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山东省与乌克兰科技合作研究

2021-12-02 03:19:40郭建萍张晓月杨合同刘芳蕾王德胜于俊凤朱世伟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21年21期
关键词:中乌科学院乌克兰

郭建萍 张晓月 杨合同 刘芳蕾 王德胜 于俊凤 朱世伟*

(1.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3;2.山东省科学院情报研究所,山东 济南 250014;3.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山东 济南 250014;4.山东师范大学,山东 济南 250358)

乌克兰是最早响应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之一,希望成为中欧贸易和物流的枢纽。乌克兰不仅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而且农业基础雄厚、工业生产能力强、人才发展水平高[1]。乌克兰在机械制造、可再生能源[2]、航空发动机[3]、核技术等领域具备巨大的技术优势和合作潜力[4]。中方与乌方技术合作既可以提升中方科技创新水平、改善经济产业结构又可以满足乌方成果转移转化和技术应用推广的需求[5]。山东省是乌克兰在中国的重要合作省份,近年来,合作交流日益频繁,双方在高层互访、开展联合研究、共建研发平台、科技人员交流等方面成效显著,两地的科技合作具有巨大的潜力。

目前,有较多的学者通过分析合著论文的数据来研究两地的科技合作模式与水平。吴建南等[6]对Web of Science中收录的中国与发达国家以及“一带一路”国家合著论文信息进行分析,发现了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科技合作水平不高,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关的科技合作资助;南方等[7]通过合著论文数据分析了中国与欧盟科研合作的发展现状,研究发现中欧科技合作较为密切,成果丰富且质量较高。本研究拟从山东省与乌克兰科技合作项目和合著论文入手,对双方科技合作情况进行探究。

一、山东省与乌克兰科技合作概况

1.山东省与乌克兰科技合作历史进程

1992年4月27日,中乌两国政府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乌克兰政府科学技术合作协定》,标志着两国科技合作正式拉开序幕;1992年10月31日,中乌两国政府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乌克兰政府关于建立中乌政府间经贸合作委员会的协定》,成立了中乌政府间经贸合作委员会,中乌科技合作委员会开始在此框架下推动两国科技合作;1997年至2000年间共召开了三届中乌科技合作委员会例会,审议并确定了67个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8];2000年6月,在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山东省政府与乌克兰教育科学部签署了建设中国乌克兰高科技合作园的备忘录;2001年5月,乌克兰教育科学部率团访问了山东省烟台市中俄高新科技产业化合作示范基地[9],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将信息技术、新材料新物质、生物技术、精细化工技术列为双方科技合作的优先发展方向;2002年11月,乌克兰总统库奇马赴济南参加了中国乌克兰高科技合作园综合孵化大楼落成典礼,奠定了山东与乌克兰科技紧密合作基础。济南中乌高科技合作园成为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一个中乌高科技合作园区;2003年10月,乌克兰科技周即高科技成果洽谈会在山东济南举行,乌克兰国家副总理亲自带领43家乌克兰知名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参会,共有航空、新材料、能源、农业等领域的141个乌克兰高新技术项目亮相,会上共签订合资合作意向88个。

2011年,山东省青岛市与乌克兰国家科学院签署了科技合作备忘录;2013年9月24日,乌克兰教育科学部副部长在中乌政府间合作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就中乌科技合作发表讲话,讲话中重点提到了中乌科技发展4个主要合作省市,分别是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深圳市;2015年5月,山东省科技厅与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共同签署了《合作备忘录》;2016年5月,山东省副省长王书坚率团访问了乌克兰农业部、乌克兰国家科学院、乌克兰国立技术大学等机构,将双方共建科研平台、引进人才团队、转化技术成果等方面的科技合作推向新的高度;2016年9月,由淄博市人民政府与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巴顿焊接研究所共建的“中国-乌克兰技术推广与设备生产中心”正式落地淄博;2017年,正值中乌建交25周年,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副院长郭罗德尼•安纳托利于11月率团访问山东省,围绕山东省政府与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建立全面合作机制、共建山东-乌克兰国家科学院技术创新研究院达成一致意见,访问团先后对烟台、东营、淄博和济南等地的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园区和科技型企业进行了深入考察,并参加了“中国-乌克兰科技创新研讨会”;2018年10月中乌新材料技术转移对接会暨“携手一带一路,推进中乌科技合作”论坛在青岛举行,15家乌克兰高校院所进行了新材料、航空航天、高端制造和电子信息等领域的40多项高科技项目路演,会上签署了建设中乌联合研究和创新中心的合作协议;2019年6月,山东省副省长于杰率团访问乌克兰国家科学院,约定双方将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继续深化和扩大科技合作,确定成立省政府与乌克兰国家科学院科技创新联委会,共同建立山东-乌克兰国家科学院技术创新研究院。

2.山东省与乌克兰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情况

山东省内有近十所高校与乌克兰国家科学院、乌克兰国立技术大学、哈尔科夫国立大学等大学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山东省科学院自2004年至2020年有接近90个团组、320多人次到访乌克兰,主要涉及学术交流、项目合作研究、技术培训等。目前山东省科学院与乌克兰建有11个联合实验室,自2016年至今开展联合研究项目50多项,解决了石油污染治理、环境材料、生物制药、海洋装备等方面的诸多技术难题[10];2018年,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与乌克兰国立技术大学就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取得重大突破。

表1 省内高校与乌克兰机构签署协议概况

3.山东省与乌克兰企业合作情况

山东省烟台台海玛努尔核电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引进了乌克兰大型不锈钢锭电渣重熔技术,实现了我国核电锻造主管道用百吨级不锈钢锭自主生产零的突破。烟台贝斯特燃烧技术有限公司与乌克兰国立技术大学合作的“高校射流燃烧器技术引进”项目列入中乌国际科技合作计划;滨州市愉悦家纺组建了“山东省生态纺织技术创新中心暨中乌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联合乌方开展新品种优育、专用肥料、专用农机及深加工技术研发应用和相关产品的产业化开发;山东中天水土资源开发建设有限公司联合乌克兰国家农业科学院合作开展盐碱地治理和高附加值作物种植;青岛先楚能源发展集团联合乌克兰国家科学院核安全研究所、乌克兰国家核与辐射安全科学技术中心总投资6000万美元建设中乌先楚,从事新能源技术、纳米材料、人工晶体材料研发、环境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服务;威海威硬工具股份有限公司与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巴库里超硬材料研究所就PCD和PCBN超硬材料的研发、超硬材料切削刀具及PCBN刀具涂层研发技术合作达成协议,力图突破国内超硬材料市场淬硬钢加工材料匮乏的困境;烟台中集来福士与乌克兰巴顿焊接研究所共建中集—巴顿焊接技术研究中心,在激光复合焊接、脉冲焊接、自动焊接机器人等技术领域实现突破,解决了制约我国钻井平台制造质量及寿命焊接技术瓶颈;济南中乌新材料有限公司引进乌克兰超硬材料研究所技术,突破了大颗粒金刚石制备技术,实现了金刚石超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的人工制备。

二、山东省与乌克兰合著论文情况

本研究利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从论文合作规模、领域、机构等方面分析了双方合著论文情况,同时对比了国内其他地区同乌克兰合著论文的情况。本研究以Web of Science平台提供的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拓展版(SCIE)作为数据源,检索时间跨度为2010-2021年,数据收集于2020年4月15日。

1.山东省与乌克兰合著论文概况

2010-2021年间,山东省和乌克兰的SCI合著论文共有86篇,山东省内各地市中济南市的发文量最多,为36篇,占全省发文量的42%;青岛市为28篇,占比33%,仅济南、青岛、威海三市超过了平均水平。总体来看,山东省与乌克兰合著论文数量基本为不断上升态势(图1),表明两地科研合作规模在不断扩大。

图1 2010-2021年山东省与乌克兰合著论文概况

利用VOSviewer进行关键词聚类分析,对连接强度大于2的关键词连接关系进行可视化(图2)。结果显示,合著论文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医学领域的降血脂、心脑血管等方面,针对乌克兰较为先进的机械制造、航空发动机等领域的合著较少。

图2 2010-2021年山东省与乌克兰合著论文关键词图谱

从参与机构的合作网络来看(图3),2010-2021年期间山东省与乌克兰合著论文中较为明显的合作机构主要有乌克兰国家科学院、青岛大学、山东大学。

图3 2010-2021年山东省与乌克兰合著论文机构合作图

2.国内其他重要省市与乌克兰合著论文概况

研究同时分析相同期间黑龙江省、浙江省、江苏省及相应重点城市与乌克兰合著论文情况。由图4可以看出,山东省与乌克兰合著论文数量略高于黑龙江但远远低于浙江省、江苏省,山东省与乌克兰科技合作成果较少,科技合作规模不够大、合作不够深入。山东省济南、青岛合著论文数量与杭州、广州、深圳、南京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广州市合著论文数量约为济南市的7倍,差距特别明显。

图4 2010-2021年我国代表性省、市与乌克兰合著论文总体规模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合作关系稳步发展

一是合作基础稳定,山东省对乌克兰开展科技合作起步较早,高层互访频繁;二是参与合作机构稳定,从山东省方面来说,开展对乌合作的机构主要集中在济南、烟台、青岛、威海、淄博、滨州等城市。对乌合作先行机构以山东省科学院、山东大学、青岛大学等高校院所以及烟台中集来福士、济南中乌新材料有限公司等企业为主,但参与合作乌克兰机构比较单一,与山东省有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的机构主要是乌克兰国家科学院与乌克兰国立技术大学。

(2)合作内容特色鲜明

山东省与乌克兰科技合作项目主要集中在医学(如降血脂、心脑血管)、新材料(如高模量碳纤维制备、镁合金铸造)、机械制造(如激光复合焊接、等离子喷涂焊接)、现代海洋产业技术(如海洋船舶工程、海洋生物医药)等方面。但这些领域的科技合作尚未形成规模带动产业发展,且与乌克兰航空航天、农业、食品等优势领域的合作开展少甚至没有开展。

(3)合作形式丰富多样

基于高层互访奠定的良好科技合作氛围,山东省与乌克兰各机构以完成双边协议框架内的项目、联合科研攻关、举办科学论坛、科学考察、参加会议、创办合资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和科研生产中心等形式开展合作研究,但合作主体往往是中乌双方的,三方甚至多方合作很少,特别是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后疫情时代的新型合作形式还有待创新。

2.建议

(1)加快构建对乌合作协同创新网络

一是加强对乌科技合作平台建设,科学统筹山东省对乌国际合作基地布局[11],以点成线带面集聚省内对乌科技合作资源,加快推进山东-乌克兰国家科学院技术创新研究院建设,使其成为集产业技术研发、国际技术转移转化、技术服务和科技企业孵化“四位一体”的国内一流的市场化对乌科技创新合作平台;二是加强乌克兰研究中心建设,深入对乌克兰经济、文化、教育体系、科技管理体系的研究,为山东省制定对乌科技合作发展战略,精准对接乌克兰人才、科技资源,出台对乌科技合作政策,并提供智力支持,使乌克兰研究中心作为山东省对乌合作协同创新网络建设与发展的战略支撑。

(2)扩大科技创新合作规模,开放共享中乌创新资源

充分调动山东省内高校、科研机构、社会团体、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参与对乌科技合作,不断提高双方企业尤其是乌克兰企业参与科技合作主体地位[12],建设山东省与乌克兰科技创新资源数据共享平台,完善双方科技信息交流渠道,促进科技人才、科研仪器与设施、科研数据、科研成果、科技文献等资源互联互通;探索制定和落实鼓励产业科技资源共享的激励政策,构建利益分配与资源调配机制,吸引乌克兰高校院所与本地开展科技资源共享。

(3)提高科技创新开放合作的层次与水平

围绕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目标,加强与乌克兰共建双边联合科技计划合作,深化前沿领域及应对共同挑战方面的联合研究,积极联合乌克兰专家共同参与国际项目,特别是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进一步扩大科研自主权,鼓励双方超越短期和中型项目,促进实现大规模的长期项目的合作。

猜你喜欢
中乌科学院乌克兰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环球时报(2022-03-21)2022-03-21 19:14:12
中国公民分批撤离乌克兰
环球时报(2022-03-02)2022-03-02 18:14:13
咸宁市农业科学院情况简介
咸宁市农业科学院农机所简介
湖北农机化(2020年4期)2020-07-24 09:06:58
《河北省科学院学报》稿约
浅谈中乌两国钢琴教育发展与对策研究
北方音乐(2019年1期)2019-06-11 19:04:13
一位科学院院士的文学人生
海峡姐妹(2018年8期)2018-09-08 07:58:52
失控的乌克兰
新摩登时代
环球时报(2009-12-25)2009-12-25 14: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