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丽丹,零达红
(百色市人民医院心电诊断科 广西 百色 533000)
近年来,我国医疗科技不断发展,临床医疗工作已步入数字化网络时代,但临床研究发现,检查量最大的常规心电图,一直停留在手写报告、单机打印以及单机检查等模式中,在医疗水平不断提高的现阶段,该模式已无法使患者得到最佳诊疗效果,且会降低临床诊断效果[1]。因此为该类检查患者提供科学性、针对性的检查方案尤为重要。近年来,心电网络远程诊疗系统逐渐步入临床,且被众多学者应用,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优化心电图检查流程、快速传送检查报告、提高医师工作效率,从而提高医院形象[2]。然而,心电网络远程诊断的构建以及应用尚处于摸索阶段,实际应用成效如何依然需要临床研究证实。鉴于此,本文选取心电图诊断患者实施上述诊断方案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选取我院2019 年1 月—2020 年12 月纳入的300 例心电图检查患者,按回顾分析法将其中150 例纳进对照组(患者到心电诊室等候检查),剩余150 例纳进试验组(实施心电网络远程诊断)。对照组中男74 例,女76 例;年龄18~75 岁,平均年龄(41.26±3.65)岁;病症类型:心律失常88 例,心肌缺血62 例。试验组中男75 例,女75 例;年龄20~74 岁,平均年龄(41.30±3.72)岁;病症类型:心律失常90 例,心肌缺血60 例。纳入标准:①均为研究时间段内于我院行心电图检查者;②具备良好的认知功能,能够配合心电图检查者;③临床资料完整,无影响本研究的缺失项者。排除标准:①病情危重,需行急诊心电图检查者;②未经控制的重度高血压3 级者;③存在心电图检查禁忌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实施常规心电图检查,未引进心电网络系统,患者实施心电图检查需到心电图科室排队等候。具体流程如下:临床医师根据患者需求以及实际情况开具心电图检查申请单并打印,医院护工将已打印申请单拿到心电图检查室,递交申请单后排队,心电图室医师在获得患者的心电图检查申请单后按先后顺序,在排到患者申请单后由医师人工呼叫患者姓名到诊室检查,心电图检查完毕之后患者在候检大厅等候领取检查报告。
试验组实施心电远程网络系统,建立心电传输网络,进行设置专用计算机、非对称数字用户环路(asymmetric digital subscriber line,ADSL)。主要表现为住院患者均在病房由专业护理人员进行心电图检查,并将其相关数据传送到心电诊断中心。
观察两组心电图出诊报告时间、医师工作效率;观察两组诊断满意度,根据我院自制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评估两组患者满意度[3],<60 分为不满意,>60~85 分为满意,85~<100 分为较满意,非常满意为100 分,满意度=(满意+较满意+非常满意)人数/总人数×100%。
采用SPSS 19.0 统计软件进行计算分析,计量资料表示为(),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表示为率(%),采取χ2检验,其中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试验组出诊报告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医师工作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观察2 组各项指标比较()
表1 观察2 组各项指标比较()
试验组患者总满意度为98.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6.67%(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满意度 单位:例
心电图检测属于临床重要项目之一,已在临床应用多年,同时属于临床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于临床心电图诊断工作量较大,严重增加临床工作及医疗机构的负荷,从而导致传统心电图检测无法达到最佳诊疗效果[4]。
近年来,随着我国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不断完善,且众多人群对医疗诊断技术要求逐渐增高,因此提高临床心电图检测工作已成为临床重要研究项目。而心电网络系统可有效弥补传统检测的不足之处,并有多种研究已证实,该技术为医疗机构提供了诸多便捷,且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外各大医院[5]。因该模式主要通过第一时间将心电数据传送到心电网络诊断中心,使诊断医师可立即完成诊断报告,并将其传送至临床医师工作站,从而提高治疗及诊断的效果,且优化患者检查秩序。同时可有效实现信息院内共享模式,从而顺利完成心电图信息的集中存储、集成化、网络化,有效提高临床诊断效率。实际应用中心电网络远程诊断的优势不断凸显,主要集中于以下几方面:①借助便捷的互联网能够实时传输患者的各项信息,并且能够提供完善的疑难解答、远程会诊等服务;②实现了对区域内医疗卫生机构的整合、心电数据共享以及浏览,医疗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③心电检查数据统一存储,实现了登记、检查、诊断、报告、浏览、查询统计、管理等环节的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和规范化。但是,目前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研究内容多集中于心电网络远程诊断框架搭建、系统布设等方面,临床应用的效果评价方面报道较少,故围绕此方面内容展开深入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研究显示,试验组出诊报告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医师工作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总满意度为98.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6.67%(P<0.05),充分说明心电网络远程诊断可有效缩短心电图出诊报告时间,提高医师工作效率,且取得患者满意成果,因此值得临床广泛应用。总结原因如下:心电网络远程诊断是为了顺应大数据时代医院信息化管理发展需求、推动网络医院、医联体合作、胸痛/卒中/房颤中心的顺利实施和网络心电远程技术的开展,充分发挥互联网与云心电的作用,减少医疗安全隐患,降低医疗风险,提高心电诊断效率,减少人力和物力、时间上的资源浪费,更好地为临床医疗服务而衍生出来的一种诊断方案。由于诊断报告标准化,区域之中的电脑可以随时随地浏览心电图检查结果,便于患者打印以及专家会诊。除此之外,心电网络远程诊断并不仅仅在院前、院中使用,还可以进一步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使用,向上又可以将患者信息共享给其他医联体成员单位,为建立科学的心电信息数据库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远程专家会诊、数据监控、远程心电监控等服务可以围绕患者打造一个完成的服务流程,使得患者离开医院后仍然能够被追踪,及早识别高危患者,对于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要想推广使用心电网络远程诊断尚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必须拥有稳定的信号传输渠道。由于心电网络远程诊断可以将患者信息在心电检查室、会诊专家之间共享,患者可根据自身所处的环境借助电脑打印检查报告单,由此就要求传输信号稳定、可靠,不会出现延时。其次,心电网络远程诊断对于硬件建设要求较高,所以医院先期需要投入较高的资金以购买相应的设备,完成整个系统硬件组装、调试工作。第三,预留出足够的改进空间。目前我国医联体建设轰轰烈烈,不同成员单位之间心电图信息的共享对于构建心电图检查大数据库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成员数量的增加以及上下游体系的不断延伸,就需要系统与时俱进,系统模块不断拓展,软件不断升级,以更好地适应工作要求。
综上所述,心电网络远程诊断不仅提高患者满意度,还可有效缩短患者心电图出诊报告时间,提高医师工作效率,因此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