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护
(贵港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广西 贵港,537100)
肩周炎又称为肩关节周围炎,是肩关节囊与周围韧带、肌腱及滑囊炎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中医中将其归纳为“五十肩”、“漏肩风”等范畴,多与风、寒、湿侵入人体,阻塞经络血脉,营卫气血不畅有关[1]。早期风寒湿邪侵袭肩部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经络痹阻则不通则痛导致患者出现疼痛、活动障碍等症状,最终发展成为肩痹[2]。针灸作为我国传统医学中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通过对不同穴位进行针刺刺激达到改善肩关节活动功能并促进其恢复的特点,同时具有无副作用、治疗安全性高且疗效显著的优势,因此受到临床医生与患者的广泛认可与接受。本文现就针灸治疗肩周炎的临床进展综述如下。
(1)透穴 透穴此法始于元代,《玉龙歌》中指出:“偏正头风最难医,丝竹金针亦可施,沿皮向后透率谷,一针两穴世间稀。”[3]该方法是指将毫针以直立深刺法或卧针沿皮刺法由某一经穴刺入并直至针尖到达另一穴位,从而可达到一针双穴或多穴,一针复穴的治疗效果。目前临床主要将透穴分为局部透穴与远部透穴:前者多经肩部经穴或经外奇穴,如肩髃透极泉、肩髃透臂臑、阳陵泉透阴陵泉等,可促进肩部经气交融并促进经络沟通达到舒展筋骨,疏通经络及疏利关节的效果。后者多见合谷透鱼际、肩前/后透臂臑等,同时与运动针法相配合,更有助于促进脊髓上位中枢、增强下行抑制并对促进血液及淋巴循环具有积极作用,可有效缓解疼痛并控制延缓或改善肩关节组织黏连。(2)肩三针 该方式是目前治疗肩周炎最常用的方法。相关研究指出,除阿是穴外,肩贞、肩髃、肩髎作为肩周炎针刺治疗中最频繁的穴位并以此作为肩三针的组合[4]。此三个穴位分别属于手阳明、手太阳及手少阳,肩周炎是以多经脉发病症状为主,因此多采取肩三针穴可对多经脉发病进行治疗。
(1)巨刺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指出:“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5]。巨刺则是左病取右,右病取左,左右交叉取穴治疗的方式,通过借助健侧正气行患侧经气,对肩周炎导致的疼痛及功能障碍具有较好的效果[6]。研究人员[7]指出,针刺健侧穴位更易激发人体正气达到疏通经络、气血调和的治疗效果,对缓解疼痛,改善患侧关节功能具有积极意义。(2)腹针 根据肩周炎发病机制还应考虑从脏腑失调角度进行辩证与治疗,腹针可发挥调理脏腑、补益脾肾、扶助正气的作用。研究人员通过腹针对患者治疗,取中脘穴调稳态,取商曲促循环并取肉门疏通经络,同时配合关元、气海扶助正气,各穴相配无达到补益胃脾、调理气血、疏通经络、强健筋骨的作用。目前多数研究均指出,腹针对肩周炎治疗时多选取中脘、商曲及滑肉门三个穴位,对促进键功能改善及缓解肩部疼痛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该方法发展至今已有超过40年历史,最早由于朱汉章教授以中医学为基础并结合现代外科医学创立的新技术,具有松懈软组织的作用。现代针刀医学理论认为肩周炎患者局部压痛点则为病变集中位点,与解剖内容相结合可发现,疼痛明显位置多在肌肉的起止点及肌肉骨面附着点。研究人员[8]应用该方式对肩周炎患者进行治疗后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并指出其作用机理在于可对病灶周围组织进行剥离、松懈及切割,对改善局部循环代谢、消除病灶局部代谢产物及炎症介质、改善病灶区域缺血缺氧状态均具有较好的效果,有助于促进病灶范围组织恢复并达到舒经活络、舒筋止痛的功效。
该方式是古往今来应用最多也最广泛的针灸治疗方式之一,主要通过合适的进针手法、角度及行针手法等帮助针刺部位“得气”后发挥治疗效果。临床最常取肩前、肩髃、肩髎、肩贞及阿是穴进行治疗并与远端穴位共同配合。研究人员[9]通过对肩周炎患者辨经取穴后进行治疗后发现,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5.6%,认为毫针治疗可帮助患者达到调节气血、畅通经脉、恢复平衡的治疗效果。
电针是在毫针得气的基础上连接电针仪作用于患者机体相对应的部位进行治疗的方法,将毫针与电刺激完美结合,既显著减少医生行针频率,又可进一步扩大针灸刺激的范围。研究人员[10]通过应用电针对条口穴进行针刺并联合运动疗法对粘连期肩周炎治疗后发现,患者疼痛症状迅速缓解且治疗效果较单独应用肩三针更佳,体现了“动静结合”的理论。
该方法是将针灸与艾灸有机结合,当针刺得气后于针柄位置放置艾绒或艾条发挥温经通络、散寒祛风除湿之功。其作用机理在于先通过温针对循环进行改善,消除炎性物质,再通过针刺对患侧肩痛位置提高痛阈后配合功能锻炼,从而达到缓解疼痛,提高关节活动度与功能的目的。内热针则是在传统温针灸的治疗基础上结合现代手段,通过密集针刺联合经针体进行的电加热治疗,最终实现对病变区域的治疗目的,可有效改善针刺软组织的血运情况并缓解局部组织缺血。研究人员通过内热针对患者进行治疗,选择其压痛部位进针直刺,有明显酸麻胀感后即停,之后连接内热式针灸治疗仪治疗半小时可显著提升患者近期与远期的治疗效果。
(1)毫火针:主要通过直接将火热通过加热的针体经由腧穴、经脉导入人体并激发人体内经气达到温壮阳气、鼓舞气血的作用。治疗时将热刺激、机械刺激及局部可控性灼伤三效合一达到增强温阳散寒、开腠理将有形与无形之邪均驱除体外的作用。(2)穴位埋针:该方式通过埋针久留,通过皮下脉络网产生温和而持久的隐性针感刺激。治疗时选择肺腧穴进行埋针,有助于固摄肺卫抗邪、行气活血散淤、益肺消痰,最终解除肩周疼痛,缓解病情及提高治疗效果的目的。(3)蜂针 该方式可发挥抗炎镇痛、对抗病毒等多重效果。研究人员指出,蜂针法既有助于给予穴位经络机械刺激,适量蜂毒还可发挥抗炎镇痛的作用,对肩周炎的治疗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研究人员应用蜂针对患者阿是穴、肩髃、肩贞及肩髎进行针刺并配合肩井、曲池、大椎,第一次取一个穴位,之后每次取2至5个穴位,留针约10至20min后将蜂刺拔出,治疗一个疗程后患者疼痛程度显著好转且肩关节功能提高。
肩周炎的形成与发展速度较为缓慢且致病因素复杂,针灸治疗时应遵循整体观念辩证求因的原则,根据经络辩证选取循经穴、局部穴、以病因辩证选取穴,以腧穴选取特定穴。目前临床应用针灸对肩周炎治疗均获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各类取穴方法及针刺方法也已证实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因此在治疗疾病时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选穴治疗。但不足之处在于目前临床文献中对于肩周炎的辨证分型及分期治疗研究较少且对治疗效果无统一评价标准;另外,中医治疗多以临床报道为主,缺乏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随机对照观察,因此我们期待更多大样本、前瞻性的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针灸治疗的价值与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