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桂平
(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钱塘学校,浙江杭州 311222)
智慧学校是指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高教与学的效果为目的,并通过综合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学校教育教学各关键环节深度融合的新型校园生态。它是对学校教学、教研、管理等全方位的流程再造与系统重构。近年来,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推动下,全国各地的智慧学校建设已经基本到位,并与课程改革深入推进同向而行。对于一线中小学校而言,要基于智慧学校的技术环境、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来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办学品位,其关键是提升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构建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这个问题很值得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笔者结合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钱塘学校(以下简称“杭高钱塘学校”)教师队伍的现状,拟对智慧学校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问题进行精准定位,并通过结合学情、校情开展工作,积极探索构建智慧学校环境下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有效策略。
杭高钱塘学校是杭州高级中学教育集团(以下简称“杭高集团”)倾力打造的极富科创特色的现代化高级中学,其中智慧学校建设已经全部到位。学校教师队伍由杭高集团特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专家团队、杭高集团选派的和从省内外招聘的在职优秀教师、从国内外一流名校招聘的具有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三部分组成。其中,30 周岁以下年轻教师的比例占绝对主体。因此,要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和教学质量,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养,构建基于智慧学校环境的不同层次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这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是建立在学校或区域教研工作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之上,以学校为基地,以教育教学实践和教科研活动为载体,以共同研讨为形式,在团体情境中通过相互沟通与交流切磋,最终实现教师整体成长的提高性组织。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一般以学校为单位,在各类日常教学教研活动中形成,包括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师徒结对(青蓝工程)、名师工作室、课题组等。教研组是学校组织开展学科教学教研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年级组作为学校管理中的重要基层行政单位,协助教研组开展部分教学教研工作;备课组是学校按照同年级、同学科教师组建的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基本单位,是落实校本研究“同伴互助”的主要组织;师徒结对(青蓝工程)一般指学校安排优秀骨干教师指导青年教师,使其在教育教学工作岗位上迅速成长,旨在搭建“师—徒”共同成长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名师工作室是在教育主管部门指导下,以名师姓名及其专业特色命名的由同一学科领域骨干教师共同组成的集教学、教研、科研、培训等职能于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课题组是针对教学过程中需要专门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由该领域的专家或志同道合的教师发起成立的教学教研组织。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名师工作室等可以围绕特定研究主题开展课题研究,提升教学教研的层次。组织领导学校各类教学教研活动的中层职能部门是教研室。指导教研室工作的有分管校长和校长,他们共同承担着通过各类教学教研活动,构建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重任。
智慧学校的环境极大地提升了教师专业成长的渠道和空间。教师可以依托信息化手段优化教学设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优质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的各个环节与要素,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支持其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并优化学习效果。教师可以很好地借助网络教研,展开充分的交流互动,以有效促进适应信息化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教师还可以改变专业发展个人主义的倾向,不再拘泥于自己所属的课堂和学科,从个体学习走向共同体学习,通过交流、沟通、共享实现合作共赢共生。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应运而生,顺应了当前教育信息化迅猛发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求,也进一步促进了教师专业技能的提高与专业知识的拓展。
在智慧学校环境下,教师必须首先要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加强对“备课→上课→评测练习→课后反思”等常规教学环节的研究,规范课堂教学行为,打造提质、减负、增效的高效课堂,以提升其驾驭课堂的能力。杭高钱塘学校以校本教研为立足点,积极探索构建“教科室(教务处配合)→教研组(年级组配合)→备课组→教师个人”四级校本教学教研垂直管理体系。通过青蓝工程、骨干教师提升工程、名师工程,学校设计不同层次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营造良好的教师发展环境,构建“职初教师→骨干教师→卓越教师”成长体系,以打造智慧学校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
在智慧学校环境和深化课改的背景下,学校要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必须长期坚持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建立教学研究的导向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并整合学校教科室、教务处、教研组(年级组配合)、备课组等各种力量,建立直接服务于教师发展的开放的学校教研网络,使每位教师的困惑都能及时得到回应,使每位教师的经验都能及时与同事分享。
制度建设是学校教研工作的根本保障,也是构建智慧学校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根本前提。杭高钱塘学校明确落实教科室、教务处、教研组、年级组及各年级学科备课组的岗位职责,建立教师备课(电子备课)、听课、兴趣小组、公开课(要求多媒体辅助教学)、论文(教学设计、教育叙事等)撰写、继续教育及校本培训、校本教研项目及课题研究等各类常规教研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制度,建立“青蓝工程”“骨干教师提升工程”“名师工程”(或“卓越教师培养工程”)等不同层次的教师培养制度,促进学校教学教研管理工作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此外,学校还积极探索建立对教研组、备课组工作和教师个人常规教学教研工作的量化考核与评估激励机制。通过完善教研管理制度,健全日常保障和奖励激励机制,学校旨在为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
构建智慧学校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必须加强学校常规教研工作的管理,强化“教科室(教务处协助)→教研组→备课组→教师个人”四级校本教研工作垂直管理体系(如图1),即在教务处、教科室的统筹协调下,以教师个人钻研教学为基础,以备课组集体协作为载体,以教研组及年级组的直接管理为平台,将备课组、教研组及年级组打造成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杭高钱塘学校坚持以校本教研为立足点和突破口,在上述教学教研工作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图1 四级校本教研工作垂直管理体系示意图
依托四级校本教研工作垂直管理体系,学校可以构建智慧学校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教师、备课组、教研组、教科室在这个框架体系内要承担各自的职责和使命。教科室及教务处在校长和分管校长的领导下,需统筹协调和布置落实全校教学教研工作及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构建,并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教研组长会议、教科研专题会议统筹有关工作,协助教务处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备课情况和听课笔记检查,开展随堂“推门听课”和“课堂观察”活动,举办“教学开放日”活动等。教师作为各种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中最基本的个体,要加强对“备课—上课—评测练习—课后反思”等常规教学环节的研究,如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运用丰富多彩、灵活多变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提高每节课的效益。
1.备课组:加强集体备课,提高教学效率
备课组活动的立足点,是通过同伴互助解决课堂教学的实际问题;生长点是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师之间的互助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在智慧学校环境和课改深化推进的背景下,学校必须加强对各年级各学科备课组集体备课的规范化管理,建立备课流程(如图2)。
图2 智慧学校环境下教师集体备课流程图
在智慧学校环境下,备课组教师的集体备课是一个从“自备”到“集体备”再到“再自备”的过程,重点突出分工自备、集体评议、个人修改、课后反思等环节,并要对课堂教学、考试评价、学生学习状况等进行重点攻关。自备是个人钻研、独立思考、创造性的劳动过程,也是提高集体备课质量的前提;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而集体备课弥补了这一缺陷,通过集体研究、互相学习、彼此帮助,教师就可以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同时,通过集体备课还能促进教师间的相互了解、密切配合,从而保证同年级的学科教学质量。集体备课后,教师还要进行个人的“二次备课”,这是因为别人的经验属于间接知识,只有通过个人钻研,把集体讨论中得到的收获,结合学情加以消化巩固,才能真正为自己所掌握,进而呈现出一节可能完美的课。
在集体备课过程中,备课组要充分发挥QQ 群、微信群等软件的在线交流研讨功能。教师以行动研究为基础,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教师要立足于自身的教学实际,把遇到的教学问题转化为教学研究的“小课题”,并基于“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基于“有效教学”进行教学设计,不断对教学行为进行反思。这样可以让教师在教学实践的历练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提升自己的教学智慧。加强各年级学科备课组建设,尤其是加强集体备课和共同切磋研讨,有利于打造常规工作中同事间合作交流的共同体。
2.教研组:做好日常教研管理工作,提高教学教研能力
教研组是开展各类常规教研活动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根据学科属性、同学科教师人数及工作需要,学校一般会设置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艺体(音乐、体育、美术)和信息技术等学科教研组。教研组的主要工作:抓好本组成员的业务提升,开展组内听课评课等活动,并形成合力;共同督促各学科备课组及每位教师教学工作计划的制订与阶段性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积极开设各类公开课(汇报课、研究课、示范课等),在针对性和有效性上下功夫,做好过程性材料的积累(作为教研组考核的重要依据)。年级组是学校分年级设置的重要的中间管理环节,对下直接联系各学科备课组的每位教师,可以配合教研组对教师的教学教研情况进行常规检查。
课程资源是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和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21 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科技革命日新月异,全球化、信息化潮流势不可挡,新知识、新理念层出不穷。在课程改革中,教材内容、教学方式、学业评价方式的变化等对教师带来的冲击是空前的。教师是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加强信息化背景下的学校课程资源校本化建设,显得刻不容缓。学校课程资源建设往往面临两大困惑:一是苦于教学资源的匮乏;二是苦于教学资源太丰富,难于取舍。课程资源最重要的价值,就是能帮助教师和学生理解教材内容,进而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科学地选择教学资源并优化教学内容,开发课程资源库,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教师只有在资源库中披沙拣金、钩沉抉微,才能真正寻找到有利于实现有效教学的形式与能够运用到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课程资源。
杭高钱塘学校积极挖掘和开发各类课程资源,形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相结合的立体课程设置体系。同时,完善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各科配套练习、教学课件等校本课程的开发,还与中学学科网等教学资源类网站合作,加强学科资源库建设。由各教研组和年级组协调,在个人分工和集体协作的基础上,学校利用微信群和年级组学科备课交流群,采用线上研讨和线下交流相结合的形式,建立教案库、试题库和课件库,为教师的教学和教研提供信息与资源服务。建设符合校情、学情的学科资源库,为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提供完善的资源保障。
由于成长经历不同,能力水平各异,每所学校的各学科教研组必然由老教师和中青年教师组成,有骨干教师和普通教师之别。老教师有自身的经验优势,优秀骨干教师有独特的创新教法,完全可以对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起到引领作用。杭高钱塘学校在开展教研工作的过程中,十分重视老教师、优秀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通过构建“职初教师—骨干教师—卓越型教师”成长体系(如图3),设计不同层次教师的专业发展共同体,以打造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平台,丰富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营造良好的教师发展环境,并形成立体的教师专业成长网络,为教师成长提供机遇。
图3 教师成长体系示意图
学校通过“青蓝工程”活动,发挥“传—帮—带”作用,加强对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性指导;通过“骨干教师提升工程”活动,遴选优秀骨干教师开设示范课或做主题报告,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实施“名师工程”,组建学校名师工作室,积极申报和参与市级以上名师工作室,在培养优秀教师、开展专题研究及课题研究、推广教育教学成果、开发整合教育教学优质资源等方面,以点带面,帮扶青年教师,使青年教师尽快成为教育教学及教科研的骨干。学校还鼓励优秀教师积极申报市级或省级教坛新秀、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等荣誉,倾力打造一支有影响力的优秀名师团队。
需要强调的是,课题研究作为高端教研工作,是学校教科研工作的重要载体。课题研究有目标、有内容、有措施、有预期结果、有明确而集中的研究范围和任务,能够解决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是引领教师进入研究状态、提高创新能力、促进专业成长的切入口和行动平台。一线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最大优势,同时也是势在必行的部分,就是与学科教学或学校管理工作相结合,以“从教学中来,到教学中去”为原则,否则就会陷入“假、大、空”的误区。例如,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问题,就值得各学科开展研究。引导教师开展各类课题研究,将理论与实践、教学与教研紧密结合,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此外,学校每学期还组织开展多种类型的教师读书学习活动,做到“三个一”,即精读一本著作(撰写一篇读书心得)、上好一节公开课(打造精品课例)和撰写一篇教育论文(或教学反思、教育叙事等)。学校鼓励每位教师认真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和现代教育理论,提升信息技术素养以及与学科教学资源深度融合的能力,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理论水平和执教能力,促使教师逐步由“经验型”向“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转变。
在构建不同层次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过程中,学校要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教研工作的积极性,可以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形式,加强对教师个人、备课组和教研组工作的考核和评价。其中,对教师个人、备课组的考核评价可以纳入教研组工作考核评价体系中。不同学校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积极探索建立教师教研工作和学校教研工作的综合评估与奖励激励机制,与构建不同层次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要求相适应。
杭高钱塘学校对教研组工作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如下方面。一是教研组、各学科备课组、教师个人的教学教研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小结)。各教研组、各学科备课组及每位教师在开学第一周完成工作计划,最后一周完成工作总结,并以电子稿形式汇总,以纸质稿存档。二是教研活动开展情况,包括备课组和教研组会议,公开课、研究课、示范课的教学及评课活动等。备课组一般每周开展一次活动,各教研组一般平均每两到三周开展一次校级主题教研活动。三是指导学生开展学科兴趣小组活动。各教研组每学期必须至少组织一次指导学生开展学科性的课外活动,要求有活动计划、活动记录、活动成果,其中若有活动成果获奖则另加分。四是教师个人的教学研究成果或教科研成果。每位教师每学年至少要撰写个人教学教研工作小结(或教学心得、教育叙事、教学案例、研究论文)1篇。教师个人论文(教学设计、案例等)公开发表或在各级评比中获一等奖则分别另加分。五是校本教研项目及课题研究。每位教师每学期必须从事校级以上教研课题及专题研究项目的研究。若主持或参与完成一项国家、省、市级课题并结题,则分别另加分。六是优质课(或课堂教学大赛)。教师参加县级(市直)、市级、省级、国家级优质课(课堂教学竞赛、教学基本功等)评比并获一等奖的,每人次分别另加分。评价指标包括“常规量化指标”和“附加分指标”两个方面,达到“常规量化指标”基本要求的为合格。学校教科室分别按照电子类、纸质类建立档案库,安排专人定期收集整理,并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
总之,通过制度保障、常规保障、资源保障、队伍保障和评价保障五个保障的有效实施,杭高钱塘学校构建了信息化背景下的“职初教师—骨干教师—卓越型教师”成长体系,从而为学校持续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并达成了三个方面的目标:一是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显著增强,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二是教师参与教科研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教科研能力大大增强;三是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脱颖而出,为学校的持续发展输入了新鲜血液。这三个目标的达成促进了教学与教研有机统一。教研服务教学,教学反哺教研,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