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日起至2021年12月31日,将自己和《青年文摘》的故事写成300字以内的“微故事”,内容和风格不限,真情实感最动人。你和《青年文摘》的故事,将有机会被刊登在《青年文摘》杂志/“青年文摘阅读与写作训练营”微信公众号上,你也将获得稿酬及限量版青年文摘文创产品。
参与方式:
1.发送微故事至电子邮箱:qnwz40@163.com;邮件主题备注:《青年文摘》创刊40周年微征文。
2.发布话题微博:#我和青年文摘的故事#+微故事,记得@青年文摘。
争分夺秒的高四,班主任禁止杂志入课堂,唯独对《青年文摘》网开一面,评价其是语文学习的助手。
2013年盛夏,我跟随堂哥南下打工,行李箱里除了一身换洗的衣服,就剩下数十本《青年文摘》。
我一直幻想能在这本杂志上发表文章。白天在流水线上忙碌,晚上去网吧投稿。一个下早班的黄昏,我突然接到一个来自北京的陌生电话。电话那头是一个女声,自称是《青年文摘》的编辑,告知我的投稿文章在“我说我话”栏目刊登了,问我要银行卡号。我激动得掏皮夹子的手直哆嗦,卡号都险些报错了。
样刊还没到手,我就跑去书店买了两本当期杂志。我在空间里发说说“显摆”,高四的同学纷纷点赞、评论。
那篇文章写的是高四时的语文老师,几经辗转终于和她取得联系,趁春节假期,我特意上门拜访她,并把杂志一并奉上,老师欣慰地笑了:“期待你取得更好的成绩。”
《青年文摘》是我的良师益友,更是我的文学引路人,在我人生低谷之际,给了我不断写作的勇气和信心,我将永远心怀感激。
(钱先峰,江苏)
去邮局订《青年文摘》,前台女孩问:“您确定是订《青年文摘》?”或许,我一把年纪订老年报刊更合逻辑。
我与《青年文摘》相识甚早。40年前5月的一天,我出差乘火车时向对面的学生借杂志,一看是《青年文摘》。翻阅没几页,顿时像被磁铁般吸引。那时我在南疆戍边,因执行任务居无定所,无法订杂志,只能靠借阅或托人买一饱眼福,特别期望能多读几期。
退休近10年来,我更是视之若亲密伙伴,每年必订每期必看。去年疫情致杂志迟来,我寝食难安急不可耐,一再到邮局探问究竟。为何晚年仍对她如此情有独钟?在于她思想性、启迪性、趣味性兼具,更在于她是青春不老的宝典,以蓬勃朝气、激情活力延续我人生之春。正是:夕阳火红近古稀,心态可与后生比。何以年轻数十岁?《青年文摘》有魔力!
(冯侠,辽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