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志红
《知识产权人才“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指出:从总体上看,我国高层次和实务型知识产权人才缺乏……要培养具有一定的知识产权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也要求各校改革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根据高校法学院系基础和特色,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法律人才。各高校都在加大实务培养力度,加强培养学生的实务分析能力。案例分析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但是不同的课程中案例选取的原则和运用有很大的不同。在基础理论课和案例实务类分析课程中,由于课程教学目标不同,案例运用的目标不同,案例的选择和运用方式也有很大的不同,应根据课程类型与课程内容选择不同的案例,使案例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基础理论课教学中,案例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有:一是通过案例提出问题;二是通过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三是通过案例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四是通过案例使学生学会运用知识点分析问题,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五是通过案例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六是通过案例开阔学生的视野。
在案例分析实务课中,案例分析是课程的主体部分,是课堂的中心内容,课程内容不再以知识体系展开,而是以案例为中心,案例就是课程要解决的问题,案例分析贯穿课程的始终。在案例分析课程中,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再是案例分析课程的重点,而是通过案例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定的运用能力,对复杂事实抽丝剥茧的分析能力,以及对法律基础理论与原则的理解等。如对喷泉作品类型的判断、对聚合链接平台服务商的责任、对图形用户界面保护范围的理解等问题,都存在一定的争议,通过对这些争议案例的讨论,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法律保护的原则和利益平衡。
在教学中增加案例可以起到上述几种作用,不过这些作用必须借助适当的案例才可以实现,所以案例的选择非常重要。因为课程的内容不同,通过案例达到的教学目标也不同,所以在案例的选择上,选取的标准和遵循的原则也不同。如果教学中选择了不适当的案例,可能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案例类型的选择基础理论课程中主要选择两类案例。
一类是知识型的案例,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大纲要求掌握的知识。这些案例中渗透了某一章节的某个知识点,通过案例反复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及理解。如在讲到发明专利的新颖性时,可以举些发明方案公开的情况让学生去判断是否丧失新颖性,通过在案例中对知识点的反复应用,强化对知识点的记忆。再如在讲到作品的独创性时,通过案例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独创性,只要是独立创作,不要求创造性的高低,如儿童和智障人的作品也具有独创性;只要求表达具有独创性,不要求内容具有独创性,如对我国传统故事梁祝的新的表现具有独创性等。通过这些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的内容。
另一类是背景型的案例,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现在讲授的知识在实践中怎么去应用。例如:在讲到专利的特点时,专利文献全部予以公开,通过举例去分析怎么利用专利文献公开的特点为企业服务;在讲到专利、商标的转让时,举例说明在转让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转让评估要考虑哪些因素,等等。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使教学更具有现实性和针对性。
而实务分析类型的案例选择则主要选择以下类型:
一是典型案例,如乔丹案、王老吉加多宝案;
二是新类型案例,讨论实践中出现的新类型案例,如喷泉作品类型案;
三是事件中有争议的案例,如聚合链接平台责任,到底是服务器标准还是用户标准,还是通过反不正当竞争法解决问题等。
这些类型的案例都是实践中较为复杂、有可探讨空间的案例类型,适合在案例分析课上展开。
案例难易的选择在教学中选择难易适当的案例也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在基础理论教学课程知识点讲授过程中,笔者认为应该选择比较简单的案例,通过简单案例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如果在一开始就选择过于复杂的案例,特别是一些似是而非的案例,知识点不但不能得到强化,反而容易使学生犯迷糊,不知道到底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最终感到无所适从。
知识点要点讲授完后,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强化。这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较复杂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案例,把这一部分的知识点融合在一起,或者把前几章的内容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分析。这样可以使学生把知识前后联系起来,达到融会贯通,学到的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而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如讲到专利部分时,笔者讲了一个徐某消烟除尘的发明的例子,在不同的章节都用到这个例子,只是设问点不同,这样使学生通过这个案例体验不同章节内容之间的联系。
这些全部讲完之后,如果时间允许,教师可以拿出一些略微复杂、存在争议的案例,让学生讨论,使其在基础知识之上再有所提高。答案虽然不确定,但学生知识已经形成,就不会犯迷糊,反而会促使他们课后去思考。
而实务分析类型的案例则应选择相对较难的案例,这样有讨论的空间、思考的余地,能引发学生激烈讨论;不应选择一眼就能看出结果的案例。如讨论电子商务平台服务商的责任,通过案例讨论网络平台服务商间接侵权的理论基础、责任范围、赔偿金额的计算、免责情形、服务商的注意义务、主观过错的判定、通知删除规则的应用以及平台对著作权侵权、专利侵权责任范围的不同等。关于这个主题可讨论的空间很大,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环节进行分析,能撑起一节实务分析课。
案例数量的选择在基础理论课教学中,案例的数量不宜过多,一个知识点有1~2个典型案例即可,这样不会占用太多的课堂时间,否则会影响课堂知识点的讲解,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如果在一节课中可以把一个案例的各种情况运用各个知识点进行分析,把一个案例分析透,就很好了。例如:在教学基础发明和改良发明的分类时,笔者提到一个带转轴的千斤顶和带转轴、定位球的千斤顶的例子;在讲到权利要求书撰写保护范围的时候,笔者运用这个例子来分析说明独立权利要求与从属权利要求的关系;在讲到专利侵权判断时,笔者又讲了这个例子,说明侵权产品比专利产品多特征或少特征是否构成专利侵权的问题。这样通过对一个案例前后反复应用,使前后带有相互联系的知识通过这个案例融合在一起,加深学生的理解。
在实务案例分析课程中,案例则更是宜精不宜多,一节课最好不要超过一个案例,这样学生可以围绕案例把相关的问题都讨论清楚。如在音乐喷泉案中讨论音乐喷泉作品的类型、保护的方式等,引申到讨论著作权作品的类型,作品分类、列举的意义,著作权的保护范围等,以具体案例引导学生讨论著作权法的基础理论问题。
适当的案例在适当的时机通过适当的方式才能发挥有效作用。
案例运用的时机不同的案例应选择在不同的阶段提出。在基础理论课教学中一般选择下面三个阶段提出案例。
1)在知识点讲授前提出案例。通过案例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注意,然后讲授知识点,再回头运用知识点解答疑问。如对某些程序性的内容,有部分学生认为属于知识操作性的问题,技术性不强,不感兴趣,可通过案例提醒他们注意平时不重视的、容易忽略的部分。
2)在知识点讲授过程中提出案例。通过案例,一方面强化知识点,另一方面帮助学生理解一些较难理解的概念、原则等。如讲到作品的独创性怎么理解,专利的创造性怎么理解,如果脱离了案例,学生很难有感性的认识。
3)在知识点讲授完后提出案例。通过案例判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有时通过案例讨论的方式,有时通过做题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查。
在案例分析实务类教学中应当首先规划整个课程需要讨论的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选择合适的案例进行讨论。教师在课程开始前就应该发布案例,给学生留充分的时间去准备。学生需要了解基本的案情,阅读相关理论问题的文章,才能在课堂上进行充分讨论;信息了解不充分会使课堂讨论效果大打折扣。
案例运用的方式在基础理论课教学中,案例提出的方式主要有:一是通过教师口述,比较适用于较简单的案例;二是通过幻灯片,用文字显示,适用于不太复杂的案例;三是通过多媒体视频放映,优点是直观,缺点是时间较长,具有直接针对性,适用于上课的视频较少;四是通过学生课后收集自己阅读,优点是能较大程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缺点是很难避免一部分学生出于应付的目的来完成。
案例实务分析课程中一般适宜采取教师发布任务→学生自主查阅、自主准备发言及讨论内容→教师负责组织引导、问题提出、进程把控以及总结分析的方式。优点在于:一是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能锻炼通过公开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二是学生能从网上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抽丝剥茧地还原事实,并通过所学基础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形成自己的观点;三是学生通过相关材料的阅读,从更深层次去挖掘案例背后的意义,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缺点是如果全部交由学生准备,容易出现准备内容不充分、内容挖掘不深刻等问题,这就需要学生课前做充分准备,以及师生课前充分交流,及时发现问题并在课前修正和补充,才能保证课堂效果。
案例运用的效果在基础理论课教学中往往只有一个确定的具体的答案。通过案例简单反复练习,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印象,使学生掌握扎实的法律知识,增强其分析运用能力和实务能力。在案例实务分析课程中,首先,学生需要从海量的法律条文中,或从事实证据中,或从基础理论中,找到不同的理论依据、不同的法律规则或者不同的事实结果,提高理解分析和信息整合的能力。其次,打破惯性思维,引导学生接受一定范围内不确定的结果。复杂多变的案情和利益关系,需要对案例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需要跳出对事实、对错简单的、非黑即白的理解,依据利益平衡理论进行选择取舍,使学生对复杂的社会现实、利益关系有更深刻的理解。再次,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在课堂上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思考模式和分析技巧,发现自己的优点和薄弱点,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最后,学生对真实案例进行分析、解释并灵活运用,也可以锻炼语言组织能力、演讲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应变能力,使各方面能力得到全面训练。
总之,在知识产权课程教学中选择、运用合适的案例能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