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主”TK :在网络安全领域讲段子的人

2021-12-02 00:00:00多米
青年文摘 2021年8期

“在社交媒体上,总有两种人寻求我的帮助,一种是大学生,考砸了,希望我入侵教务处电脑,帮他修改成绩;另一种则是恋爱中的青年男女,希望我能入侵对方微信账户,调取聊天记录。拜托,我在腾讯工作,让我帮你盗取微信账户?”

说罢,于旸停顿了一下,迎接台下的笑声。

2020年11月15日,一场科学脱口秀X-Talk让于旸这样鲜少在公众前露面的网络安全科学家从幕后走到台前,通过年轻人喜欢的脱口秀形式进行科普。

在他看来,社会需要一个生动的科学普及平台,让更多人了解到最前沿的科学动态。

半路出家的网络安全大神

在网络安全领域,提到“于旸”这个名字也许大家不知道,但是提到“TK教主”,几乎人尽皆知,TK是于旸网名“tombkeeper”的缩写,他是国内顶尖白帽黑客之一,上能给奥运会信息网络安全指挥部当技术专家,下能接地气在社交媒体当一名网红科普博主,由于他学医的教育背景,网友又附赠了他一个称号——“妇科圣手”。

于旸从事信息安全研究工作十余年,主要研究方向聚焦在针对各类型漏洞的挖掘、利用、检测、防御,以及涉及硬件、无线等方面的复合安全风险。他曾发现并报告了思科、微软等公司产品的多个安全漏洞,是微软安全挑战悬赏10万美元大奖的全球三个获得者之一。这样一位大神级的科学家,竟然是半路出家。

于旸的童年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探索世界上,他会把家里的收音机、挂钟甚至是电视拆掉,但和一般熊孩子不同的是,他可以原样装回去,不会因手中多了一把螺丝而换来一顿胖揍。采集植物标本、在厨房里做化学实验、研究手榴弹拉线的原理……构成了于旸的“缤纷童年”。“当接触一个事物的时候,自然就想去探索它背后的逻辑,这成了一种习惯。”

1997年,在父母建议下,于旸考取了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直到这个时候,他还没有接触过计算机。

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学校开设了计算机课程,那个年代,电脑没有大规模普及,课堂中的知识也非常粗浅,甚至都还是从开关机、打字等计算机基础开始教学,于旸至今还记得自己当时的计算机老师。“他不会重装系统,如果计算机出了故障,他会掏出一个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重装系统的步骤,但如果没有那个笔记本,他就完全无法应对故障了。”

于旸发现,计算机很适合自学,对物质条件要求比较低,只要一台电脑就可以研究很多东西。

“我如果要研究一片树叶,不可能用树叶研究树叶,至少需要一台显微镜,但我用计算机就可以研究计算机。”

而真正促成于旸走上职业道路的是“尼姆达蠕虫”事件。那是2001年,一个名为“红色代码”的网络蠕虫引起了全世界的恐慌,稍加改造的蠕虫便可以让大量服务器瘫痪,严重威胁网络安全。

为了研究“红色代码”,于旸在自己的电脑上架设了蜜罐(一种网络安全技术),结果意外捕捉到了比“红色代码”影响力还大的尼姆达蠕虫,并撰写了一份报告,虽然现在看来那份报告非常稚嫩青涩,但却是国内第一份对蠕虫这种新型安全威胁做出多角度分析的报告。有一家安全公司因为于旸提交的报告,赠送了他一套杀毒软件,这让于旸感到自豪,并收获了信心。

最终,在读了5年医科大学后,于旸决定放弃医学专业,转向信息安全行业。

人生很小,世界很大

毕业后,于旸加入了绿盟科技研究院,正式开始了他信息安全的工作,工作内容涉及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工程服务和安全教育等多个方面。

2013年,在世界顶级安全技术峰会上,于旸大胆指出,微软Windows7中使用的一套看似无懈可击的安全防御机制,其实有个简单的办法一点就破。

于旸的研究对微软的触动无疑是巨大的。这让微软最终意识到,单靠自身就一劳永逸解决系统漏洞防护问题并不可能。几个月后,微软设立了高达10万美元的安全挑战悬赏奖金。

此前,业内并不相信微软真的会给奖金,毕竟他们已经坚持了十几年不为漏洞付钱的原则。直到有一位英国科学家获得了该奖,于旸才相信,可能是自己提出的技术促成了这个奖项。

又过了几个月,于旸将研究的另一些漏洞利用技术做了实现,发给微软。他成为全世界第二个拿到微软安全挑战悬赏奖金的科学家。

2016年8月,微软公布全球黑客贡献百人榜,于旸排名第二。

“当拿到微软的10万美金时,我觉得可能这个研究是我职业生涯中做出的最重要的一个研究,但后来很快发现并不是。”

于旸于2014年发起腾讯玄武实验室项目,他发现,随着研究的深入和科技的发展,有更多有意思的挑战在等着自己。

在X-Talk的现场,于旸为观众介绍了玄武实验室的一个研究,仅仅通过一张便签纸,便可以一秒解锁屏下指纹手机。

这个研究的时间是在2017年年底,那时屏下指纹技术刚刚推向市场。

于旸和同事发现,用户用指纹解锁手机屏幕的同时,会在屏幕上留下一些痕迹,如果利用光学原理让指纹识别系统认为有一个真的手指按在手机上,就能绕过指纹识别系统。

发现漏洞后,玄武实验室通知了所有厂商,在技术刚投入市场的时候发现并且解决了它。“不管哪个牌子的手机,只要用到屏下指纹技术,就有我们实验室的成果在里面。”

在于旸看来,在万物互联的今天,以及未来,受到安全问题威胁的可能不再只是账号、数据、隐私,可能会超越这些。

“如同汽车安全带的发明,要落后于汽车的发明一样,信息安全的研究曾经也是滞后于信息技术的研究的,但吸收几十年的经验教训后,业界认识到,安全不能像曾经那样跟在后面走,而是要前置,以便尽早避免后续可能发生的问题。我们需要赶在坏人利用漏洞前去发现它。”

除了科研,于旸在社交媒体上也异常活跃,微博、知乎都有他的段子,他也被称为网络安全领域最会讲段子的人。而在于旸看来,使用社交媒体,是自己观察生活、与世界连接的方式。

“人生很小,但这个世界是很大的。互联网提供了一种途径,能够让我们这些很渺小的人,跟整个世界发生连接。我们生于这样的时代,一定不能放过这样的机会。”

在X-Talk的活动中,于旸轻松愉悦的演讲风格,迅速缩小了技术所带来的陌生感和距离感,在他看来,15分钟的演讲能让大家对信息安全有基本认知,自己的目的就达到了。

毕竟一个科技向善、向美、向未来的社会,是由每一个怀着好奇心、关注科学的平凡人组成的,而我们的共同想象,就是未来的方向。

(千百度摘自“中国新闻周刊”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