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条路都是少有人走的路

2021-12-02 00:00:00万维钢
青年文摘 2021年8期

大概是我儿子9个月大的时候,我和妻子带他去医院做例行体检。医生做了一些测试,看他会不会爬,会不会翻身,和人交流的情况如何。我们还按要求填写了一份很长的问卷调查,内容都是关于孩子是否掌握某项技能。

医生做完测试,又看了我填写的问卷,告诉我们:你儿子的发育程度落后于平均水平。我非常震惊。一直以来我看儿子比谁家的孩子都好,结果居然低于平均水平?不但如此,医生甚至想派遣一名义务的社会工作者定期来家里给我儿子做训练!我当即拒绝。后来我们也并没有对孩子进行什么特殊训练,而他现在一切正常,如果说有哪里不正常,那大概是他因数学突出,被学区贴了“有天赋学生”的标签,有专门的老师定期给他做高级数学训练。

那么,是否存在一个对所有孩子都适用的成长节奏,规定孩子应该在几个月大的时候,掌握特定的几项技能?又该如何衡量一个孩子是否达标呢?

《平均的终结:如何在崇尚标准化的世界中胜出》作者、哈佛大学教育学教授托德·罗斯说,过去的医学界的确相信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存在各种阶段性的里程碑。比如,一个孩子从开始学会爬到最后学会走路,要经历一个固定的过程。专家甚至还制定了一个从出生到直立行走过程中的进度表,包括在不同时期要掌握的不同爬行动作。但在1998年,科学家克伦·阿道夫为了研究孩子到底是如何学会走路的,对28个孩子进行了实地观察。她没有采用平均值或把所有孩子看作一个整体的做法,而是把每个孩子都当作独立的个体,全程观察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

通过这28个孩子,她竟然总结出了25种从爬行到走路的成长模式——可以说每个小孩的过程都不同!有的小孩直接跳过爬行这一步,学会了走路;有的小孩在中途出现过退步。但无论如何,最终所有孩子都学会了走路,都走得一样好。阿道夫得出结论:所谓成长阶段,是没有科学根据的说法。

如果连学走路这么简单的事情,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都不一样,那么成年人的学习和工作成长,又怎么能一样呢?

过去我们有个观念——学新东西,学得快就表示聪明,学得慢就是笨。而现在在心理学家看来,学习的快慢并不是一种“特性”,而与“情境”相关。有的人学这个快,学那个慢;有的人学这个慢,学那个快——你不能从一个人学习某个特定东西的快慢来判断他的能力。比如,我考驾照的时候表现非常出色,一次就完美通过,可我的实际开车技术并不好,在路上经常被别的司机按喇叭,有过两次追尾事故、多张超速罚单;而有的人考驾照三番五次才通过,但开车技术反而很好。学习是一个多样化的过程,并不存在一种所谓“正常”的学习轨道。

职场也是这样。在很多人心目中存在一个“标准的”职务升迁轨道——多少岁大学毕业,多少岁混到公司中层,多少岁应该拿到什么职称。我认为这些说法都没必要,还不如说凡是按部就班这么一路走下来的,都是平庸之辈。

科学界也是如此。很多人以为要成为科学家,就得从小聪明,从好大学毕业,20多岁拿到博士学位,30多岁拿到教授职位。但是有人通过研究发现,成为一个成功的科学家至少有7种不同的路线图!有55%的科学家的确是走了前面说的快速通道,但剩下的45%却路线各异——有的人做过好几期的博士后,有的人在科学界做了几年之后,因为经费不足被迫离开过学术界,甚至还失业在家一段时间,后来又重回学术界,这种情况甚至时常发生,但都阻挡不住他们在科研事业中取得成功。而且这些走了“弯路”的人,成就并不比那55%的人差。

每一条路,都是少有人走的路。我们总以为存在一个“标准”路线,但凡偏离就是错误,这个认知是如此根深蒂固,以至于科学家专门给它取了个名字,叫“标准偏误”。

我认为中国人思想中的“标准偏误”可能更严重。中国的城市人口非常密集,大量的人聚集在一起容易发生互相模仿。更何况我们热衷社交,文化崇尚合群,这也更容易造成模仿的现象。比如,中国的很多大学都有自己的BBS,学生可以在上面讨论学校的各个方面,发布各式各样的攻略。我当年申请留学时,就从这些攻略中受益良多,包括什么时候考GRE、怎么拿到申请、推荐信怎么写……甚至办理出国手续进行例行体检时,需要打几针预防针,上面都写得清清楚楚。这就特别容易让人有标准偏误,如果有人未能按照攻略一步步走,就会感到非常不安。

不同的人走同样的路线,很大程度上是体制批量生产或者互相模仿的结果,这个现象并不“正常”。不同的人走不同的路线,最后都实现了自己的目标,这才是真正的“正常”。无论招兵买马还是修炼自我,都祝你千姿百态,不拘一格。

(大浪淘沙摘自《学习究竟是什么》,新星出版社,本刊有删节,禹天建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