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勤学,杨文科,牙生江·纳斯尔
(1.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2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畜牧兽医局,新疆 阿图什 845350;3.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畜禽繁育改良站,新疆 阿图什 845350)
牦牛是高寒牧区的特有畜种,素有“高原之舟”之称,是牧民群众不可缺少的生产、生活资料。帕米尔牦牛具有悠久的历史,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以下简称克州)的牦牛叼羊运动由来已久。据新疆畜禽遗传资源调查,2008年新疆有牦牛18.2万头,主要产区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以下简称巴州)和静县、和硕县,有9.4万头;克州的阿克陶县、阿合奇县有4.0万头;其余喀什地区、阿克苏地区与和田地区也有少量分布[1]。帕米尔牦牛主要分布在克州阿图什、阿合奇和阿克陶县和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县。由于对帕米尔牦牛的研究、报道较少,导致帕米尔牦牛作为一个地方品种认定较晚。农业农村部第498号公告帕米尔牦牛成为新鉴定的地方遗传资源,为全国第18个地方牦牛品种资源。
“帕米尔牦牛”名称第一次出现在《中国牦牛》报道的“新疆牦牛资源开发利用设想”一文中,文中介绍了前苏联戈尔诺-巴达赫尚自治州(现塔吉克斯坦共和国首府)的牦牛产业发展情况[2]。由于帕米尔高原地区的牦牛与国内其他地区的牦牛之间基因交流较少,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地理分布群体。帕米尔牦牛主要分布区域在新疆克州阿合奇县、阿图什市、阿克陶县和喀什地区的塔什库尔干县,是我国地方牦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巴州牦牛的来源比较清晰,属于青藏牦牛的一支[3],巴州牦牛完成品种资源调查较早(1983年)。由于年代久远,缺乏文献支持,帕米尔牦牛的历史已经无法考证,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追溯牦牛品种起源、分化历史成为一种可靠的研究方法。研究者采用线粒体DNA方法对13个品种的野牦牛和250个家养牦牛品种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家养牦牛在大约1.5万年前完成驯化,驯化中心位于青藏高原(羌塘高原),至少有4个驯化中心,然后沿帕米尔高原向外迁移[4-5]。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帕米尔牦牛与巴州牦牛关系较远,与野牦牛关系较近,提示帕米尔牦牛有独立的进化来源。2017年,克州畜禽繁育改良站受江苏援助克州1+X项目“帕米尔牦牛遗传资源调查”的支持,根据新疆畜牧厅安排部署,前往阿克陶县布伦口乡、木吉乡开展帕米尔牦牛遗传资源调查,收集第一手资料,完成帕米尔牦牛资源调查报告初稿,同时进行阿图什市、乌恰县和阿合奇县辅助调查工作,全面完成帕米尔牦牛品种资源调查报告。2017年10月份,全国畜牧总站组织国家牦牛工作组对克州分布的牦牛进行现场考察。农业农村部在2021年发布全国十大优异遗传资源,包括“两头牛、七只羊和一只鸡”,帕米尔牦牛名列其中。
2020年末帕米尔地区牦牛存栏约9.5万头(其中克州约6万头,塔什库尔干3.5万头),毛色较杂,以黑色、灰黑色为主、面部白、头白、躯体黑毛次之;其他还有灰、青、褐色等毛色。据遗传资源调查报告(以克州阿克陶县布伦口乡牦牛为例),成年公牦牛体高114.44 cm、体长138.33 cm、体重345.53 kg,成年母牦牛体高107.58 cm、体长127.65 cm、体重267.76 kg。牦牛在全年放牧条件下,平均日产乳1.5 kg,年平均产毛1.3 kg、产绒0.43 kg;牦牛屠宰率一般为47%~52%[5]。
克州牦牛改良最早始于乌恰县,该县于1998年从青海引进3万剂含1/2野牦牛血的冻精,1999年开始进行人工授精工作,当年完成1 500头冷配,2000年完成2 000头,2001年完成1 100头,2002年完成450头。但由于牦牛野性大,不易管理,而且发情不易确定,牧民不愿拉来拉去进行配种,人工授精工作开展4年后就停了下来。2008年以来,克州3个县市分别从青海、西藏以及新疆巴州和静县引进种公牦牛共计1 125头,对克州牦牛进行改良。目前,克州大约有青海、西藏、巴州牦牛的杂交后代约20 000头。从整体上看,杂交个体普遍较未引种的阿合奇县牦牛大一些,杂交改良的效果已经显现。
1.3.1 品种退化严重 牦牛生活在高海拔、人迹罕至的地方,常年自然交配,由于近亲繁殖,品种质量逐年下降。资料表明,牦牛的生产性能正呈现下滑趋势。1990年以前,初生牦牛的平均体重为14 kg,目前已降至12 kg。1990年以前成年牦牛平均体重为250 kg,现已下降到230 kg。
1.3.2 牦牛选育和改良程度低 由于牦牛野性较强,驯化和调教较为困难。许多在其他家畜,如奶牛、黄牛上应用成功的冻精配种、胚胎移植技术,在牦牛改良上应用都有困难。目前,这些技术在牦牛改良上只是处于试验阶段,尚未大范围推广。最好的方案还是购买种公牦牛进行配种。
1.3.3 缺乏专业繁育机构 尚未建立牦牛保种场、遗传资源研究所等专业育种机构,克州职业技术学院也没有开设相关专业。现阶段牦牛改良和选育工作仅仅依靠克州畜禽繁育改良站通过项目进行,技术推广的范围有限,难以取得持续进展和效果。克州畜禽繁育改良站成立于2004年6月份,是从原克州畜牧兽医站分设而来,是克州畜禽繁育改良的技术支撑单位,现有30名职工,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4人。但是克州所有畜种的改良工作单独依靠一个改良站是远远不够的,有必要建立专业的牦牛繁育机构。
帕米尔牦牛被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有了身份,建立保种场势在必行。建议以帕米尔牦牛中心产区阿克陶县克孜勒陶乡、布伦口乡等地为重点区域,主要采用在地方牦牛品种原产地实施活体保种。建议选择培育本地良种牦牛核心群1 000头左右,建立克州帕米尔牦牛种质资源保护基地;在塔什库尔干县建立400头帕米尔牦牛备份保种场。组建保种核心群10群,每群100头(♀95、♂5),饲养规模1 000头,其中母牦牛950头、公牦牛50头。保种场建成后每年可向社会提供优质原种帕米尔牦牛100~200头。
牦牛属稀有动物,主要生长在高原地区。由于受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限制,现在世界上只有中国、尼泊尔、蒙古国、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等国有牦牛。由于帕米尔牦牛生长在海拔3 000 m以上的高山上,长期自然交配,近交系数增大,品种遗传多样性减少,牦牛品质下降。建议通过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的发展契机,建立跨境帕米尔牦牛自然保护区。每年实现交流种公牦牛20头,精液1 000剂,保持帕米尔牦牛的遗传多样性,为帕米尔牦牛提纯复壮提供遗传基础。
克州没有开展基础研究的单位,开展牦牛的基础研究是帕米尔牦牛产业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建议在现有的克州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牦牛繁育相关专业,培育一批留得住、用得起、熟悉帕米尔牦牛的土专家、乡土人才;同时和新疆呼图壁胚胎移植中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新疆畜牧科学院、塔里木大学、喀什大学等单位进行合作,开展帕米尔牦牛遗传资源发掘、品种性能评价、分子进化、生态养殖等方面的研究,为帕米尔牦牛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建议以帕米尔牦牛重点产区哈拉峻乡、布隆口乡、老乌恰乡、哈拉布拉克乡等地为重点,采用本品种选育、导入外血、胚胎移植等方法,选择培育良种牦牛核心群4 000头左右,建立克州帕米尔牦牛良种繁育基地4个。目前帕米尔牦牛改良还处在初步阶段,生产性能还不高,产肉量低,繁殖率低。全国对牦牛的研究深度和广度还处于初级阶段,用冷配、导入外血、胚胎移植等技术是对现有牦牛进行改良、扩繁的主要技术手段。克州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对本地的土种牦牛进行改良,通过30余年的本品种选育、提纯、复壮、改良,目前已有良种牦牛5 000头以上。
改良目标是牦犊牛初生重由目前的12~13 kg提高到16~17 kg、屠宰率由45%提高到55%、繁殖率由50%提高到70%。
通过帕米尔牦牛遗传资源保护现状分析,发现帕米尔牦牛是帕米尔高原古老的原始畜种,它的起源不同于巴州牦牛,是一个新发现的地方品种资源。帕米尔牦牛由于品种资源调查研究比较晚,存在保护不力、自然近亲交配普遍、保种繁育机构不健全、生产性能下降等一系列问题。文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当前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是建立帕米尔牦牛保种场,建议建设1~2个。帕米尔牦牛产业发展不仅关系到边疆地区稳定、民族团结,也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项目的重要抓手。应通过基础研究,保种场建设,引进外血进行品种改良,保持和恢复帕米尔牦牛的优良生产性能,实现帕米尔牦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