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璐瑶
作为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我十分重视学生的阅读,每天固定两个时间段让学生阅读,期待打造一个团结友爱的“书香班级”。然而,一个学期结束,效果和我的期待相差甚远。怎样才能让阅读“活”起来,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呢?
教师节,学校给每个年级的老师配备了阅读书籍,老师可以根据个人兴趣挑选,阅读之后在书上签名,再写上几句读后感,让大家用这种方式交流。这种方式让我眼前一亮:可不可以让学生的阅读也有一点仪式感,让他们彼此交流阅读心得,以此提高阅读质量呢?
发布请读任务,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
一次阅读时间,我拿着一本书,神秘地对大家说:“同学们,这是我新入手的宝贝,是我非常喜欢的作家余世存先生签名的限量版!”
“哇,作家签名?还是限量版!”孩子们一听,顿时来了精神。
我接着说:“你们想不想拥有一本大作家亲笔签名的书呢?现在坐在你身边的某一位同学说不定以后就会成为大作家。孩子们,今天我们也来编织一个作家梦!”
在同学们疑惑的目光中,我道出了真正的目的:“孩子们,大作家不是一朝练成的,需要坐十年冷板凳。现在我向大家发起请读任务:每人拿一本自己喜欢的书,通过介绍这本书,吸引其他同学阅读,请阅读了这本书的同学在书上签名,并写几句阅读心得。每人每天至少邀请到3名同学,请读任务才算完成。”
请读任务发布后,大家一下课就拿着自己的书向其他人推荐,大有一副“今天你必须读我的书”的架势。
请读的过程中,孩子们花样百出,笑料不断。比如,周三晚自习前,我看见小王正在滔滔不绝地向大家推荐他的《唐诗三百首》,“同学们,读遍《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机会难得,走过路过不容错过,你们看我口才这么好,就是读了《唐诗三百首》,快来找我读书吧!”一番卖力热情的推销后,小王成功拿下了第一个“订单”。
一周之后,我一翻開孩子们的书,书上的字有的歪歪扭扭,有的端庄大方,有的批注三言两语,有的批注丰富生动,无论多少,都证明孩子们都用心去看了。
整合资源,建立微型“图书馆”,阅读从被动走向主动
请读虽然提高了孩子们的阅读积极性,但是孩子们只会被动接受,并未真正根据自己的阅读需求去主动选择自己想看的书。为了最大限度地整合读书资源,我在班级建立了一个微型“图书馆”,让每个人把自己书的书名写在卡片上,再将这些卡片归类粘贴上墙。这样一来,同学们都能直观地看到班级目前的图书情况,大家可以根据需求和喜好去找书的主人借阅。
书的持有者从主动推荐到被大家需要,读书人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这种从“推销”到“主动借阅”的转变更加尊重孩子们的内心需求。
之后,我又建议孩子们定期带不同类别的书来扩充“图书馆”。这样算下来,全班44人,每人手中持有2~3本书,一周有10次阅读时间,如果每人每次阅读1~2本书,一个学期下来,孩子们的积累和阅读量相当可观!
开展读书分享,让阅读与交流无缝衔接
思想上的碰撞不能仅停留在书本上,孩子们阅读和交流能力的培养也不容忽视。我们共同约定:每次阅读时间的最后5分钟进行读书分享,给阅读找一个出口。
当班级形成了浓浓的阅读氛围后,其他班级活动也就自然被带动,班级凝聚力也就随之形成。我发现,形成一个良好的班级氛围,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而是从小处着手,从细处落实。
(作者单位:河南省郑州市郑中国际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