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妙兰
(玉林市妇幼保健院,广西 玉林,537000)
器械彻底清洗对灭菌质量产生直接影响,若器械表面存在任何有机物(如脓液、黏液、血块及蛋白质等)残留情况均会导致其在病原微生物表面形成保护膜,不利于消毒灭菌因子与微生物接触,从而导致灭菌效果欠佳[1-2]。清洁是临床医用器械重复使用的重要环节之一,要求工作人员必须对器械实施有效清洗操作。清洗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根据清洗准则将各器械关节逐步打开,再使其在专用器械筐内处于平放状态,且注意各器械间摆放应保持距离,并将专用器械筐放至洗涤架上;清洗前各项准备工作完成后,使用相关设备并参照预先设定的相关参数进行清洗操作[3]。本文对临床近些年为提高器械清洗质量提出的管理模式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为今后管理的改进提供参考依据。
环节控制管理属于消毒供应室常用管理模式,其主要通过针对性增强工作人员责任心,并对各班次交接制度予以改进并完善,对制度予以落实并要求工作人员严格执行;同时加强工作人员的认知(如认识到器械包标签的重要性)以促使器械清洗包装各流程中操作质量的管控得以强化[4]。
细节管理作为近年来提出的科学管理理念,该模式对每一个可能引发失误及效率低下的微小细节予以关注,从而不断完善器械清洗工作流程,并提高供应室工作人员的效率。郝晶晶[5]等学者认为,全面开展细节管理,通过制作彩色图谱、彩色流程图及预处理登记本,设置不同器械的专用清洗槽及专用清洗刷,能够促使器械清洗质量有效提高;通过对器械清洗流程进行规范(即先开展手工清洗再借助超声机进行清洗),清洗过程中注意对温度、时间、超声频率做好严格把控,可将器械表面附着的有机物及无机物有效去除,从而有助于器械清洗质量提高。
6Sigma模式主要通过对器械清洗各环节存在的问题进行持续改进、评估并控制,以促使手术器械利用率提高,清洁效果达标,从而确保器械及时供应与快速回收;且该管理模式在改进阶段重点提出消毒功能中心信息系统能够对无菌器械消毒灭菌全过程(包括回收、清洗、灭菌、保养、包装及供应等)中责任制问题予以明确,并将供求与质控系统兼并,使工作人员在清洗过程中直观了解到器械供应与消耗的数量,并对各流程进行规范及优化,从而提高消毒供应室整体护理质量以及器械清洗的工作效率[6]。张夏[7]的报道中,其在消毒供应中心开展6Sigma管理模式,结果发现,该管理模式实施后手术器械清洗合格率(99.43%)、消毒灭菌合格率(100.00%)、护理人员清洗满意度(99.83%)均显著高于实施前(97.35%、98.24%、99.50%);且手术器械不良事件发生率(1.68%)、手术器械相关投诉率(0.11%)以及与手术器械相关的院内感染发生率(2.06%)均低于实施前(4.43%、0.35%、0.68%)。
该管理模式主要指消毒供应室对使用过的手术器械进行集中回收,并经过一系列专业处理后再重新返回至手术室使用。手术室护士仅需对手术器械进行初步清洗,进一步清洗均由供应室专业人员完成,供应室安排专业清洗人员,针对性开展器械清洗操作,从而确保清洗的质量,显著提高清洗合格率。此外,供应室采用标准化清洗流程,可有效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负面影响;手术器械清洗合格情况改善后,可促使临床患者院内感染发生情况减少[8]。常琰[9]等人报道中,一体化管理组(手术室与供应室清洗器械一体化管理模式)手术器械清洗合格率(87.33%)、器械包消毒合格率(96.00%)、器械数量准确率(97.67%)、器械功能完好率(96.67%)、医师对手术器械总满意度(97.50%)以及患者切口感染率(18.21%)均优于常规管理组(75.33%、89.33%、92.00%、90.33%、82.50%、27.85%)。
标准化手术器械清洗在清洗开始前先进行预刷洗,将器械表面存在的较大污渍去除,选择特定的清洗水质及清洗剂,并根据手术器械的不同采用特定的清洗方法[10-11]。此外,该路径主要内容为合理控制手术器械清洗质量,并围绕如何提高清洗质量对相关工作人员开展专业培训,以提高其专业能力及清洗操作严谨性,从而改善清洗质量。林英[12]等人对所要清洗的手术器械采用标准化护理质量控制路径进行清洗(观察组),手术器械经清洗后外观光亮度(99.78%),血渍、污垢及锈斑存在率(0.89%、1.79%、1.12%),清洗达标率(98.21%),手术器械使用后院内感染发生率(0.45%)均优于常规流程清洗的对照组(91.28%、6.26%、7.16%、6.71%、89.03%、2.01%)。
综上所述,器械清洗过程中可选择细节管理模式、6Sigma模式、手术室与供应室清洗器械一体化管理模式、标准化护理质量控制路径等多种管理模式进行质控管理,以提升器械清洗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