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巾帽发展与变化研究
——以士人阶层为例

2021-12-02 21:17朱晓菲
纺织报告 2021年6期
关键词:士人复古东坡

朱晓菲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

明代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到达巅峰的时代,作为一个上承元代蒙古族,下启清代满族的朝代,明代拥有灿烂的社会文明。从文献典籍以及出土的文物来看,明代服饰等级森严,服饰制度为封建统治服务,为巩固封建政权、恢复和发展汉族服饰文化作出了贡献。

早在明代建立之初,明太祖朱元璋就确立了“垂衣裳而天下治”的礼制。社会各阶层如贵族、平民等在穿衣戴冠方面大有不同,阶级属性鲜明。由于社会发展,明代中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社会财富大量积累,奢侈之风盛行。作为社会底层的商人,通过商业贸易活动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在明代社会,统治者为了加强政治统治,将“衣冠之治”发挥到了极致,明代社会的统治由此维系。

1 明代巾帽制度的发展

明代前期,朱元璋在夺取少数民族政权之后,对恢复社会礼法制度十分重视,期望新建王朝效仿先前的汉唐旧制,其中包含了有关衣冠服饰制度的内容。另外,朱元璋初登帝位时曾说:“昔帝王之治天下,必定礼制,以辨其贵贱、明等威。”[1]可见礼法制度在稳定朝政上的重要性。另外,朱元璋还吸取了汉高兴盛和元代灭亡的经验和教训,明代初期,在战事吃紧的背景下,依然致力于恢复和完善服饰制度。洪武年间,朱元璋甚至亲自过问社会各阶层的服装款式、衣料质地,为规范和发展明王朝的服饰制度奠定了基础。明初法令严格,经济仅可维持生计和果腹,难以奢靡度日。百姓崇尚俭朴,除了日常生活必需之外并无余力消费,人们能够很好地遵守服饰制度,很少有僭越的情况出现。

明代中后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逐渐发展,城市生活繁荣,人口大幅度增长,社会风貌开始转变。明初,“浑厚之风少衰”,平民百姓在获得财富之后,大肆采买贵重衣料,奢靡、逾矩之风愈演愈烈,尤其以江南一带最为突出。如苏州府《吴江志》记载了粗布庶民之家的农妇穿戴金银的现象,表明社会风气开始转变。成化以后,社会发展速度加快,明初严苛的服饰制度在这一时期有所松弛。嘉靖年间,奢侈之风愈演愈烈,针对当时的情形,明代统治者也颁布了一系列禁奢令,企图限制人们对奢侈衣帽的追求。

2 明代士人阶层参与巾帽的发展与演变

2.1 明代儒雅志士的标志——儒巾

古人对巾的喜爱异常,以明代尤为突出。明代时期,人们喜戴巾,因此出现了大量的巾类,例如士人常用的方巾、儒巾、东坡巾等,庶人所用的网巾、万字巾等,还有诸葛巾、山谷巾等,名目多样,表明了当时人们对于巾的喜爱程度极高。

儒巾在明代时期多为士人所戴。这里的士人指除了贵族以外同样享有特权的阶层,其中包括有品级的官僚和有功名的人士。明代社会是典型的四民社会,人们被划分为士、农、工、商4个阶层。长久以来,士人阶层一直居于四民之首,地位优越,享有社会特权。在明代初期,为了保障士人阶层在社会中的地位,统治者专门制定了一系列区别于其他阶层的服饰制度。通过特定的服饰就可知士人的优越地位,而其他阶层是不允许穿戴士人的衣冠服饰的。关于明后期儒士服制之情形,叶梦珠在《阅世编》中说道:“予所见举人与贡、监、生员同戴儒巾,儒巾与纱帽俱以黑绉纱为表,漆藤丝或麻布为里,质坚而轻,取其端重也。”[2]

除此之外,徐复柞在《花当阁谈丛》中也曾提及关于儒巾的发展:“三十年前,吾邑春元尽皆用之,郡城独不然。无论用违其制,亦殊不雅观,今则吾邑亦用儒巾矣。”[3]根据前人笔记可知,士人常以儒巾为常服,经历了一段时间才被人们认可。明代后期,儒巾更是被看作士人阶层的标志。从前文可知,儒巾的形制材料为“以黑绉纱为表,漆藤丝或麻布为里,质坚而轻”,虽然麻布、漆藤丝易得,但非士人阶层不可佩戴此物。可以说,儒巾是封建专制统治中具有阶级属性的产物,其产生及推广都与当时的政治、生活环境密不可分。

2.2 风雅旷达的标志——东坡巾

明朝时期,文人雅士善戴东坡巾,关于东坡巾的来历,在《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中有这样的说法:“东坡巾,以乌纱为材料制作,双层形制,前后左右处各折一角,传闻宋代苏东坡第一次佩戴这种巾,因此命名为东坡巾。”[4]苏东坡为宋代文人雅士,东坡巾以其名讳命名,可见苏东坡在士人心目中的地位极高。

关于东坡巾的形制在史料中也有记载,王圻在《三才图会》中也提及:“东坡巾有四墙,墙外有重墙,比内墙少杀。前后左右各以角相向,著之则有角界在两眉间。”[5]另外,东坡巾并非传统巾类,其材料区别于其他巾类,属于一种类似帽的硬质巾类。宋代同明代一样,是封建的中央集权国家,且宋代重文抑武,文士的社会地位较高。又因士人偏爱儒雅,且当时的社会风气偏向于此,所以东坡巾深受人们的喜爱。明代前期,朱元璋“马背上得天下”,武士得到了重用。但到了明代后期,统治者为了加强政治统治,收归兵权,崇文黜武,士人的地位提高。东坡巾富有象征意味,在明代时期受到士人的追捧。徐曾唯的《援古证今》曾生动地再现了乡大夫汪公东泉戴东坡巾的场景。

东坡巾虽然不像网巾一样普及,但在明代士人中深受偏爱。明代士人喜爱戴巾,这与前面提及的复古风气有关,也与明代士人偏爱风雅有关。宋代儒雅文人以裹这种巾来证明自己的身份,形成一种社会风尚后开始流行,这一传统到了明代更加盛行。由于明代崇尚儒雅,社会风气尚且如此,衣食住行也跟随社会风气发展,东坡巾这种传统且富有深意的巾帽,便是最好的证明。

2.3 社会安定的标志——四方平定巾

相较于东坡巾而言,四方平定巾是明代独有的且深受职官、儒士喜爱的便帽。四方平定巾是用纱罗制成,以黑色为主色,造型上四角见方,又被世人称为“四角方巾”。在《七修类稿》中,郎瑛便记载了四方平定巾的来源:“今里老所戴黑漆方巾,乃杨维祯入见太祖时所戴。上问曰:‘此巾何名?’对曰:‘此四方平定巾也。’”[6]便诏令天下皆裹之。明洪武三年,朝廷颁布诏令,规定士人、庶人须佩戴四带巾,这里的四带巾即后来的“四方平定巾”。另外,王圻在《三才图会·衣服》中也描述了四方平定巾的样式及其名称的意义:“方巾,此即古所谓角巾也。制同云巾……取四方平定之意。”[5]

由于王朝初建,四方平定巾被授予了天下一统、四方安定之意,在当时,四方平定巾属于明代特色的首服,为平民所戴。到了后来,四方平定巾的形制发生变化,高度极高,且这时颁布了诏令,规定只有秀才以上有功名的人才可以佩戴四方平定巾。例如在《金瓶梅词话》第七回中,温秀才便戴过这种四方平定巾。这种巾帽流传到清代,成为读书人的标志。无论是建朝伊始的初创,还是明朝后期的艺术加工,四方平定巾对士人的生活都起到了较大的影响。

虽然当时的法令规定世人皆可佩戴四方平定巾,并且不限制士庶阶层与贫贱富贵。但是,翻阅大量资料发现,知识分子、中小地主以及官僚士绅、秀才等人佩戴四方平定巾更为平常,很少有庶人佩戴四方平定巾。对于普通庶民而言,即使官方规定庶民也可以使用四方平定巾,但大部分人更愿意佩戴网巾和六合一统帽,四方平定巾仍为士人所佩戴。

3 巾帽的发展对士人阶层的影响——复古之风盛行

明代中晚期流行过复古风潮,士大夫阶层更是极力追捧这种风潮,在他们的带动下,庶民大肆模仿。明代士人喜戴巾帽,更偏爱复古之风,而“复古”本来就是一种时尚的体现,直到今天,复古之风仍然能带动时尚圈的风尚。明代男性服饰的复古风集中体现在士大夫的巾饰上,对于当时的士人而言,巾已经成为人们追捧的装饰。在戴巾成为流行以后,明人便开始佩戴各种各样的巾,且每个阶层都能找到属于自己阶层的巾佩戴。此外,戴巾并不是明人初创,明人所戴之巾源于宋代的东坡巾,也有明代独有的网巾等几十种巾类,表现出当时人们对于巾的喜爱和对于古风的狂热追求。

正德年间,京都掀起了一股潮流,士人纷纷追捧这场“易帽风潮”。郎瑛曾在《七修类稿》中提及:“正德中年,京都士人忽焉以巾易帽,四方效之。然巾本古冠服也,一时变更,自觉骇异。”[6]另外,当时复古风潮涌现,其中不乏疯狂者,他们在行为举止上向先代贤人看齐,在衣着上也极力追捧,更有甚者以非明朝的奇装异服示人。冯梦龙曾在《古今谭概》中提到一个衣着怪诞的笑料,可见当时人们对复古风潮的追捧[7]。

根据文献小说记载,当时人们对于古风的喜爱程度极高,复古风潮已经成为当时社会的一种潮流[8]。另外,明代的复古风潮不仅体现在对复古衣帽的追求上,在生活中的其他方面也有所体现,且轰动一时。

4 结语

明代社会是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社会,在立朝之初便确立了森严的等级制度和严苛的服饰制度。明代初期,由于社会发展缓慢,百姓并没有较高的消费能力,而且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服饰政策,社会各阶层必须遵照服饰制度,恪守律己,服饰制度在这时俨然成为统治者统治社会的工具。明代中后期,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江南地区率先成为财富集中地,人们大量积累财富,奢侈之风盛行,巾帽华贵多样。另外,在明代的大量巾类中也出现了许多带有阶级符号的巾类,如四方平定巾、东坡巾、儒巾、方巾等。巾帽的流行为明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社会机遇,成为当时人们谋生的手段。

猜你喜欢
士人复古东坡
秋日的复古之约
东坡诗元代接受论
错过这些复古店,要等下个世纪
宜兴:东坡书院忆东坡
文献视域中的中国古代“行乐”观念及园林行乐生活
东坡画扇
《续夷坚志》对《夷坚志》在内容上的继承
复古“轻”暗黑
地域学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