学院的本质有所了解后,于连的思想开始出现激烈的抗争,于连甚至认为:在这里什么也学不到。至于“教义”的进步、“教会史”的进步等,不过是一个表面的看法而已。“他们所说的种种道理,不过是混淆人们的耳目,把像我这样的疯人,推到陷阱的深处罢了。”但是于连自己也清楚地知道,教会是自己成为贵族以及跻身上流社会的钥匙,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即便于连对此非常排斥,但是也必须抓住这个机会,只有成为神父,成为主教,才能够实现自己成为贵族的梦想,才能取得成功。正因如此,读者才会觉得于连的虚伪是有原因的。于连自身就是一个无神论者,但是为了自己的目的,却要强迫自己成为崇尚天主的虔诚信徒,带领市民信教。于连做很多事情时都先出于自身利益思考,但是有时候却流露出思想家或者哲人的神色。纵然于连非常虚伪,但是他的虚伪却获得了好的结果:
在三百一十二名修道者中,他独占鳌头,当上了《圣经》课的辅导教师,被任课教师引为知己,受到热情的款待;他可以单独用膳,还可以到花园里散步,并得到大主教的珍贵礼品,还得到院长彼拉神父的青睐,被冠以“院长的干儿子”的雅名。
虽然于连在短期内取得了令人艳羡的成果,但是在《红与黑》中,于连这一形象却带有鲜明的悲剧色彩,导致于连走向毁灭的导火索是一封揭发信,信件的辅助促成了枪杀事件,最后导致于连因为谋杀被判处了死刑,但是于连却放弃了最终的上诉。综合来看,导致于连毁灭的因素多种多样,除了个人因素外,也包含当时法国整体的社会形态。于连的一连串行为正反映了他自己的思想意识,于连始终无法摆脱自己小市民阶级的思想,该思想对于连的一生都产生了严重影响。如果从个人行为的角度分析于连的悲剧,非常容易,但是从社会价值观角度来说,个人的意识形态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现实的体现。客观事物的定位对主观意识的产生具有显著作用。小市民意识产生的基础和于连的小市民地位有着密切关系,小市民意识也将于连永远局限在小市民阶层,虽然于连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但是从本质上来说,他并没达到自己真正成为一个贵族的目标。纵观于连的一生,于连的父亲就是一个普通木匠,属于平民阶层。从西方社会的阶层划分标准来说,阶层具体可分为三个方面:权力阶层、财产阶层、名望阶层。实现阶层的跨越不仅是获取一个身份,同时也要赢得社会的认可,但是于连的心中一直将自己定位在平民阶层,于连追求贵族阶层,但是内心深处平民阶层的定位却始终阻碍了其选择,导致其毁灭。
虽然于连是一个矛盾体,性格伪善虚伪,但是在于连死亡前,却并没有向命运低头,在审判中于连这样说:“……我看到有些人,他们并不认为我很年轻而值得同情,反而想杀一儆百,通过惩罚我来吓唬这样的年轻人,他们出身下层阶级,备受贫穷的煎熬,却又有幸受到良好教育,敢于混迹于有钱人引以为豪的上流社会……这就是我的罪行,因而更应该严惩,何况事实上,审判我的并非与我同属一个阶级的人。在陪审席上,我看不到任何发了迹的乡下人,有的只是清一色的心怀愤懑的有产阶级……。”
于连在死亡之前,终于认识到了“阶层”的真正含义以及自己无法逾越的阶级鸿沟,于连发出自己内心多年来的不甘和怨怼。
综合来看,于连的价值观是多变的,在早期阶段,于连是一个有抱负、有理想的热血青年,但是到了中期阶段,于连为了个人的利益不得不妥协,到了后期更是为了个人利益不择手段。于连价值观的变化同时也是当时法国社会多数人内心价值观的体现。同时,《红与黑》之中,也体现了作者个人的价值观。
《红与黑》作为法国作家司汤达的经典著作之一,用凝练的笔法撰写了于连这个悲剧人物的一生,于连个体是复杂和多面的,在黑暗的社会中,于连边向社会妥协,但是也在不断地维持自我,于连内心的自尊来源于其内心的自卑,于连虽然不甘心被金钱主宰,但是同时也向利益低头。于连在死亡前真正意识到了个人的自我价值,最终超越了自卑,张扬了自我,使得自己的人格得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