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华松,张俊,范媛媛
(淮阴工学院应用物理系,江苏淮安 223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教育的论述中讲道:“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和价值支撑,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1]。这里的“育才”是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方法的培养,属于科学素养的教育;而“育人”则是学生个人情感、内在动机的培养,属于人文素养的教育。从20 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高等教学专业分类越来越细,高校学科设置单一,造成人才思维方式和综合素质渐渐落后于社会发展的脚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有厚实的科学基础,还要有强大的人文精神。该文针对时代的要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博雅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首先分析了自然科学尤其是物理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继而在现代社会理念和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对《物理与人文》课程教学设计工作做出思考与构建,希望得到同行们的共识,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柱。
现代博雅教育来自希腊的古典自由教育,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学习欲望、训练批判性思维、有效实现公民义务能力等。现代博雅教育把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结合起来,在拓宽学生的知识宽度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出能够自由地对新的变化环境做出真正决策的人,让受教育者更具有自主性和创新性[2]。
21 世纪我国进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注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育中的具体体现则为培养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我们在大学教育中把科学素养的培养和人文素养的培养紧密结合,塑造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情感的新时期社会主义人才。
科学知识旨在“求真”,讲的是“是什么,什么样”,它只追求事物的真相而不考虑对人类的利弊;人文知识旨在“求善”,讲的是“为什么,应该怎么样”,但是其要以科学及其创造作为判断的对象,不然就成了空谈。我们追求事物真相是为人类的发展所用,因此,科学知识的探索离不开人文的导向,而人文也离不开科学作为其存在的实体,两者紧密地统一于知识的整体之中[3-4]。
对大学生的教育,不仅是狭隘的知识教育,还包括人文精神的教育。《物理与人文》课程的教学就是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把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统一起来,同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及精神内涵,培养其在社会复杂环境中正确运用科学知识并能做出有价值判断的能力。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综合教育,不仅是现代大学教育发展自然规律的要求,也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5]。
目前,我国众多高校相继开设了通识课程。但是,国内的通识教育只是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在专业教育的知识层面上的改革与提高,在人文精神方面及学生的自主性方面关注的不够。人文精神的作用在社会的竞争中正日益体现,这就要求我们把传统的知识层面上的通识教育和人文教育统一起来,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而这正是博雅教育的内涵所在。
21 世纪,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从单学科的专业性人才逐步向以专业为主,综合发展的人才进行转变。在注意到物理学与社会、人文文化的关系日益密切,并呈现出融合发展趋势后,我们开设了《物理与人文》课程,该课程是物理科学、人文科学及社会科学的有机统一体。它追求的目标是以物理学自身的思想内涵和魅力为基础,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熏陶和提升,并以“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发掘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打破科学与人文之间联络的障碍,为社会培养出具有完备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能力,并能具有优秀精神品质,能处理好人际关系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新鲜人才。具体来讲,《物理与人文》课程的目标包括:(1)科学基础概念、原理和思想的教育;(2)科学思维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3)学生内在认知动机、认知方式的培养;(4)人文精神、个人内在情感以及对国家、社会发展的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的思政元素发展[5-6]。
在课程内容选择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现代博雅教育理念为指导,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当遵循:科学性原则、普适性原则、人文性原则、思想性原则、前沿性原则,即选择的教学内容要能体现科学素养、关注不同基础的学生、体现科学与社会关系及现代研究及发展最新现状,推动学生人文精神、思想、情感的升华[7]。
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的优秀教材和实践成果,结合现代大学文科生的具体情况后,编写了相应的适合于文科生的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物理基本概念和物理规律及其包含的人文内涵。(2)物理学与人类生活的联系。(3)与物理学有关的社会问题。(4) 物理学发展中对重大发现做出巨大贡献的物理学家所体现出来的人格魅力、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情感及发现过程中运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思维方法。(5)物理知识在现代高科技中的应用。
在课程内容设计上,我们以人类社会发展时间史为主轴,突出每个社会发展时期中物理学在社会、人类各方面的贡献,及社会对物理学发展带来的反作用。在《物理与人文》课程中,社会发展被分为三大阶段:第一阶段,16 世纪之前科学与人文关系;第二阶段是16 世纪到19 世纪末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作为新型生产力推动力学、磁学、电学、热学、光学发展的时期;第三阶段是19 世纪末物理学三大发现把人类带入到微观世界研究,这段时期一直延续到现在。每个时期的分内容在社会发展的主线下,以物理研究成果及对社会、 世界和人类的发展带来的影响、社会对物理学发展的反作用为主要内容,穿插介绍重大事件中物理学家所展现的科学思维方式、科学精神和人格魅力,把科学知识和人文内涵统一在一起。教学的重点在于体现物理学的思想与人文精神的融合统一。
在《物理与人文》课程教学活动中,为了体现现代博雅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根据课程目的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大学生具体情境,在教学中采用课堂教学和课后辅导教学两种方法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课堂教学包括有知识内容讲授和热点问题讨论,这有利于知识的传递,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发挥教师的“教”的作用和教师在教学中主导作用的体现;课后辅导教学,我们采取了现场教学、网络辅导与讨论、研究性学习活动等,课后教学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情感作用、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发挥。课堂教学和课后教学把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做结合起来,构成了教、学、做三维一体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发挥教师和学生教学活动双重主体作用的有效方式。
教学组织形式结构及功能如图1 所示。
图1 《物理与人文》课程教学组织形式
在教学手段和方法选择中,结合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在课堂内容的呈现中,选择了图文并茂的方式,辅以一定的视频素材,制作多彩的多媒体课件,查阅国内外与课程内容相关资料提供给学生阅读,并在网络上组织讨论和进行答疑,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展示自己的表达、组织等多方面能力。
物理与人文课程中,依据课程教学目标,结合现代科学的教育理念、理论、教学手段,设计课程教学评价,以帮助教师调整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科学知识、学习方法、思维能力、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价值观和世界观发展,并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系统的评价和反馈,根据反馈信息有效地改进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促进课程教学的有效实施。
教学评价中,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评价采取了调查、观察记录和学生活动的间断性汇报评价的方法,了解和记录学生在教、学、做的过程所表现出来知识、能力、方法、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的变化;终结性评价采取了试卷测试和书面论文及研究学习活动的演讲的形式,评价学生在一定间断的学生后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及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世界观等方面的习得与发展情况,是否产生了预期的发展和提高。
具体的评价方式和关系如图2 所示。
图2 教学评价及其效用
在评价中采用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教师和学生对教学活动两个方面进行评价,使教师通过研究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学生评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使其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为教师提出的宝贵意见也能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在现代博雅教育理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的指导下,《物理与人文》课程把科学、人文平行不相交的两类学科拉到了一起,让物理学的科学逻辑性思维和人文的形象性思维在具体的物理事件中统一起来,充分利用科学与人文的互补性,建立物理和人文的交叉领域。这里的物理已不再是那个以数学进行表现的符号学科,而是关于物质世界运动规律与人类社会、文化之间相互作用影响的哲学世界观,专业物理已转变成展现人文内涵的物理,并剖析出物理学内在的思想灵魂,改变以往人们关于物理与人文之间关系的看法,在科学知识和人文精神内涵双重层面促进学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