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惠冬
(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广西 钦州,535000)
喉癌主要指起源于喉黏膜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以喉鳞状上皮癌最为常见;肿瘤位于患者呼吸道狭窄部位,瘤体增长容易使其气道发生堵塞,从引发窒息[1]。本病癌细胞多向颈部周围组织发生转移,晚期也可出现骨转移或脏器转移,具有较高的危险性。喉癌手术治疗需要行气管切开再依据癌变程度实施全喉或半喉切除,手术操作过程中难免对患者气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进而容易引发失音或呼吸改道等情况[2],故术后开展气道护理尤为必要。本文针对近年来临床关于喉癌术后患者开展的气道护理措施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为今后临床护士采取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提供一定依据。
督促患者每日开展深呼吸训练(半卧位、双手环抱一枕头,开展深且缓慢的腹式呼吸;深吸气未屏气,随后缩唇、缓慢呼气,深吸一口气后再屏气3~5s、身体前倾、自胸腔行2~3次短促且有力的咳嗽)以增加肺活量、促进排痰,每次训练5~10min,每天开展1~2次;室内湿度控制在90%;指导患者有效排痰:制定翻身计划(每2h翻身1次;注意翻身前妥善安置导管、以免出现错位、脱落等情况;有敷料者先换药再翻身),嘱家属定期为患者进行翻身,讲解翻身叩背的方式(取侧卧位,双手呈杯状自外向内、由下至上叩击;注意避开脊柱、肩胛骨及心前区;每肺叶叩击1~3min)、必要性及注意事项;并鼓励患者有效咳嗽,避免痰液潴留[3]。
气管套管护理属于临床预防气道及肺部感染的主要措施。为避免患者颈部皮肤损伤,护理人员在固定导管时应注意寸带松紧适宜(以能容纳一指为宜),并打死结,确保固定妥善;系带若被污染或者质地变硬,及时更换为软材质系带;气管内套管定期进行消毒(1次/4~6h)。注意内管脱离时间不得超过20min,防止外套管管腔因分泌物干燥结痂后发生堵塞,导致内套管无法重新插入;一般准备两套规格相同的气管套管进行交换使用。患者术后全堵管也暂不拔管,进行3~5d的观察,以免发生喉狭窄;部分术后开展放疗的患者可带管进行放疗,在放疗结束一段时间后再进行气管套管拔除,避免引起窒息[4]。
气道湿化属于物理疗法,其主要借助液态水或水蒸气对患者气道黏膜起到湿润效果,从而稀释痰液,并确保黏膜纤毛处于正常运动状态。湿化在喉癌术后预防感染及保持气管套管通畅护理中发挥重要作用,理想的气道湿化应符合患者生理需求,促进痰液排出,从而有效减少各类气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5]。常规采用湿化器进行湿化,必要情况下气管内套管给予滴入抗菌药物、蛋白溶化液等以达到湿化的目的。但有研究指出,传统气管内间断滴药湿化方法中使用生理盐水在进入气道后尽管存在水分蒸发的情况,但其容易出现高渗溶液现象,导致患者痰痂形成的风险增加,从而引发呼吸道不畅;且生理盐水湿化液中的盐分可在肺泡支气管内发生沉积,对气道产生刺激,引起支气管肺气肿,对患者气体交换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导致其血氧饱和度下降[6];生理盐水的应用不仅无法有效稀释痰液,且还可能增加患者发生细支气管阻塞及感染的风险。
故许湘华[7]等学者提出,采用可匀速且准确注入、液体量少、刺激性小的持续自控式气管内滴药泵,其能够优化气道湿化效果,减少患者刺激性呛咳及肺部感染发生次数。温娴松[8]等人研究发现,针对喉癌术后患者,使用灭菌注射用水33ml+5%碳酸氢钠17ml以3~ml/h的速度进行持续微量泵入气道湿化(实验组),其气切导管堵塞、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痰液黏稠不易吸净及下呼吸道感染等情况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传统的气管内间断滴药湿化)。
喉癌患者术后气道与外界相通,容易有痰液淤积,若痰液过于黏稠无法有效排出时,可考虑给予患者氧气雾化吸入以促进痰液稀释。李海鸥[9]等学者报道中,使用新型气切套管用雾化组件(可调节支架固定雾化杯以及科学固定夹的设置)既能够减少患者生命体征波动、提高舒适度及安全性,又能够减轻护士的负担。雾化护理:护士向患者解释雾化的目的及作用、使其做好心理工作;雾化开始前护士仔细清洁患者口腔内异物,防止雾化过程中发生窒息、呕吐等不良情况;护士协助患者摆放侧卧位或半卧位,药物吸入后指导并鼓励患者做深呼吸及有效咳嗽;全程严密观察患儿呼吸、心率及面色等变化,若出现呼吸困难、发绀等症状,立即中止雾化。
综上所述,喉癌术后患者气道护理中选用持续微量泵入方式开展气道湿化具有显著效果,且选用新型气切套管用雾化组件为患者实施雾化能够促进其痰液有效排出、省时且省力,值得临床采纳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