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建 于爱学(山东:高青县青城学区中心小学 高青县第五中学)
目前,生活化教学方式已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但仍有部分教师对生活化教学的理解不透彻,对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内涵把握不准确,在应用这一方式时存在一定误区,表现为所创设的生活化情境形式化明显、应用大量的生活素材反而喧宾夺主、小学课堂教学效果低等。笔者对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应用存在的误区进行了研究,并提出如下建议:要合理地应用生活情境进行课堂导入;数学作业可以采用生活化的方式来实现;生活化内容应与教材紧密结合,以提升教学效果。
部分教师在生活化教学中会在一些没必要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中融入生活化内容,或采用数学游戏来讲授课程,出现了情境教学形式化。例如在讲解正负数相关内容时,很多教师会创设一个购物的情境,以此引出教学内容,但是这样的情境对学生而言缺乏挑战性。学生并没有在此过程中对新知识点产生浓厚的兴趣,缺乏思考性与挑战性,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也就没能发挥出导入的作用。
生活化教学方式的一大优势是降低学习难度,丰富数学课堂教学内容。但部分教师过多采用生活化素材,出现了喧宾夺主的情况。将生活化素材等同于教材,这样学生对知识的探索与认识也就停留在例题表层的水平,无法学习到更深刻的内容,无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导,教师在课堂上应用一些彩色的图片、生活实例教学,固然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但是过多内容也容易导致学生的思维受到干扰,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本身就较短,这些干扰信息更是使其无法掌握数学关键性信息。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经常会列举一些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概念与相关知识点,其目的在于提升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但是部分教师所列举的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或单纯地注重趣味性忽视了数学理性特点,这些都容易导致数学教学效率不高。
还有部分生活化教学导致课堂效率低下的原因,是教师虽然选择了正确的生活化素材,但学生一直沉浸在情境中来解决问题,而不能将其转移至利用相关数学知识来解决,即学生未能在生活化教学中获得新知识,依然停留在已有的水平。
导入的目的是通过某种话题的探讨、某一事件的分析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与求知欲,并促使其主动参与到后续内容的学习中。利用生活情境导入教学内容是良好的方式,用学生熟悉的事物来教学,对学生而言具有亲切感,同时也能提起其注意力。
例如在教学《美的奥秘》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你认为什么样的身材才是最协调的?”并给学生展示一些模特的身材图片。学生在讨论后教师就可以公布答案,并引出主要内容——黄金比,这样就实现了导入的目的,学生的注意力、学习兴趣都被调动起来。教师要注意,导入的语言要简练且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要与生活内容相关,还要能顺利地转入教材内容的教学中。
作业的目的是巩固课堂所学知识,通常情况下小学数学作业的形式为书面作业,但非书面作业同样可以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作业内容,通过动手制作或资料搜集来完成作业。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之后,课后作业就可以是“寻找生活中的三角形”,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探索与发现。有学生找到了红领巾是三角形、积木中有三角形、风筝架子是三角形、交通标志有三角形、相机支架也呈三角形……这是一个开放性的作业,并没有固定的答案,学生在完成这一任务时可以锻炼其观察力,并且还夯实了学习基础。
生活化素材在应用时要注意的一点是,与教学内容的深度结合,要通过生活化素材的应用帮助学生构建数学知识,提升数学知识应用能力。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个“超市采购”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实际应用加深对人民币的了解。随着手机支付的兴起与发展,生活中小学生见到与应用人民币购物的概率下降,部分学生仅仅认识其面值,而不了解其进制。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购物、付款、找零等等提升了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认识,更实现了举一反三,学会了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综上所述,教师在采用生活化教学时要注意生活化情境的创设要注重其内涵,要发挥出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欲作用。生活化教学要与教材内容紧密结合,注意数学的理性学科特点,让学生通过生活化教学增强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