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21-12-02 22:28江苏省苏州市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初级中学吴金平
青年心理 2021年22期
关键词:问题链知识点探究

江苏省苏州市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初级中学 吴金平

在多年的教学活动中,我围绕深度学习概念展开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并且发现: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关键。倘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能够基于问题教学法,设计合理的问题链,则能够帮助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让学生从浅层次学习状态转变为深度学习状态。

一、紧扣数学知识,找准问题链设计落点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基于数学知识点对问题链进行设计,进而引导学生经历数学思考与数学探究的过程。

(一)基于多角度知识,设计问题链

在问题链教学模式下,教师需要从不同的视角提出问题,并且结合教学内容对提问方法进行灵活选择。初中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教学活动中,教师就可以利用一些新事物进行提问,以此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与学习。例如,在教“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时候,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链:(1)如何使用代入消元法,对二元一次方程组进行求解?(2)使用加减消元法,能否对二元一次方程组进行求解?

这样的问题链能够引导学生通过多角度的思考与分析,逐步进入深度学习状态,从而能够全面、深入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相关知识点。

(二)基于连续性知识,设计问题链

对初中数学教材内容展开分析,可发现很多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很密切,并且知识点的编排,遵循着由易到难的原则。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基于数学知识点的这一特性,设计相应的问题链,实现问题化教学,如教师可以借助问题,引出新知识,帮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理解新问题,从而使得知识点的理解难度被有效降低,这对提升学生新知识接受能力很有利,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对旧知识进行有效复习。例如,在教学“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的时候,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链:(1)二次函数与一次函数相比,优势体现在什么地方?能否举例说明?(2)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具体体现在什么地方?借助问题链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点之间建立起联系,更好地掌握知识点,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问题链的有效设计,能够帮助学生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使得学生能够强化理解相关知识点。

二、基于学生本位,优化问题链设计形式

(一)让问题链具有开放性

分层设计问题强调的就是:基于层次递进原则,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而在层次不断提升的同时,问题的开放性也不断提升,问题之间的联系性也不断较弱,如此意味着学习难度提升。倘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涉及的知识点越多,那么对学生思维训练能力的要求越偏低。

例如,在教“同角三角函数”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三角函数的含义进行复习,然后基于分层原则进行提问,具体的问题如下。

第一层:我们在复习了三角函数的定义之后,应该深入探讨什么问题呢?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明确后续学习目标和方向。

第 二 层:sinx、cosx 和tanx 之间的关系,你们知道如何理解和表达吗?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围绕三角函数相关知识点展开自主探究学习。

第三层:sinx、cosx 和tanx 之间存在一种等量关系,你们知道如何表达这种关系吗?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在于,给学生明确问题探究方向。

第四层:画出一个单位圆,然后在这个圆中,将锐角x 画出,借助这个单位圆,你们可以发现sinx、cosx 和tanx 之间存在的具体关系吗?它们之间的等量关系如何表达?学生经探究学习之后发现了其中的规律,sinx=AB, cosx=OB,tanx=AB/OB。教师利用这些问题,给学生指明学习方向,并且能够帮助学生顺利解答问题。

从上述教学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设计分层类问题链时,都是围绕某一个知识点展开。但提出问题的方式有所不同,最终产生的教学效果也自然不同。

(二)让问题链具有递进性

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不一样的情感体验,教师就需要基于逐级设计原则,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让学生不断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感悟。

可以给学生设计这样一道习题:已知A 点的坐标为(2,0)、B 点的坐标为(0,2),圆心⊙C的坐标为(-1,0),半径为1。如果D 是⊙C 上的一个动点,且线段DA 与y 轴相交,其中,交点标记为点E,那么△ABE的最小面积等于多少?

在讲解这道题时,教师可以基于分层原则进行提问。

第一层问题:在△ABE 的三条边中,比较特殊的边是哪一条?基于这一问题继续提问:如何对三角形的面积进行计算呢?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在于:为学生明确解题目标和方向,当学生发现了三角形中的特殊边BE时,他们就能够将之作为底边,然后计算出△ABE 的面积。

第二层问题:我们现在要计算的是△ABE 在⊙C 面积的最小值,那么根据第一层问题的结论,我们可以得出这个最小值吗?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继续探究问题,当学生求出了BE 的最小值时,就能够得出OE 的最大值。

第三层问题:如何求出OE 的最大值呢?借助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与问题探究。由于D 在圆上是一个动点,那么当E 在最高处的时候,OE 的值最大,此时AD 与圆必然处于相切状态。

第四层问题:最后问题集中在求解AD 与圆相切时的OE 的长,那么OE 的值该如何求出呢?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明确解题方向和问题的具体探究方法。由AD与圆相切这一条件,得知AD 与圆的半径垂直,因此可以借助△ACD 与△AEO 相似定理,将OE 的值求出,如此就可以顺利解决问题。

设计这些问题的初衷在于结合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和最近发展区,对问题进行逐级深化。

三、基于数学思维,推进“问题链”导学进程

在教学课堂上,教师需要基于教学内容,设计好“问题链”,以此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预期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运用问题链数学探究

在新课改目标下,教师需要对教学思想和方法进行创新,新课改强调对学生自主性学习思维的激发,而设计问题链,则是落实新课改要求的具体表现设计。在问题链的带动下,学生的学习欲望能够被激发,这对于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锻炼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非常有利。

例如,在教授“平面直角坐标系”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点,设计相应的问题,如与平面指标坐标系符号相关的问题、与不同象限特征相关的问题、与坐标系在具体问题中的应用相关问题、与坐标系中点对称相关的问题等。在设计这些问题时,教师需要考虑一定的梯度性,并且结合不同的学情,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问题,帮助学生强化问题解决能力。不同的学生,其数学思维能力必然存在差异,如果教师设置的问题难度与学生的学习能力不相符,那么势必会影响到学生最终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需要设计难易程度不一的问题,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锻炼。

(二)运用问题链促进知识迁移

当学生对学生充满了兴趣时,那么他们在课堂上也会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点,设计富有趣味性的问题链,以此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富有趣味性的问题链,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设计。

例如,在教“勾股定理”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给学生设置三角形运算相关的问题,以此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复习,同时指导学生实现知识迁移,提升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度。之后,教师可以利用一些教学教具,引导学生对墙的高度进行测量,让学生通过自主动手的方式,强化对知识点的理解。最后,教师可以围绕教材知识点,设计相应的对话交流环节,让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而教师则可以借机了解学生对勾股定理的掌握情况。

总之,问题链导学模式符合初中学生的学习特征,教师可以对之进行充分利用。可以说,问题链的有效设计,能够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猜你喜欢
问题链知识点探究
第十二页 知识点 静候“18”
关于口罩 这10大知识点你必须知道
第九页 知识点 QSZ92式半自动手枪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基于微视频与问题链相融合的高三一轮复习教学设计
“问题链”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巧设问题链预约精彩课堂研究
解析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问题链的设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