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水稻均衡性增产的思考

2021-12-02 06:46孙统庆李杰陈震
中国稻米 2021年6期
关键词:糯稻籼稻粳稻

孙统庆 李杰 陈震

(1 江苏省种子南繁南鉴站,南京210017;2常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江苏常州213002;3 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南京210029)

水稻是江苏的主粮和口粮,常年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省粮食面积和产量的40%和60%左右,稳定水稻生产意义重大。稳定水稻产能一要稳定生产面积,二要稳定提高平均单产。而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稳定水稻面积难度很大,唯有稳步提高单产才能实现水稻产能稳定,这就要求单季超高产或缩小产量差实现均衡增产。单季超高产往往需要高投入,既不符合现代绿色农业发展理念,也不符合当前稳粮增效的总要求,实现新形势下均衡增产方是稳定水稻总产的长久之计。

1 江苏水稻均衡增产的必要性

水稻总产由平均单产和种植面积决定,但从江苏生产形势看,稳定水稻面积压力较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耕地面积减少的趋势不可逆转

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工业用地不断增加等,耕地资源持续减少,2007—2019 年全省耕地面积累计减少14.8 万 hm2,人均耕地由 1949 年的 2.36×667 m2,下降到2019 年的0.86×667 m2,其中苏南部分地区已逼近或跌破0.80×667 m2的警戒线。按照江苏省2035 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要求,农村资源仍然会进一步向工业和城镇聚集,耕地减少的趋势不可逆转。

1.2 依靠种植结构调整增加水稻面积难度大

种植结构调整后,秋收豆类、棉花、秋薯作物等种植面积有一定减少,其面积分别由2016 年的21.45 万hm2、6.33 万 hm2、5.34 万 hm2减少到 2019 年 的 20.40万 hm2、1.16 万 hm2、3.59 万 hm2,但减少的面积并没增加到水稻上去。据统计,2016—2019 年,江苏省水稻生产面积呈逐年下降趋势,从2016 年的229.48 万hm2下降到2019 年的218.43 万hm2,特别是苏南部分地区水稻种植面积以每年几千公顷的幅度在下降,苏中及苏北的部分县市面积也有一定下滑。

1.3 提高复种指数的可能性较小

提高复种指数也是增加水稻面积的有效途径,改革开放初期至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为提高稻田复种指数和经济效益,曾一度在太湖地区、宁镇丘陵地区南部实行了“麦子-早稻-后季稻”的双三熟制种植方式,但由于成本高、劳动强度大、季节紧,到20 世纪80 年代末期基本改为两熟制。目前人工成本高、种粮效益低及对化肥农药减量和稻米品质的要求提高,通过提高复种指数的可能性较小。

1.4 滩涂面积的开发潜力有限

沿海滩涂是目前最主要的耕地后备资源,而在国家实施江苏沿海地区开发战略后,沿海地区生态建设和开发建设利用强度会显著提高,耕地后备资源空间将受到挤压;同时鉴于目前的滩涂改良周期长、成本高、见效低,提高水稻种植面积潜力有限。

当前,随着农产品多元化需求增加,在耕地面积逐步减少的现状下,水稻与其它作物争地的矛盾将会更加突出,稳定江苏水稻生产面积将面临更大压力,同时,江苏水稻产量已达到较高水平,在此背景下要确保江苏水稻产能稳定,实施水稻均衡增产战略意义重大。

2 江苏水稻生产不均衡性的主要特征

2.1 不同地区间水稻生产的不均衡性

江苏不同区域间水稻的单产差异较大[1-5]。2015—2019 年平均单产超过9 300 kg/hm2以上的设区市有常州、南通、盐城、泰州;9 000~9 300 kg/hm2之间的有苏州、扬州、连云港、镇江;其余各市均在9 000 kg/hm2以下;单产最高的常州比最低的徐州高916 kg/hm2。从县(市区)级层面上看,2019 年面积超过2 万hm2的铜山、句容、连云港市辖区和泗阳,其单产分别为8 267、8 490、8 505 和 8 550 kg/hm2;而海安、宝应、丹阳、阜宁的单产分别为 9 700、9 658、9 583 和 9 574 kg/hm2,铜山较海安低1 433 kg/hm2。同一地区不同县(市区)别差异也较大,如2019 年,徐州的铜山单产较新沂低798 kg/hm2,南通的如皋较海安低1 924 kg/hm2,淮安的盱眙较洪泽低880 kg/hm2,镇江的句容较丹阳低1 093 kg/hm2。

表2 2015—2019 年江苏粳稻、籼稻和糯稻种植面积及产量统计

2.2 不同稻作方式间的不均衡性

江苏水稻播栽方式以机插为主,直播、手栽、抛秧为辅,不同稻作方式间产量有一定的差异。2016—2018年机插、手栽、抛秧平均单产分别为9 463、9 333 和9 519 kg/hm2,产量差异不大;直播产量最低,为8 598 kg/hm2,相比机插、手栽、抛秧分别低 865、735 和 921 kg/hm2。同一种播栽方式在不同地区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如苏南机插秧产量9 729 kg/hm2、苏中9 717 kg/hm2、苏北 9 461 kg/hm2;苏南直播稻产量 9 123 kg/hm2、苏中8 963 kg/hm2、苏北8 489 kg/hm2,苏南和苏北直播产量相差634 kg/hm(2表1)。

表1 2016—2018 年江苏省粳稻机插、直播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

2.3 不同品种类型产量及优质品种布局的不均衡性

江苏水稻品种类型以粳稻为主,籼稻和糯稻为辅,常年种植粳稻约193 万hm2,籼稻约27 万hm2、糯稻约5 万 hm2。2015—2019 年粳稻、籼稻、糯稻平均单产分别为 8 709、8 176 和 8 344 kg/hm2,籼稻较粳稻低 533 kg/hm2,较糯稻低168 kg/hm2。从粳稻生产区域看,从南到北主要划分为早、中熟晚粳区,迟熟中粳区和中熟中粳区,年种植面积分别为 30~35 万 hm2、60~80 万 hm2、70~90 万hm2,不同生育期品种产量、数量及质量也有一定的差异,产量上,从高到低依次为早熟晚粳、迟熟中粳、中熟中粳,如现保持超级稻命名的早熟晚粳稻平均单产较中熟中粳平均高360 kg/hm2。数量上,江苏现有超级稻品种19 个(粳稻16 个、籼稻3 个),早熟晚粳、迟熟中粳、中熟中粳区域对应的超级稻品种分别为5 个、7 个和 5 个(南粳 5718 即为中熟中粳,又为迟熟中粳);质量上,优质食味品种如南粳9108、南粳5055等主要集中在淮河以南,淮河以北虽是江苏省水稻生产重心,但优质食味超级稻品种数量较少。

2.4 不同种植主体生产的不均衡性

江苏省水稻种植主体主要是以普通农户为主,种粮大户、农技人员为辅。普通农户、种粮大户大田生产的平均水平整体低于新品种的区试水平,而农技人员种植水平相对较高。据统计,2015 年以来江苏水稻平均单产为8 637 kg/hm2,而2005 年以来保持超级稻冠名的水稻品种区试和生产试验平均单产为9 420 kg/hm2,大田单产水平比区试水平低1 113 kg/hm2;2015 年全省水稻高产创建22 个县现场实测平均单产11 783 kg/hm2,而 2015 年全省平均单产为 8 523 kg/hm2,专家指导田高于全省平均产量3 260 kg/hm2。

3 江苏水稻生产不均衡性的主要原因

3.1 地区间自然资源禀赋等方面的差异

3.1.1 土壤肥力厚薄不均

全省土壤肥力不均,从高到低依次为里下河、太湖农区、宁镇扬丘陵农区,徐淮、沿江、沿海农区,土壤肥力的分布规律基本与区域水稻单产高低吻合。据统计,全省现有耕地中低产田仍有267 万hm2左右,其中黄河古道带是中低产田的集中区域,约占中低产田的1/3。从土壤有机质含量看,除苏南太湖、里下河地区较高外,其他地区偏低。

3.1.2 温光水资源等生态条件制约

积温上,南多北少,苏南、苏中、苏北水稻生长季节积温分别为4 733、4 670 和4 454 ℃,温光资源不均,导致品种与产量结构存有差异。水资源总体充沛但空间布局不均,南多北少;降水上,苏北整体偏少,连云港、宿迁、徐州较全省低34 mm,尤其是徐州地区较平均偏少76 mm,以致淮北不少地区经常出现移栽期缺水、灌浆后期断水现象,影响水稻发育及产量形成。

3.1.3 自然灾害发生几率与影响程度不同

雨涝、高温等主要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及程度不同,对各地区影响不一。如秧苗期间涝害,从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看均由北向南递增,以苏南西部及南通东南部最重,淮北北部最轻;水稻分蘖期,江淮之间涝害发生最为频繁也最为严重,发生概率为60%,高于苏南、苏北的50%。高温上,江苏西南部的六合、南京、高淳、溧水、常州、溧阳等地是水稻高温热害高风险区。此外,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尤其是苏北及丘陵地区的耕地有效灌溉面积明显不足,渠系道路不配套、排灌设施陈旧老化。

3.2 不同地区播栽方式产量及应用差异

3.2.1 不同播栽方式间产量差异原因

据大田生产统计,直播稻播量大,基本苗多,最终有效穗数较机插、抛秧和手栽多19.7~59.7 万/hm2,但穗粒数少、结实率和千粒重偏低是导致其产量较低的主要原因。手栽稻普遍栽插密度不足,有效穗数较其他稻作方式少24.6~59.7 万/hm2,但穗粒数多、千粒重高,产量比机插稻和抛秧稻有所减少但差异不大。机插稻、抛秧稻整体穗粒结构相对协调,产量水平较高。

3.2.2 不同地区播栽方式间应用异同

因地方经济基础、扶持农业生产的力度等差异,各种稻作方式应用的比例不同。手栽主要集中在低岗丘陵、黄河古道等籼稻种植区及苏中、苏北部分有手栽稻种植习惯的县(市、区),主要原因是农户种植习惯、生态条件及籼稻农机农艺栽插技术不配套等。淮北为直播稻不适宜种植区,但所占比例最大,据全省农技系统统计,苏北直播稻种植面积分别占地区水稻种植面积的30%左右甚至更多,主要原因是淮北地区适宜机插品种相对较少,加上机插投入大、要求高、环节多以及直播稻本身具有省事省时省力等特点。机插稻在苏南和苏中比例达到70%左右,高于苏北20~30 个百分点。

3.3 不同品种类型产量差异及应用

3.3.1 籼、糯稻产量低的主要原因

江苏籼稻主要以人工栽插为主,受人工栽插成本高等因素影响,生产上籼稻的栽插密度一般只有12~15 万/hm2,比高产栽培要求的籼稻基本苗数少一半左右,显著影响了手栽稻的产量。江苏糯稻种植仍以一家一户生产为主,且多为自种自用,分散化、规模化、订单化生产较少,加上糯稻不属于水稻主粮范畴,政策性保护较弱,育种环节、生产重视程度不够,主要表现为病虫害较重、配套栽培技术不到位。

3.3.2 部分地区种植籼、糯稻的原因

籼稻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淮安、宿迁、徐州,占种植面积的75%,主要受种植、饮食习惯、产业基础影响,加上水资源、土壤肥力等限制,相比种植粳稻,籼稻可以达到高产稳产低耗的目的。糯稻种植区域上,传统苏南优势区域大幅减少,苏中、苏北种植面积增加,并已占主导地位,种植面积相对较大而稳定的市为常州、盐城、扬州、泰州等,主要用于米酒、粘糕制作以满足日常多元生活需要[6]。

3.4 不同种植主体产量差异

3.4.1 分散农户以口粮为主,兼顾效益

据统计,2018—2019 年全省粳稻、籼稻平均净收入分别为1.24 万元/hm2和1.17 万元/hm2,平均月收入150 元左右,远低于外出非农收入,导致主业是打工,副业是种粮,种稻口粮化趋势明显,够吃、好吃成农户首选,加重了种植方式粗放化发展。

3.4.2 种粮大户以效益为主

目前全省共有规模种粮大户3.5 万户以上,流转面积在46.7 万hm2左右,主要以种植机械化程度高的稻麦为主。因土地流转费、机械投入、集中育秧等成本较高,效益最大化而风险最小化是他们的目标追求,迫使他们采用先进的安全稻作技术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

不仅缺乏具有乡村旅游开发经验的专业人才,也缺少葫芦雕刻工艺方面的大师级人物,且雕刻艺人多为中老年人,存在较为严重的人才断层现象。

3.4.3 农技人员以落实技术到位为主

农技人员以落实水稻不同生育时期关键技术应用到位率为主,用产量的高低来验证新技术的实绩,为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供样板,重视点而忽视面。此外,乡镇农技推广人员面临“数量不足、身兼数职、年龄老化、后继无人”等难题,乡镇农技推广明显弱化,加上农村劳动力妇孺化、老年化,科学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导致农技推广未能在“最后一公里”发挥作用。

4 实现江苏水稻生产均衡性的对策探讨

实现水稻均衡生产,具体战略上要“稳高提低”,以低产县、镇为单位,加大投入,提高生产水平,降低低产比例;具体措施上要深入开展“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加快土地流转及规模化种植、创新推广服务方式等,切实提高江苏水稻均衡生产水平。

4.1 强化功能区划及基础设施建设,落实“藏粮于地”

4.1.1 优化自然资源配置

以地区资源禀赋匹配为根本遵循,本着“宜籼则籼、宜粳则粳”的原则,按照淮北陇海线中熟中粳稻、里下河及沿海迟熟中粳稻、太湖流域单季晚粳稻、淮北西南部和沿运丘陵杂交中籼稻等五大优势区域布局要求,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粮食安全产业带,强化政策保障,充分调动农民种粮和地方抓粮“两个积极性”,进一步挖掘水稻产量潜力。

4.1.2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在划定基本农田保护的基础上,以县为单位,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整合各类资金,重点加强水稻生产薄弱地区、平原低洼地、丘陵山区基础设施建设,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重点任务,稳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采用有机肥投入、秸秆畜禽粪便还田、轮作等措施重点解决新垦水田、丘陵地区、黄河古道等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养分不均衡等问题,提高土壤水、肥、气、热因子的调节能力,提高中低产田的粮食生产能力,切实做到藏粮于地。

4.2 强化稻作科技支撑,落实“藏粮于技”

4.2.1 加大稳产优质、适合轻简化栽培的新品种选育与利用

依托江苏种质资源、科研育种及省南繁基地科研育种平台优势,加强育种单位的沟通与合作,统筹应用常规育种及生物育种技术,因地制宜培育出具有高光效基因、节水抗旱、优质高产等适合轻简化栽培与市场需求的品种,解决区域间优质品种数量、产量及质量的不均衡性问题。

4.2.2 加快推进良种良法配套及农机农艺融合

一方面要加快开发适合杂交籼稻、糯稻等品种类型和丘陵、平原等地区需求的高速化、轻型化、性能优良的插秧机及配套的智能植保无人机;另一方面,要分区域开展机插秧、机械抛秧及机条播等轻型高效栽培方式的研究及集成应用,同时开展配套防灾减损水稻技术的研发和储备,强化防灾减灾和技术培训指导,提高先进适用技术应用覆盖率和到位率,切实降低自然灾害发生带来的损失及不同稻作方式间、不同品种类型间产量的差异。

4.2.3 深入开展绿色增产增效模式攻关

按照机械化、轻简化和“一控两减三基本”的要求,因地制宜推进稻虾、稻鸭共作、稻渔共作等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水稻+马铃薯”“水稻+绿肥”等种植模式以及“水稻-玉米”“水稻-油菜”“水稻-蔬菜”等轮作模式攻关,实现生产生态协调的同时,通过耕作制度的调节不断提高水稻产量。

4.3 加快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创新服务与推广方式

4.3.1 推进适度规模经营

积极推进土地规范流转,大力扶持种植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在经营主体上,以培植发展本组、本村、本乡种粮能手作为土地流转的主体,化解农民的担心和抵触情绪,做到“流得出、留得住”。在经营规模上,突出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经济效益。在合作方式上,在农民自愿前提下因地制宜开展土地流转、土地托管、土地入股等多种规模经营模式,减少农户矛盾,切实提高种植水稻的收益。

4.3.2 强化社会化服务

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因地制宜引导专业服务组织开展代种、代收、全程托管、联耕联种等服务,实现生产服务规模化、标准化,均衡提高关键技术的到位率。

4.3.3 创新农技推广方式

服务主体上,建立高校、科研及推广机构专家挂片指导制度,加大薄弱地区乡镇推广人员、大学生村官、农资经销商、农民专业服务合作组织、涉农企业等技术培训及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关键技术措施普及到位。同时,引导尝试社会力量参与有偿农技推广服务模式,做到推广与生产无缝对接。服务方式上,深入推进技术靶向服务,开发农作物智能监测与决策指挥系统,开展“互联网+农技推广”行动,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开展专家在线解答、远程视频诊断等服务,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农技推广新模式。

猜你喜欢
糯稻籼稻粳稻
北方粳稻新品种培育与发展
2021年无为市优质中籼稻品种比较试验
我国双季早粳稻实现“零的突破”
解读粳稻品种南方种植播期
矮来支撑高
高离不开矮的支撑
粳稻收购为黑龙江省农民增收58亿元
黎平香禾糯稻丰收
江西省粳稻种植面积突破6 666 hm2
水稻杂糯间种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