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泗洪县洪翔中学 王小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帮助学生培养基础知识素养之外,还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在提升核心知识素养的同时以积极的态度提升核心能力素养,从而真正达到对学生综合核心素养的培养,对此,本文将从以下方面进行阐述。
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德育功能很强,当教师把核心素养渗透其中,学生的思维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如在探究“维护国家利益”一课时,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列举身边的“英雄”人物,并以竞赛的形式让学生来分析这些人物身上具备的品质,我们如何看待目前的自身行为,学习“英雄”行为,不负韶华,这就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组织教学中教师再适时地进行引导,学生不但能深刻地理解了所学内容,也增强了勇担责任和奋发图强的信念,积极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主动服务社会,奉献社会。课堂的实效性是不言而喻的,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最大程度的彰显。
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穿插核心素养培育视角下的学生自主活动以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也会随之增强,而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往往更容易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去联系新的知识,并对新的知识做出一个较为精确的判断,提升解决复杂情境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会得到提升,产生更大的兴趣投入以后的学习中去,不断检验已有知识。例如,讲到“中国共产党”的知识点时,学生看到“党旗高高飘扬在疫情第一线”“灾难面前,党和政府始终把人民的生命和财产放在第一位”彰显“中国智慧、中国力量”等相关知识点时,自然联系到党的相关知识点——党的宗旨、党的地位、党的性质、党的初心和使命、党的奋斗目标等,从而由衷地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伟大的祖国,为生在中国而骄傲和自豪。
道德与法治的核心素养与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非常贴近,而情感教育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首先降低了道德与法治的教学难度,增强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悟出一些浅显的道理,并发展为道德和伦理的价值;同时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经验,在领会教学内容的过程中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反馈,让学生在一个安全的空间中,形成了主动反思的习惯,并形成积极向上的评价体系,最终促进学生自己能够教育自己,发展自己,并不断地超越自己。学生的自我塑造力得到不断的彰显从而养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现在的教材一方面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另一方面又多以学生的生活、活动为主。对此,就要求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利用好教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在学习到“文明与家园”这课时,教师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生活中设疑“如何建设美好家园?”学生们根据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并对讨论的结果主动设计活动方案,走访身边的同学和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来检验自己提出的方案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最后,他们在积极撰写“建设美好家园”的报告时,还自发地向身边的同学老师和社区的居民发出如下倡议:1.节约资源,不浪费粮食,提倡光盘行动;2.拒绝使用一次性产品,购物提倡自备购物用品;3.不践踏草坪,不攀折花草树木,不随地吐痰;4.勇于同身边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做斗争……在这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在实践中活动中增强了情感体验,开阔了视野,增强了社会责任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教师有较高的政治素养、高尚的人格魅力、完备的知识体系、敏锐的政治洞察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师人格对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教师与学生之间亦师亦友,师生之间要彼此尊重。当教师施与这种美德于受与者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如班级中有位学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课上总是睡觉,置学校纪律于不顾、班级纪律于罔闻。他班的班主任多次找其谈话和走访家长了解原因:原来该生是留守儿童,跟随着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因父与母长期见不着面,就买了一部手机方便沟通。于是该生借与家长沟通为由上网通宵打游戏。教师了解了事实经过后,耐心地做思想工作,并发动班里其他同学对其及时提醒和监督……班主任还为他组建帮扶学习小组和其他兴趣小组来转化他的态度,刚开始时收效甚微,但在师生的坚持和努力下,该生的不良恶习慢慢被转化,这正是宽容起了作用。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利用时政热点来组织教学,既能够增强此学科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还能够充实学科内涵,体现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时代性和德育性,在利用时政热点组织教学时,教师一方面要认真研究教学内容,寻找更贴切的时政热点,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利用好身边的报刊、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介来了解当今社会的时政热点以及时政动向来探究解决生活中的现象。如在探究“遵守社会规则”一课时,结合社会上一些人在疫情严峻时出门不戴口罩、不遵守居家隔离的要求、医院就诊时不配合医生的治疗等诸多现象,阐述了这些人的做法严重地扰乱了社会秩序,危害了社会安全,亵渎了法律的权威。此时,教师就要分析时政中这些公民的行为与教材中的“自由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自由”“自由是法律之内的自由”“任何公民在行使权利和自由时,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益”等是相违背的。
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能刺激学生的感觉、视觉、听觉。因此,教师可根据教材的相关内容要精准施策:利用现代手段的音频、视频、动漫、四维空间等辅助教学。如讲解“坚持改革开放”这一课时,教师可利用视频把深圳从曾经的小渔村到国际大都市的华丽蜕变——让学生在观看学习中通过直观的对比思考,更容易得出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和重要性。这样学生掌握本节课的相关知识点就能既准确又深刻。教师还可以根据教材的布局,创设贴近学生生活情境,如“网络新空间”这一课开展辩论赛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提升思辨能力,从而认识到网络的两面性,正确利用网络为自己服务。在辩论中教师也要适时参与点评,做好引导,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师要及时对每节课进行反思与总结,可以邀请同事听评课,并请同事认真地给出评价和建议,或者课前试讲并自行录成微课,请资深专家指导。当然,教师更要深入学生之中,听听学生的评价。如针对网上热议“广场舞的现象”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教师指导学生分析产生这类现象的原因,以及这些行为可能引发的社会影响,从中悟出深刻道理,这一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道德意识和法治观念,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基础核心素养除了具备本学科的相关知识与能力素养以外,还需要学生培养多学科的综合素养。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道德与法治其他学科知识的结合,校内与校外的教育资源融合,学生个体和社会群体的结合等,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学生是充满活力的创造群体,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贯彻核心素养进行因势利导,道德与法治的核心素养贯穿于每个人的一生,它的养成需要日积月累的消化和吸收。因此,学校教师和学生都需要与时俱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探索与反思总结,共同以科学和发展的眼光对学习模式进行研究,道德与法治的核心素养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