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思政课目前正面临教育困境,呈现程序化、形式化的发展趋势,出现这类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价值观教育缺失、主体失衡等,为促进高校思政教育的额健康发展,可将美育教育与思政课进行融合,发挥美育教育的作用,打造新型教育课堂,以美育人,帮助当代大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关键词:思政课;审美教育;融合
思政课担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有助于帮助当代学生树立健康、正确的三观。审美教育作为当前较为先进的教育理念能深入挖掘思政課的内涵和美学思想,能更好的发挥审美教育的作用,培养具有审美能力的社会主义新人类,促进思政课的教学成果。
一、审美教育理论概述
(一)审美教育的理论内涵
审美教育即通过感性手段和艺术引导,培养具有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人,进而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审美品位,树立正确的审美标准,改良社会风气,帮助现代人创造精彩的人生。最早提出审美教育概念的人是德国诗人席勒,通过审美教育塑造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完美人格,并逐步建立全面发展的社会。
(二)审美教育对于个体的意义
审美教育有助于塑造完美的人格,培养崇高的生活理想。通过美学意识的引导,可以避免人们在信息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产生的精神危机。审美教育在立德树人的基础上,可以让人们拥有战胜困难和阻碍的力量,审美教育可以提升人生境界,培养崇高的生活理想。
二、高校思政课与审美教育融合的现实基础
习主席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要加强美育教育,提升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美育高校思政科与审美教育相融合,不仅是国家和社会对于高校应加强美育教育的要求,也是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近年来,让思政课走出程序化、形式化的教学困境,是当前思政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审美教育的作用受到教育界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从教学目标上来看,审美教育和思政课相互融合满足了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思政课和审美教育本质上都是通过一定的教学载体帮助学生塑造三观,完善人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审美教育与思政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审美教育旨在于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情感和意志品质,思政教育在于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理论和知识水平。随着时代的发展,仅仅具备理论和知识已经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将思政课与审美教育进行结合,进一步拓宽了思政教育的宽度和广度,不仅有助于培养时代需要的人才,也有利于培养个性化和合作意识,调动大学生参与社会建设的热情。
三、高校思政课与审美教育的融合路径分析
(一)打造“美育思政”教学模式
改变原本思政课堂上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利用互联网资源、云平台、虚拟课堂等,将各类美学资源融入到课堂当中来,利用视听等方式开阔学生的思想,启迪学生的心灵。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让思政课重新焕发活力。
(二)培养学生知情意的统一
很多思政课教师发现,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不仅在于要提升教育技术,更在于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设计。从学习本质和学习要素出发,学习环境的设计应包含四方面:灵活性、互动性、学习进程、情感性,四方面应相互融合。思政课与审美教育融合实践在于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把握学生的审美经验和实际情况,关注学生的心理特征与兴趣爱好,将线上、线下的资源整合在一起,通过游学、讲座、沙龙、文艺汇演、画展、等形式,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思政内容中美的存在。
(三)融入美育的多元要素
根据教学内容和书本知识点,尽可能在其中嵌入文化、历史、音乐、诗歌、绘画等元素,让思政课不再只是单纯的政治理论传输阵地,还可以成为让学生全面发展的精神文化场所,促进学生达到真善美的有机统一,打破原本的思政课授课的单一模式,在课堂上注入情感和活力。
(四)将美育考核纳入考核体系
对思政课教学成果和学生成绩的考核要改变原本的单一评价模式,应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包括课前自主学习和课中的问题研讨,这些学习过程能很好的体现学生的学习痕迹。这也要求教师要不断提升对教学理论的理解,升级教学理念,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对社会热点和现实文化、美育资源等有充分的认知和了解。高校还应创新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方式,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是决定思政课与审美教育融合的关键。审美教育未来将贯穿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作为学校要不断建设立体协同的美育体系,满足学生多样化的美育需求,将立德树人融入学生日常发展的方方面面,以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结
综上所述,传统的思政课由于程序化、形式化较为严重,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为更好的推动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施,可引入审美教育,使其与思政课完美融合,审美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和人文素养,通过美学教化,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两种教育观念的融合,还能实现教育教学方式的创新,提升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实现立德树人的伟大目标。
参考文献
[1]池秀梅.接受理论视阈下新闻播报模式在高校思政课的运用:以集美大学为例[J].昌吉学院学报,2019(4):6-10.
[2]廖阔.接受美学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提升[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6(4):109-111.
作者简介
黄萍(1984年5月)女;汉族;安徽省黄山市人;职称:助理政工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