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研究

2021-12-02 17:40蔡文华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5期
关键词:养老模式医养结合产业发展

摘要:国家人口老龄化的持续加剧,老龄化为社会带来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都在无形中考验着国家和社会的治理能力。因此,深入发展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是对人口发展现状的有效回应,也是对健康中国整体发展的一脉相承。本文以山东省滨州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整体发展为例,深入分析发展现状,剖析发展问题,并结合发展经验,给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产业发展;银发经济

2021年5月,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公布,60岁以上人口为2.64亿人,占比总人口的18.70%,其中65岁以上人口为1.90億人,占比总人口13.50%。按照联合国统计数据,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7%以上,就可以判定为人口老龄化社会。从本次人口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和老龄化水平仍呈现出上升的态势。老龄化社会的加剧在对国家、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提出挑战的同时,也为相应的产业发展和消费升级带来机遇。

一、滨州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现状

按照滨州市《滨州统计年鉴》统计,滨州市人口老龄化整体发展和全国情况趋同,并呈现出逐年上升的特点。人口老龄化和人口逐年净流出的双重压力,迫使滨州市必须在人口老龄化问题上找到关键策略。从2012年到2021年,滨州市政府和相关部门不断推进养老模式调整和改革,不断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在养老模式中的有效探索和尝试,使得全市养老产业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医养结合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2015年滨州市委、市政府两办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医养护一体化加快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2019年滨州市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滨州市在政策体系层面为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的发展提供了保障;第二是养老服务能力的有效提升。滨州市在坚持传统的养老机构、敬老院、社区养老、居家养老等模式的基础上,有计划、有侧重的支持新的建立医养护一体化养老机构的成立和运营,并在一定程度给予政策的保障和资金的支持。养老机构和层次的建立完善推动了整个养老产业的转型和老年人养老消费的体验升级,使老年人的养老满意度不断提升;第三是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推动整体产业发展;“大健康”、“银发经济”所蕴藏的巨大市场潜能将推动整个城市医养健康产业的发展,将成为城市经济新的增长极和增长点。滨州高新区齐悦医养联合体项目的布局和落位也体现政府、社会对医养产业有效发展的巨大信心。但在宏观发展利好的背后,仍存在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的衔接不畅、医养结合质量提升难度大、相关政策资金人才保障力度不够等问题。

二、滨州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医疗卫生资源和养老服务资源难以做到有效配比

实现“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就是有效整合当前的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但当前滨州市养老机构主要特点是“小而杂”,小体现在规模小、投资小;杂体现在管理主体复杂、层次复杂,整体发展缺乏规范性,以此导致滨州市养老机构很难做到与医疗资源的有效对接和共享。同时城乡发展的不均衡和智慧化养老、信息化养老发展的滞后也加剧了医疗资源和养老服务资源的有效配比。

(二)医养结合下的新型养老机构缺乏相关部门支持

医养护结合的新型养老机构是市场应对养老模式和养老特点发生变化的积极反馈,是有效推动医养结合深入发展的重要载体。但是在实际机构运营过程中面临着以下突出问题:其一是审批流程繁杂。此类机构的审批时限和审批环境和其他类型机构相比要相对冗长,审批要件和审批手续也相对复杂,缺乏相应的绿色审批通道;其二是社会力量介入养老机构难度大。各部门在政策、资金和各类保障性举措上往往向国家养老机构和社区养老机构倾斜,对社会组织的民营养老机构整体关注度不足;其三是部门监管难以厘清责任。传统的养老机构监督管理以民政部门为主,医疗机构管理以医疗卫生机构为主,但“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新型机构在监管中出现责任主体难以厘清的情况,需要进一步明确。

(三)政府财税土地人才等各类扶持措施支力度不足

对于新型医养护一体化的养老机构,需要政府在财税土地人才等各类扶持措施上予以强化。但现实情况是资金投入力度不足、投融资渠道缺乏、保险支持力度不够、人才后备不足。资金投入力度不足表现在政府对“医养结合”下的新型养老机构缺乏相应的资金支持,特别是政府购买社会公共服务不足;投融资渠道单一表现在政府应主动与金融机构和信贷机构对接,尝试探索新型养老机构的投资渠道;保险支持力度不足表现在没有持续深入推进城乡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拓展性建设,应将新型养老机构有效纳入城乡基本医疗保障和相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之中;人才后备不足表现在专业性人才缺乏,当地高校和政府应以“医养结合”的养老产业发展为契机,推动专业性人才的建设和储备。

三、提升滨州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有效举措

(一)强化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的有效衔接

强化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的有效衔接是解决不同资源之间配置不均衡的重要举措。第一要强化合作共享机制。建立以体系完善、设备齐全的医疗卫生机构为发展主体,合理配置当地的养老服务资源,形成具有资源高度共享的医养一体化机构和康养中心;第二要强化社区在医养结合的重要性。突出社区医疗养护能力建设,将社区医疗养护和居家养老服务有效结合起来,探索上门服务的养护模式;其三充分利用网络化和大数据资源。建立全市信息化医养平台,通过数据分析和数据服务,为医养服务建立全方位的科学监护保障。同时深入发展智慧化养老,提供医养服务机构一系列辅助性的智慧设备,提高养老养护服务的实效性。

(二)强化医养体系的创新发展

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发展不仅需要政府不断完善各类政策体系,确保政策具有针对性和创新性,同时还要求城乡、国家和社会力量等不同主体去建立更加完善医养体系,以此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人群对养老的实际需求。在整个医养体系中需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参与,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养产业和养老市场,对这类企业给予各类政策上的支持和保障力度,以此推动整个健康产业和养老产业的快速发展。当然,体系的创新发展离不开政府对整个行业、整个市场的政策保障、资金保障、土地保障和渠道保障。具体来讲,政策上需要不断完善,充分给予社会力量进入医养产业政策支持,优化审批流程和审批环境;资金上提高资金的扶持力度,创新多样化扶持资金,充分将金融机构和信贷机构引入资金扶持渠道;土地保障上合理规划空间布局和土地供应环境,确保土地、项目可以按时落位;渠道保障上充分吸纳不同主体的有效介入,强调不同主体对医养的贡献性。同时引入第三方考核机制,将企业发展、养老模式等内容纳入考核标准,有效提高行业发展。

(三)强化专业人才培训供给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关键在于人的支持。当前整个专业人才的缺失是制约医养结合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充分发挥当地高校、培训机构等社会组织的优势,有效提高专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和培训强度,以此满足市场和社会的需求。同时支持各类医护人员到医养机构的执业,并给予同类型医疗机构的职称保障和相应资金保障。

参考文献

[1]申俊龙,申远,王鸿江.健康老龄化视域下“医养结合”模式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9(09)

[2]生晨,袁昶,李鑫.医养结合政策实施路径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0(01)

[3]马超,俞沁雯,宋泽,陈昊.长期护理保险、医疗费用控制与价值医疗[J].中国工业经济.2019(12)

作者简介

蔡文华,女1982.5,工作单位:中共滨州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经济管理与农业经济

猜你喜欢
养老模式医养结合产业发展
温州“老人公寓”养老模式的经验特征
我国互助养老的实践现状及其反思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困局何解
引导城市消费对接旅游消费的异地养老模式探索
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探析
刘贵芳和总理谈了谈“医养结合”
红色旅游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中管理问题研究
唐山推进“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的政策研究
医养结合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