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英语教学中融入“四史”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选取英语报刊中有关“四史”的阅读素材,根据语篇的主题和结构特色,充分利用多模态语篇、思维导图、实践活动等教学资源或工具,将“四史”教育趣味化、系统化、立体化,让学生在愉快的阅读中落实学科育人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阅读教学;阅读拓展;“四史”教育
【作者简介】郭翔,一级教师,南京市玄武区初中英语兼职教研员。 一、引言
“四史”指的是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今年恰逢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社会上掀起了“四史”學习的新浪潮。在日常教学中融入“四史”教育,有助于教师从学科育人角度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三个基本问题。教育部要求“各地各中小学校要把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不断丰富党史学习的载体途径”,除了思政课,还要在“其他学科教学中有机融入党史教育内容”[1]。因此,我们的英语教学也应有机渗透“四史”内容。从学科角度而言,英语教学的本质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其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四史”的融入还存在一些不足。
1.素材选择不够适切
部分教师在选择党史材料的时候,没有考虑到材料的适切性与广泛性,太看重教育意义,使得所选取的语篇语言表达不够地道,反而忽视了语言学习的初衷。教材的容量是有限的,素材的选择不能只局限于教材之中,要从故事性、时效性、准确性等角度扩大选择面,积极挖掘“四史”教育融入日常教学的切入点。教师要注意从权威的媒体和渠道收集素材,确保语言的地道与内容的正确,做到全面而多角度地反映党和国家的发展进步与价值取向。
2.目标定位不够准确
在英语教学中融入“四史”教育,起始点和最终点都是英语的语言教学,过于倾向“四史”知识的教学则走进了英语教学的误区。我们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四史”的学习,增强外语运用能力,同时培养国家认同感和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达到技能和精神的双重提升。
3.教育路径不够清晰
“四史”教育应有机融入教学全过程,不能强行“塞入”教学流程,生硬地嵌入教学设计中。部分教师对“四史”融入教育的路径没有考虑清楚,或是重说教、轻实践,或是重输入、轻输出,又或是重表象、轻内涵。把“四史”教育变成了教师的单方面宣讲,以单纯的知识灌输为路径,没能成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些教师只关注语篇中的个别具体信息,破坏了语篇教学的整体性和思想性,造成语篇解读碎片化。
二、“四史”语篇的选择要点
结合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和初中生的认知特点,教师应该多渠道探寻在阅读教学中有机融合“四史”教育的有效途径和策略。报刊具有题材广泛、体裁多样、语言鲜活等特点,能激发学生的自主阅读兴趣,是很理想的教学补充资源[2]。
为了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学校可以开设专门的英文报刊阅读课,针对初中生的学情和身心发展特点,为之选取一系列适合学生阅读的英文报刊作为阅读教学拓展素材。语言上可以选择全英语或中英双语两种形式补充配合,编写来源上也要兼容并蓄,确保来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规范地道。经过考察,目前市面上适于初中生阅读拓展的英文报刊主要有《英语周报》《21世纪报》《学习方法报》等。为了在阅读教学中有机融合“四史”教育,教师必须从以下方面对报刊中的语篇进行选择。
1.时效性
虽然是历史类素材,“四史”教学语篇的选择还是应该做到与时俱进。过于陈旧的语篇容易与时代脱节,用词造句上也不便于学生学习。为了让语篇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教师应尽量选择近几年的语篇。尤其今年应特别关注建党100周年的相关语篇,如党的创立、党各重要阶段的历史事件、纪念建党100周年庆祝活动、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等,为学生的语言学习提供丰富的语篇素材。
2.准确性和多样性
语言准确规范,是语篇选择条件的重中之重。从学习的难易度考虑,语篇的语言难度应该符合初中生的语言水平和认知水平;从学习的有效性考虑,语篇的语言应该用词准确、句法规范,最好是由外籍专家撰写或审定的语篇。英语母语者撰写的文章用词鲜活地道,符合真实外语语境下的说话习惯,能为学生提供很好的语言示范作用。除了常见的新闻类题材,教师还可以选择说明文、记叙文、小说等。语篇风格的多样性,能为学生培养多文体阅读能力、提炼英语语言规律提供更多机会。
3.模态建构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类型的多样性,教师所选的报刊语篇应该包含较为丰富的模态,除文字外还可以附有图像、音频等其他资源,既符合初中生心理特点,也为学生理解多模态文本、培养阅读技能提供范例。这有利于学生对“四史”产生更直观的感受,激发他们学习党史、国史的兴趣。
4.主题关联性
语篇的选择不能过于局限在“四史”上,也要一定程度上向外拓展。一方面,我们选择的语篇应该与教材有一定的联系,体现出课内外阅读的双向支撑。另一方面,表现国力增强、国民进步、乡土风貌等内容的语篇,虽然没有直接书写“四史”,但也有主题上的关联性,可以从侧面反映党的领导与国家发展。多安排这样的语篇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主题意义的理解,使爱国意识得到提升。例如,在教学译林版英语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Great people时,教师可以选择报道社会主义建设时代楷模的语篇,如李桓英、黄大年、张桂梅等。通过了解时代先锋、民族英雄的光荣事迹,学生的价值观得到积极的影响,从而树立远大理想、培养为国为民的高尚品格。
三、“四史”融合阅读写作教学策略
选材完成后,要如何根据语篇类型有机融合英语教学,才能达到润物无声、水到渠成的教学效果,成为教师施教前的最后一个问题。纵观目前报刊上的各种“四史”语篇,从体裁与内容来看主要分为新闻与知识、革命历史事件、红色圣地游览三类。
(一)新闻与知识
报刊的职责之一就是报道新闻、传递信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在传播知识。今日的报刊新闻多以多模态形式出现。模态是“交流的渠道及媒介,包括语言、技术、图片、颜色和音乐等多种符号系统”[3],多模态就是同时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符号系统。也就是说,学生阅读的多模态语篇在形式上更丰富多样,包括图形、表格、动画、符号以及视频,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利于学生理解、感悟语篇中的“四史”内容,也为教师的创新教学提供了素材。《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提到,要“识别语篇中的字体、字号等印刷特征传递的意义”[4]。联系到报刊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报刊的布局、版式、字号、标题、颜色、图文关系等多个模态择一进行分析,深入挖掘编者使用多个模态传播价值观的目的。同时,在解读多模态语篇时,教师一定要从“四史”教育主题出发,让学生以小见大,从个别模态到文章整体,挖掘语篇的思维价值,提升观察、分析、比较和联想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某报刊《CPC logo goes public建党100周年庆祝活动标识定啦!》一文时,笔者没有一开始就呈现语篇,而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配图中建党100周年庆祝的活动标识(见图1),让学生尝试解读。
通过观察,学生认为图案中嵌入的两个数字1921和2021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创建至今的光辉岁月,合起来就是标识主体100这个数字。左上角的党徽寓意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勇前进。
笔者进一步提问,党徽周围的射线又有何含义(What do the rays of light mean?),学生一时难以回答。笔者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射线,注意看射线的聚集处是哪里,数量多少。最终学生发现,一共有56根射线与数字100的主体形成一个整体,应该是象征奋进之光照耀56个民族,也照亮未来之路。还有数字1921与2021周围的圆形像两个车轮,也许寓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犹如历史的车轮,势不可挡,奋勇向前。经过教师的敦促和提醒,学生用比以往更认真的态度观察图片,对标识进行了多角度的解读,积累了足够的言语素材。接着,教师集中教学了数个关于标识和新闻的常用词,帮助学生减少阅读障碍,并出示语篇开始正常教学。学生在学习完语篇后,借助前期的标识解读、常用词的集中学习和报刊语篇的示范作用,以学校小记者的身份编写黑板报,为全校师生介绍建党100周年庆祝活动标识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如此一来,学生经过了早期的猜测激趣—基础学习—语篇教学—迁移应用几个阶段,顺利将“四史”教育融入其中。
(二)革命历史事件
“四史”语篇中的绝大部分,是介绍或者叙述某段革命历史事件的文章。如果是以地址、建筑物、物件等客观事物切入某段历史的语篇,教师应该注意挖掘这类语篇的叙事特点,利用多感观、多形式的教学手法拉近过去与今日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人物的形象和性格描写,注意作者如何展开情节,所述的历史事件对我国的未来有何意义和影响,在史实和革命志士的光辉事迹中培养爱国情怀。
如教学了一篇介绍嘉兴红船的语篇后,笔者组织学生搜集各类资源,以英语音频、视频和文字为载体,以故事为主线,绘制嘉兴红船的英语海报。学生根据收集到的信息,討论海报中的必要元素是什么,主色调是什么,需要什么样的图,配以什么文字进行说明。海报的制作过程能帮助学生整理自己搜集到的信息及表述思路,为之后“红船故事大赛”的开展打下基础。大赛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借助从报刊语篇中学到的叙述手法,结合自己绘制的海报,从不同侧面讲述有关嘉兴红船的故事,再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史。这类语篇的教学过程中,以读促写、以读促说是主要的教学策略。之所以要组织学生自主收集信息制作海报后再展开故事大赛,是为了让学生尝试将纯粹的信息素材转化为文字,通过复述降低学生开口说英语的难度,鼓励学生以自己的话语,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
如果是涉及多个历史事件,时间跨度较大,以串联、全景的方式展现长时间段革命发展过程的语篇,因其术语较多、信息量较大、人物众多,行文逻辑线索又隐藏其中,初中生在阅读理解时会有一定难度。要解决这一难题,除了在选文时注意适当降低阅读难度,阅读中及时提供帮助,关键还是要提升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语言的学习和使用,都是人思考的过程,都能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英语教学中,除了语言知识的传授,还应有意识地让学生在语言的学习与使用中提升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结构复杂的语篇。阅读这类语篇,学生需要运用聚合思维将信息归纳整理,转化为系统、有条理的认知,领悟语篇主题。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通过思维可视化明晰语篇结构和思考过程。桥状图是确定一组相关事物之间相似点并加以类比的工具,正适用于此类语篇。
例如,在教学某报刊“Happy 100th birthday to the Party”一文时,笔者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找出语篇中出现的关键地点,分析其作用,并以桥状图的形式整合语篇信息。在学生动手绘制之前,教师可以做一个示范(如图2),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到关键信息并填入桥状图中。学生按照教师的示范,将文中出现的多个革命圣地依时间顺序排列,厘清语篇的脉络,然后从整个革命进程出发,分析每一个革命阶段的历史作用。通过桥状图,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得以清晰展现,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共产党从弱小到强大,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至此,学生掌握了长时间跨度语篇的阅读方式,“四史”教育也内化在学生的自主阅读中。
(三)红色圣地游览
此类语篇以红色圣地的游览介绍、参观日记等形式,为读者介绍该地发生的一段或几段历史。它的优势是在空间上与学生的生活联系更紧密。如果一篇语篇能赋予学生较强的直接或间接感受,就能很好地体现出“四史”教育的真实性和实践性,也为报刊阅读从课堂走向课外拓展了教学活动平台。教师要充分挖掘英语报刊阅读教学中的红色素材,整合课内外教学资源,打造“报刊阅读课堂+红色基地课堂”的教学模式。换言之,就是要注意开发本地红色游览资源,为日常教学增添教学活动平台,组织学生实地参观,使红色精神变得可观、可感、可学。实地参观红色圣地,不但加深了学生对“四史”的感悟和体会,还能实现多学科核心素养的相互促进与渗透。例如,学生在学习一幅英文版的红色圣地地图后,大致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辉煌历史,也了解了地图中嘉兴红船、遵义会议会址、延安宝塔等红色圣地发生的具体历史事件。红色圣地地图中除了用英语标注景点名称,还用英语简单介绍了背景知识。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外出走访了本地的红色景区,再回到课堂模仿报刊中的红色圣地地图绘制本地的红色圣地地图,写游记。为了增强学生的游览、学习效果,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阅读纪念馆中提供的英文文献,感受中国共产党大公无私、执政为民的情怀。比如,有学生在上海毛泽东旧居陈列馆参观时,看到了1949年《密勒氏评论报》一篇题为《上海解放》的长篇特别报道,文中描述了解放军战士进入上海的场景:“The evening of the first day rained and many of them who has yet been assigned no shelter soaked to the skin.But they refused offers of dry clothing,food,tea and even hot water,saying they could not take things from the people.”。读了这篇72年前的报道,这名学生受到很大触动,特意拍照回校与同学们分享。这也启发教师在“报刊阅读课堂+红色基地课堂”的教学模式下,实地参观红色圣地时除了可以亲身体验圣地旧址的人文风貌,还可以充分利用场地中提供的文献资料,让报刊素材“立起来”“活起来”,增强“四史”教育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如果因为条件限制,学校无法组织学生外出学习,教师也可以推荐学生在课后阅读“四史”方面的书籍、报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了解更多革命圣地中发生的动人故事。例如,有学生在《中国日报》上看到了一则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的故事,并表示非常感兴趣。笔者让该生分享了自己的读后感,然后借机设立了今年暑假的学习项目:阅读斯诺的代表作《红星照耀中国》,在文字上跟随斯诺的脚步去往延安,在地图上绘出斯诺的红色之旅。旅途中的每一个重大事件都要在地图上标出,并用简短的文字注明斯诺的所见所思。斯诺是第一位走入红色根据地的西方记者,他让更多的外国人看到了真实的中国和中國共产党,也让学生从一个西方人的角度重新观察我们的国家。考虑到原文的语言难度较大,笔者给学生推荐的是中英双语版本,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注意理解文中出现的生词和常见语法。通过斯诺的介绍,学生在纸上展开了一次红色之旅。
四、结语
“四史”教育是一个需要持续开展的过程。教师应将“四史”教育常态化,开发一些如英语报刊阅读课的补充课程,将“四史”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中。在语篇的选择和课程的设计上,要注意根据语篇类型和特点使“四史”学习趣味化、系统化、立体化,利用好多模态语篇、思维导图、实践活动等教学资源或工具,让学生在新闻与知识、革命历史事件、红色圣地游览等不同类型的语篇下积累语言素材,在文化比较中坚定中国立场与中国价值观,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并在不久的未来向世界介绍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发布《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江苏省淮安市新安小学少先队员重要回信精神的通知》[EB/OL].(2021-06-03)[2021-08-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7053/202106/t20210603_535409.html.
[2]鲁诗嘉.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初中英语报刊阅读教学实践[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20(10):36-41.
[3]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2007(5):82-86.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责任编辑:朱晓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