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卫平 王子蕲
王子蕲,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上海 200241。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论述伟大建党精神,揭示的内涵中包括“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伟大建党精神是对党的伟大精神整体性的提炼概括,其内涵体现具有坐标意义的精髓。“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作为伟大建党精神内涵之一,渗透在中国共产党人各种革命精神之中。对党忠诚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忠诚观,不负人民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精神内涵建立在中国共产党的忠诚观和人民观的基础上。
忠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集中体现诚信、尽职、负责和服从的品格。政党成员的忠诚是政党组织得以生存的基础,也是保持政党组织稳固的黏合剂。不管什么样的政党,党员缺乏忠诚就必然与党离心离德,党员忠诚度不高就必然丧失为党工作的责任心。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坚定信仰,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以铁的纪律为严格要求,形成鲜明的忠诚观。
中国共产党从创立之日起,就将忠诚固于血脉,将人民刻在心间,历经百年发展,始终体现着“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内涵。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党,不负人民要求全体共产党员以忠诚于党为先决条件,对党忠诚要求全体共产党员以不负人民为价值取向,对党忠诚与不负人民相统一,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特征。
对党忠诚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忠诚必须体现到对党的信仰的忠诚上,体现到对党组织的忠诚上,体现到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忠诚上。”这些内容构成中国共产党人对党忠诚必须具有的基本素养。首先,对党忠诚是中国共产党人首要的政治品质。历史实践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砥砺对党的赤诚忠心,是中国共产党人进行政治历练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政治上的先进性集中体现在党员的忠诚上,中国共产党凝聚力是否强大依赖党员对党的绝对忠诚。其次,对党忠诚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要求。“对党忠诚、永不叛党是写在入党誓词里的,是对党员最根本的要求。”加入党的组织就是党的人,是党的人就必须做党的事,就必须符合党的要求。如果连对党忠诚都做不到,那么,党员身份就名不副实,就不配当共产党员。再次,对党忠诚是中国共产党人为党的事业不懈奋斗的具体表现。对党忠诚才有为党工作的自觉性,对党忠诚只有表现在踏踏实实为党的事业不懈奋斗上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最后,对党忠诚是中国共产党人保持高风亮节的人格力量。忠诚于党对中国共产党人提高思想觉悟、党性修养和道德情操具有重大意义,党员和干部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虽然表现形式不一样,但都是在对党忠诚这个根本要求上出了问题。
作为政党品德,中国共产党人对党忠诚是对中华民族忠诚美德的弘扬,它把对党忠诚与不负人民紧密联系,形成党性立场和人民立场相一致的思想意蕴。这是对中华民族忠诚美德的升华,把忠诚于党与忠诚于人民相统一,是中国共产党锻造马克思主义优秀品德的创新。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忠诚包括两个对象,一是忠诚于党,二是忠诚于人民,中国共产党人的忠诚观涵盖党和人民两个概念。党员心中必须牢固树立两个最高位置的意识,一是把党的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二是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两者并不矛盾,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坚持人民性就是坚持党性,把党的利益放在最高位置与把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高位置构成相互依存、相互体现的关系。从利益实现的要求上把心中这两个最高位置合为一体,是中国共产党人忠诚观的根本旨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来自人民为了人民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从本质上说,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坚持人民性就是坚持党性,党性寓于人民性之中,没有脱离人民性的党性,也没有脱离党性的人民性”,“体现党的意志就是体现人民意志。把党性和人民性对立起来,在思想上是糊涂的,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这些重要论述,为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的忠诚观和人民观提供了思想指南。
中国共产党建党之初就确立起把党的利益和人民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统一起来的思想。中国共产党诞生后的第一个纲领就提出为解放人民而奋斗。党的四大指出,中国共产党应“努力获得最大多数农民为工人阶级之革命的同盟”,要求“党的组织和群众树立更为接近的基础”。“为了民族的与民众的利益而奋斗、而牺牲,这是共产党员的本职。”1939年陈云撰文指出:“民族的和人民的利益与党的利益是一致的。共产党员是在党的领导下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战士,党员的利益同民族的、人民的和党的利益也是一致的。”百年历史征程上,坚持把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遵循准则,党中央的思想一脉相承,实践一以贯之。毛泽东强调,除了人民利益外中国共产党没有自身利益,“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邓小平指出,“中国共产党员的含意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正所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这些思想贯穿于党的全部实践,正是因为始终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立场,中国共产党才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不断创造中华民族发展史和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奇迹。
伟大建党精神把忠诚于党与不负人民相联系,在历史实践中坚持把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对党忠诚就是对人民负责,构成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逻辑和行动逻辑。中国共产党的忠诚观和人民观赋予党的伟大精神以先进品质。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推进党的事业发展落实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上,始终做人民利益最忠实的代表者,贯彻执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谋一党私利,始终与人民群众站在一起,为着人民群众的利益进行斗争,并以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而获得发展壮大。“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德。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忠诚表现一个人的品质禀赋,传统封建社会的忠诚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其中包含的诚实、责任、担当等涵义则具有正向的积极意义。中国共产党的忠诚观是对中国传统忠诚观的思想超越,它剔除了封建社会时期的局限性因素,把锻造马克思主义政党品质与继承中华民族传统忠诚观的优良因子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忠诚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共产党人的根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立根固本,就是要坚定这份信仰、坚定这份信念、坚定这份忠诚。”这个重要论述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忠诚观的核心要义,科学回答了什么是中国共产党的忠诚、中国共产党人应该怎样做到忠诚的问题,是每个共产党员思想和行为的遵循准则。
中国共产党的忠诚观要求每个共产党员必须牢固树立对信仰的忠诚。信仰忠诚是中国共产党的忠诚观与传统忠诚观相区别的显著标志,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信念决定并检验中国共产党人的忠诚品质。“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了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惜流血牺牲,靠的就是一种信仰,为的就是一个理想。”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之钙”,信仰忠诚是每个共产党员安身立命的“根”和“魂”,弱化、缺乏、动摇信仰,就从根本上违背了中国共产党忠诚观的要求。
中国共产党的忠诚观要求每个共产党员必须牢固树立对组织的忠诚。对于高度组织化的政党来说,其内部成员的忠诚表现的是一种身份认同,加入党的组织就意味着组织的归属,确定了自己是党的人。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忠诚就是在思想上对党组织归属和行为上与党组织要求保持一致,对党忠诚是每一个共产党员加入党组织的庄严承诺,对党忠诚、永不叛党是党章对党员的基本要求。“全党同志要强化党的意识,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做到忠诚于组织,任何时候都与党同心同德。”中国共产党严密的组织体系靠共产党员的忠诚来维系,中国共产党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靠共产党员的忠诚来落实,忠诚度不高,党就必然形成软弱涣散的局面,党组织的凝聚力就无从谈起。
中国共产党的忠诚观要求每个共产党员必须牢固树立对人民的忠诚。中国共产党历史实践中,忠诚信仰、忠诚组织同忠诚人民是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统一体,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来自对人民利益的关切,贯彻党的根本宗旨要求对人民高度负责,对人民忠诚才能把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表现在实际行动中,才能把贯彻党的根本宗旨落实到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陈云曾指出:“每个党员必须对于民族、对于革命、对于本阶级、对于党,表示无限的忠诚,把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的、革命的、本阶级的和党的利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揭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对中国共产党忠诚观的表达,体现忠诚于人民的鲜明立场。
中国共产党的忠诚观要求每个共产党员必须牢固树立对事业的忠诚。对党忠诚,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务虚的而是实在的,中国共产党的忠诚观通过每个共产党员的不懈奋斗来体现。百年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凭借对党的赤诚之心,以推进党的事业发展不负人民,交出了一份份对历史负责、让人民满意的答卷。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顺利完成了推翻反动统治的旧世界,实现了民族独立、国家统一、人民解放的任务;顺利完成了推进新中国的建设,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摆脱一穷二白落后状况的任务,实现经济腾飞、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任务;顺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顺利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凭借全体共产党员对伟大事业的忠诚才干成了别的政党和政治团体干不成的难事和办不到的大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一路走来,经历了无数艰险和磨难,但任何困难都没有压垮我们,任何敌人都没能打倒我们,靠的就是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对党忠诚,必须一心一意、一以贯之,必须表里如一、知行合一,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改其心、不移其志、不毁其节”,“对党绝对忠诚要害在‘绝对’两个字,就是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杂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中国共产党人以对党绝对忠诚表现优秀品德,塑造人格力量。把对党忠诚作为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之一,提炼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形成的思想精髓。“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也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忠诚观的要求。
中国共产党词典中,“人民”是摆在首位的词语,在党言党,言党首先就要言人民。“我们党来自于人民,党的根基和血脉在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是彰显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本质的根本所在。
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思想依据。马克思主义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唯物史观强调,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人,一切历史活动都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体现,人类社会进步归因于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实践也因此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延安时期,毛泽东就指出:“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改革开放以来,党反复从党的事业兴衰存亡的角度强调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重要性,强化“民心工程”的意识,告诫全党必须保持高度的思想警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体现唯物史观的方法论。
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以确立党的根本宗旨为最高体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在创建中国共产党时就鲜明地留下了“为人民”的答案。在为解放人民的革命实践中,毛泽东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概括为党的根本宗旨,为中国共产党人树立起思想和行为的圭臬。百年历史实践中,围绕贯彻这个根本宗旨形成了丰富的话语,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人民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等等。组织宗旨对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具有根本意义,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上得到最高层面的体现。
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以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为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建立后就树立起群众意识,党的二大提出“走向群众”的主张,要求建成群众性的党。在积累创建革命根据地实践中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宣传群众、联系群众的经验基础上,党中央把群众路线作为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树立起来。党的七大期间,毛泽东、刘少奇等党中央领导对党的群众路线作出丰富的论述,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在路线上得到体现。邓小平在党的八大上作了修改党章的报告,对党全面执政的新历史条件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作了突出强调。改革开放时期拨乱反正的一个重点就是恢复党的群众路线,邓小平把实事求是和党的群众路线作为毛泽东思想最根本的东西,陈云提出党的作风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中央反复强调,脱离群众是党执政的最大危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提出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的重要观点,着重加强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为重点的作风建设,发扬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赋予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以时代新内涵。
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以为人民谋福祉为价值取向。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思想逻辑在于党和人民利益的同质性。一个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党决定着以人民利益为价值取向,党的事业、党的工作、党的成就,都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利益为评判标准。革命战争年代,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国家统一、人民解放,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改变了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进行国家建设,推动社了会进步。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坚持的都是为人民谋福祉的价值取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为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是党始终不渝的追求目标,提出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求全党以问题为导向,想群众之所想, 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纾群众之所忧,鲜明地体现了以为人民谋福祉为价值取向的人民观。
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以依靠人民为获胜法宝。离开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将一事无成,这是历史实践验证的真理。百年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对这个真理确信不疑。毛泽东曾把人民群众比作中国共产党人战胜敌人的“铜墙铁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淮海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把依靠人民作为法宝,成为其战无不胜的精神密码。
伟大建党精神用“不负人民”揭示内涵,体现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对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铸造。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围绕这个主题,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形成伟大建党精神以“不负人民”为实质。“我们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追求老百姓的幸福。路很长,我们肩负的责任很重,这方面不能有一劳永逸、可以歇歇脚的思想。唯有坚定不移、坚忍不拔、坚持不懈,才能无愧于时代、不负人民。”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立场,发扬“不负人民”伟大建党精神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为了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的,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为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为人民解放、人民幸福不懈奋斗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伟大建党精神。在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胜利,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上,“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精神的发扬光大,对于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再创新辉煌、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第一,新时代“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精神的发扬光大,必须坚定不移地把信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对党忠诚的根本问题。忠诚于马克思主义信仰,首先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问题上都要以马克思主义为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认识和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实际问题,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奋斗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紧密联系,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中提高对党的忠诚度。新时代“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精神的发扬光大,必须坚定理想信念,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
第二,新时代“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精神的发扬光大,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权威,时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对党忠诚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党性要求,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维护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检验共产党员的忠诚。“带头做到‘两个维护’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做到对党忠诚”,“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是关键。我们党是高度集中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上的统一、政治上的团结、行动上的意志是党的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所在”,“维护党中央权威,决不是一般问题和个人的事,而是方向性、原则性问题,是党性,是大局,关系党、民族、国家前途命运。”新时代“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精神的发扬光大,必须始终保持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第三,新时代“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精神的发扬光大,必须强化党的意识和组织观念,树立中国共产党人正确的忠诚观。对党忠诚、光明磊落、公道正派是政治品格,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立场、政治态度和政治倾向主要在对党忠诚的问题上表现出来。“全党同志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加强党性锻炼,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我们挑选优秀年轻干部,千条万条,第一条就是教育他们对党忠诚,坚决防止政治上的两面人”。新时代“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精神的发扬光大,必须树立正确忠诚观和人民观,加强政治历练,提高党性修养,在政治忠诚、政治定力、政治担当、政治自律上过硬。
第四,新时代“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精神的发扬光大,必须不断提高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力。能不能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检验党员、干部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重要标准。党治国理政靠制定和实施路线方针政策来实现,党领导一切必须以路线方针政策的全面贯彻落实来保证。历史经验证明,形成一条正确的路线,提出正确的方针政策不容易,而要把路线方针政策执行好更不容易。有些情况下,各种原因常常会影响和干扰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新时代“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精神的发扬光大,必须深入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确保认识深刻到位、执行不折不扣,把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相结合,以有力贯彻执行体现对党忠诚。
第五,新时代“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精神的发扬光大,必须坚决与破坏党的事业的言行作斗争。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对党忠诚不能以洁身自好为满足,更要有爱党兴党强党的责任担当。中国共产党伟大事业充满着斗争,前进道路伴随各种危险,既有国外敌对势力的诋毁、攻击、破坏,又有国内错误观点影响人们的思想。新时代“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精神的发扬光大,必须明辨是非,在原则问题上保持清醒头脑,站稳政治立场,对任何破坏党的事业的错误言行敢于亮剑,以坚决捍卫党的名誉、维护党的形象体现对党忠诚和不负人民。
第六,新时代“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精神的发扬光大,必须牢固树立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的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人民生活幸福就是“国之大者”,这是一个事关政治立场的重大概念。他指出:“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关注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深刻领会什么是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利益、什么是最需要坚定维护的立场,切实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到行动上,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新时代“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精神的发扬光大,必须把人民生活幸福作为“国之大者”,以不断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为奋斗目标,体现对党忠诚的强烈担当和不负人民的深切情怀。
第七,新时代“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精神的发扬光大,必须着力解决好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人民的愿望就是党的工作指向,人民的需求就是党的工作着力点。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结论的重大意义在于及时回应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着力解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能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能不能卓有成效地破解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难题,是关系到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的重大事情。新时代发扬光大“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精神,必须不断推进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为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执政任务交上一份优异答卷。
第八,新时代“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精神的发扬光大,必须把握大局推进党的事业和国家建设全面发展。胸怀大局方能行稳致远,把握大局方能驾驭形势。国际国内发展情况变动不居,认清错综复杂的形势必须有世界视野和全局眼光,把握大局事关党治国理政的战略谋划。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党尤其是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强调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这“两个大局”紧密联系,统筹“两个大局”必须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使命担当。“要自觉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动,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到坐标、找准定位,做到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大局不错位、党和人民需要时不缺位。”新时代发扬光大“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精神,必须把握好统筹“两个大局”的“时”与“势”,确保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确保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中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精神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