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究算理教学策略?提升学生计算能力

2021-12-02 12:44陈晓征
小学教学研究 2021年9期
关键词:计算能力教学策略小学数学

陈晓征

【摘 要】计算能力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应加强算理教学。算理是算法的基础,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计算,更应该让学生明白算理、巩固算法,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讲究算理教学策略,注重以做悟理、以经验探理、以比显理、以联识理、以用思理,实现真正意义上升华算理、算法,进而提高学生数学思考力和计算力,促进学生计算能力与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 计算算理 计算能力 教学策略

计算在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的比重非同一般,计算能力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计算能力好比学习数学漫漫长路中的“双脚”,计算能力强,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长跑竞赛”中遥遥领先,反之,就会拉开差距。据了解,教师教学过程也有多种误区,往往有教师觉得学生只要学会计算,再通过一遍又一遍的重复练习自然就会形成技能,结果却不容乐观,学生的计算仍屡屡出错。究其原因,还是学生对计算算理的理解不够,只是课堂上蜻蜓点水般的走过场,学生吃不透算理、理不清缘由、说不出道理。针对这种现象,本校积极开展“小学数学算理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的课题研究,在研究与实践中发现,教师不仅要走出轻视算理教学的误区,更要讲究算理教学策略,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

一、以做悟理,让算法有形

小学数学计算内容较多,要说清为什么这样算的道理,较为抽象,而且对于小学阶段的學生来说,他们又以形象思维为主。在厘清算理、形成算法的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往往会忽视算理教学环节,简单粗略地一笔带过,偏重于归纳算法,这会导致学生的学变得枯燥、无趣,理解也不透彻,只观其表,而未知其理。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学生思维方式中的形这个“中介”,让学生在直观的操作中明白怎么算、为什么这样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形成丰富鲜明的数学表象,让抽象的算理变得直观而形象,使学生经历算理由形到理的建构。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教师先让学生从图中获得信息,并列出算式“36-8”,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用“学习小帮手”——小棒摆一摆,让同桌互相交流摆的过程,最后汇报怎么减的方法。许多学生想上台展示摆法,于是教师让同桌的2个小搭档上台展示汇报。

出示学生作品(如图1):

生1:先摆3个整捆的,也就是30,再摆另外的6根,合起来就是36,6不够减8,拆一捆,和6合起来就是16了,先算“16-8=8”。十位的3捆,因为刚刚拆了一捆,所以剩下2捆了,也就是只有20了。

师:结合摆的小棒图讲得很清楚,然后怎么算就可以了?

生2:我知道,接着算“20+8=28”就可以了。我的方法和他的不同,我要开始讲了,大家看过来。(全班所有的眼神都注视着这位小老师了)

生2:我喜欢用一捆10根先减8等于2,2根再加上还有的 26根,就是28根。

师:不错。都有道理。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充分借助小棒动手操作摆一摆,并圈一圈,让怎么减的方法清晰明了地呈现在眼前。直观演示让算法逐渐清晰,使学生很快明白了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让算理摸得着、看得清,其中的算法自然水到渠成——当个位不够减,向十位退一当十再减。直观演示使学生的学变得有趣,课堂氛围更加灵动,学生能真正领悟算理、掌握算法。

二、以经验探理,让算法显质

数学算理是数学的灵魂,也是本质所在。数学算理的本质是探索和挖掘,既不像有些教师那样,按部就班地、凭教师过多的言语讲授传给学生,也不是让学生过多地模仿和记忆。学生有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和见解,他们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展开数学算理探究活动,让学生借鉴经验、抓住已有知识和新学计算的联系和生长点,才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计算的算理,挖掘算法的本质。

例如,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时,教师从学生已经掌握的两位数乘一位数、整十数的口算乘法以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的知识基础入手,在开火车口算“21×3=”“12×4=”“14×10=”等算式和笔算“14×2”后,唤起了学生的计算经验。当遇到算式“14×12”时,学生结合点子图圈一圈、分一分,就能很快发现可用先分后合的方法,即转化成学过的“14×10”和“14×2”来算,再把俩乘积相加,“140+28=168”。紧接着,教师再问:“你能把横式的计算过程,变成竖式计算吗?”引发学生对笔算乘法的深入探索。学生交流展示笔算竖式,再通过连一连,联系横式的计算过程。(如图2)

学生的尝试理解由浅显转入深入,逐渐发现笔算乘法竖式和横式的计算过程是一样的。教师在计算的易错点、关键处设问:十位上的1乘4的积是4,4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140的个位的0为什么可以不写?让学生在思考与交流中,探明写在十位上的4就表示40,140的1和百位对齐,个位上的0可以简洁地省略不写的道理。学生只有明白了为什么要这样做,才能够深刻理解算理,轻松建构算法。

三、以比显理,让算法有移

计算内容遍布广,算理也如影随形,无处不在。计算教学中的算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算理之间形成一个有联系的知识系统,存在一定的关联性,跨度时而大、时而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引导学生把握计算算理之间的内在联系。常用的比较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观察比较中发现算法的共同点、算法的细微不同处、算法的优势,从而让学生深入理解算理、算法。久而久之,学生必定能灵活运用算法,实现认知和算法迁移学习的持续发展。

下面是一位教师教学“9加几”时的教学片段:

师:很不错,同学们学会了“9加几”多样化的计算方法。会用数数的方法、接着数的方法和“凑十法”计算。

师:同学们学会了“9加几”的计算方法,你能把“9加几”的所有算式按顺序排一排吗?

生(齐):能。

(学生说算式,教师板书,如图3)

9+1=10               9+4=13              9+7=16

9+2=11               9+5=14              9+8=17

9+3=12               9+6=15              9+9=18

师:仔细观察和比较,和的个位比第2个加数少几?你发现了什么?

生:少了1,看,0比1少1,1比2少1,2比3少1。

师:同学们都发现了,接下来一起说一说。

生:3比4少1,4比5少1,5比6少1……

师:少的1哪里去了?

生:和9凑成10了。

师:同意吗?同意的一起说。

生:少的1和9凑成10了。

师:比较数数的方法、接着数的方法和“凑十法”,你喜欢哪种方法呢?

生1:喜欢“凑十法”,看到9,就想到另一个数少1,又快又准。

生2:用数数的方法比较麻烦,我也喜欢“凑十法”。

全班同学都喜欢用“凑十法”计算,其实“凑十法”是把20以内的进位加法转化成学生所熟悉的十加几的方法,从而化难为易。紧接其后学习的8、7、6加几,引导学生串联比较,发现规律:看到8,另一个数少2;看到7,另一个数少3;看到6,另一个数少4……少的数都用来凑十啦。同学们都会感叹: “‘凑十法太好了,太喜欢了,它让我们的计算又快又准。”学生在多次比较中真切感受到这一算法的合理性,从而促进算法优化,最后形成计算技能,提升计算能力。

四、以联识理,让算法有通

数学计算知识由易到难,不同年級有不同的要求,虽有不同,却是一个富有层次性、连贯性、整体性的学科内容。孤立的教学,只会停留在单独的封闭的狭隘空间,不利于透彻清楚地厘清算理在各个年级、各个阶段之间的关联,不利于学生构建知识结构网络。所以数学教学最忌讳孤立、割裂、碎片化的教学。本校开展课题研究以来,笔者在教学中深有体会,教学既要有“分”中独立的学习探究,又要有“合”中巧妙的知识串联,如此才能真正实现算理之间互相联通、关联,实现数学算理、算法认知的整体效应。

下面是一位教师教学“小数加减法”时的教学片段:

师:大家对小数的计算有了一些了解,再看看这个问题(如图4),想一想,可以怎么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算。

算一算:某商店里,一支笔卖1.45元,一个笔盒卖7.8元,买一个笔盒和一支笔共花多少钱?

生1:7.8元是7元8角,1.45元是1元4角5分,可以化成元角分来计算,7元8角+1元4角5分=9元2角5分。

生2:可以化成整分来计算,转化为整数加法来计算,780分+145分=925分,算起来也很快。

生3:我尝试用小数来计算,7.8元+1.45元=9.25元。

师:这些方法都有道理。对比上面三种算法,进行思考和讨论——我们在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探究多样化的计算方法后,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让学生进一步感悟“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的算理,把整数加法的算法和小数加法联系起来,使学生形成对整数加法算理和小数加法算理的认知共鸣,达成共识——“计算对位法都是相同的”,进而完善学生的数学计算算法知识系统。

五、以用思理,让算法有意

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的最终目的就是学以致用。教师要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思考中活用算理和算法,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不断提升计算能力。

例如,教学“笔算乘法”时,教师以例题中的看书为情境,设计一题多练,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在算一算、说一说、议一议中运用本节课学习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去思考解决问题,逐渐形成计算技能,学生的计算、推理和思维能力也有所提升。

王老师买了一本书,如果每天看12页,13天能看多少页?

1. 算一算:列竖式计算。

2.说一说:不列竖式,你能通过第1题算出的结果,推理出23天看多少页吗?说说你的想法。

10天看的页数:12×10=120(页);23天看的页数:156+120=276(页)。

3.议一议:如果每天看1□页,计算22天看多少页的竖式(如图6)。

(1)A与B谁多?

(2)A与B相差几个几?

(3)A、B、C是什么关系?

总之,算理是算法的基础,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计算,更应该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讲究算理教学策略,注重以做悟理、以经验探理、以比显理、以联识理、以用思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升华算理、算法,进而提高学生数学思考力和计算力,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基本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华丽.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算理算法的教学策略[J].数学教学通讯,2020(16).

[2]周存劳.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口算教学策略初探[J].读与写,2019(7).

注:本文系2020年度福建省上杭县立项课题“小学数学算理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编号:XX2020SX06)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计算能力教学策略小学数学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厘清算理,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提升学生计算能力的研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中学生化学计算能力的进阶式培养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