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红升
(湖北省潜江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433100)
牛副结核病是养牛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疾病,其典型临床症状为慢性卡他性肠炎,也被称为副结核性肠炎,是由副结核分歧杆菌感染而引发的一种慢性消化道传染病,该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慢性卡他性肠炎、顽固性腹泻,导致病牛的食欲减退、精神不振,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给养殖者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危害我国养牛业的正常发展,需要加强对该病的认识,加强防控力度。本文介绍该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方法及综合防治措施。
引发牛副结核病的病原体为副结核分歧杆菌,该病原始一种革兰氏阳性短杆菌,长约0.5~1.5um,对低pH 具有一定抗性。该病原通常存在于病牛的肠黏膜、肠系膜淋巴结,其他部位尚未检测出病原存在。
该病原体主要对牛易感,包括肉用牛、乳用牛、役用牛,其中刚出生的犊牛感染程度最高。此外,诸如猪、羊、马、驴等家畜也会被感染。
病牛以及隐性带毒牛均为传染源,在感染期内均能向外排毒,一般可以通过3 种传播途径感染健康牛:(1)排泄物及分泌物中含有病原,可以污染环境;(2)牛乳中含有病原,通过哺乳感染犊牛;(3)接触被污染的饮水、饲料及生产用具通过消化道途径感染。
该病流行爆发时通常呈散发性或地方性流行方式,传播速度相对较慢,但潜伏期长达6~12 月,全年任何季节均有发病,但春秋两季发病概率高于冬夏两季。此外,在母牛妊娠、生产及泌乳期间,或者气候剧烈变化时发病概率较高。
病牛发病后主要的临床症状为营养不良、消瘦。发病初期会有间歇性下痢,随着病程延长,逐渐转为顽固性腹泻症状,尤其是病牛采食青绿饲料后腹泻情况加重,排泄物中包含大量黏液及泡沫,伴发恶臭,有时可以观察到血块。病牛发病时食欲严重下降,反刍功能下降,容易引发继发性皱胃炎及前胃迟缓等症状。如果长期没有得到有效治疗,病牛会由于脱水而引发眼窝凹陷,精神萎靡,生产性能严重下降,体能不足,虚弱无力,卧地不起,毛发干枯无色泽。
将病牛剖检可以明显观察到病牛结肠、回肠、空肠等肠道部分的肠壁显著增厚,肠黏膜脱落,表面不平整,在黏膜及黏膜下层存在上皮样细胞生成,其病灶处有出血,肠内容物稀薄伴有恶臭。肠系淋巴结肿大,肠系膜与浆膜伴发水肿,肠道壁有褶皱且凸起的部位有出血症状。
该病在病程初期的症状与腹泻类疾病相似,容易与寄生虫性胃肠炎、冬痢或创伤性网胃炎等疫病导致误诊。因此,在结合临床表现的情况下还要通过实验室诊断进行确诊,目前应用的实验室诊断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细菌学检测、血清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及变态反应。
取病牛肠系膜淋巴结或肠系黏膜片段作为病料,在无菌环境中,经过涂片后使用抗酸性染色法进行染色制作,镜检下可以观察到红色短小杆菌,菌体长度约0.5~1.5um,单个散布或分支状排列。但该方法鉴定期较长,且接种于培养基后生长缓慢,一般需要数周才能生长出大量细菌。
该方法是最常用的检测方式之一,主要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琼脂扩散试验(AGID)和补体结合试验(GFT)。其中补体结合试验是最早应用于该病检测的方法,也是目前国际上最常用的血清学检测方法,但由于其操作较为复杂,且结果存在一定比例的假阳性结果,一般不会应用于大规模检测。免疫琼脂扩散试验是经典的免疫学试验方式,但对该病检测的特异性不高,存在一定比例的假阳性。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是近几年常用的检测方法,具有操作简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等特点,现在已被应用于常规检测中。
该类检测方式包含常规PCR 检测、多重PCR 检测与荧光定量PCR,以上检测方法均可以快速、特异性的检测出副结核分歧杆菌。
该方法是检测此类疾病的常用方式之一,通过使用副结核菌素或禽结核菌素进行变态反应试验:使用0.2ml 结核菌素在牛颈侧皮内注射,2d 后如果发现其注射点皮肤增厚至2 倍以上,同时发生热痛、肿胀等症状,即可判定为阳性;对于怀疑感染的阴性牛可以在同一部位注射0.2ml 结核菌素,1d 后再次观察确认。
中草药方法对该病的治疗效果较好,通常使用老鹳草250g,大青叶、黄连及黄白头翁各50g,苍术、陈皮、厚朴、猪苓及砂仁泽泻各30g,研磨成粉状,混匀后用开水冲调,加入200ml 的陈醋搅拌均匀,一次性灌服,每天1 次,连续使用20d。若病牛排泄物中腥臭味大,黏液多,可以在配方中增加大青叶、双花、连翘及郁金各50g,知母、焦栀子及大黄各30g,以增加治疗效果;若病牛食欲严重下降则可在配方中加入山楂、建曲、龙胆草根及大麦芽各30g,以增加疗效;若病牛出现脱水现象,可以在原配方中加入车前子50g,木通、生地、元参、灯心以及白茅根各30g,加水冲调时采用1%的盐水,增加治疗效果。
养殖人员要密切关注牛群的异常情况,如果发现异常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如隔离诊断,若养殖区域爆发疫情,则应定期对牛群予以检疫,如果发现病牛应立即对病牛进行隔离管理,并予以评估,对治疗意义不大且经济价值较低的病牛可以采用淘汰处理,对病牛所在圈舍未发病牛群应予以检疫,确定未感染后移至正常圈舍,原圈舍应予以消毒处理,并空置1 年方可再次使用。
对于经济价值较高,病情相对较轻的病牛可以采用隔离治疗,同时加强饲养供给,适量增加维生素与矿质元素含量,以提升病牛自身免疫力,缩短恢复期。
有针对性的接种疫苗是预防该病发生的最常用、最有效的手段,常用的商品化疫苗包括弱毒疫苗、灭活苗两种类型。养殖户应根据所在地疫病流行病学,结合养殖场自身养殖情况,在兽医人员指导下制定免疫接种程序,并严格执行。在接种前后避免使用抗生素等药品,并且需要合理安排疫苗接种的间隔期,以免发生免疫抑制。此外,还要注意疫苗接种后会对检测结果产生干扰。
养殖场应避免从外部引入牛群,如果必须引入,则应避免从疫区引入,经过15d 的隔离观察,确定没有携带病原体才能混群饲养。饲养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生长阶段予以分群,保持合理的养殖密度,保障良好的通风条件。
养殖过程中应根据牛群不同生长阶段予以充足的营养供应,同时保障饲料卫生,不得使用发霉变质的饲草料进行饲喂,适当使用苍术粉及磷酸氢钙等进行拌料饲喂。
养殖管理员应制定科学的消毒管理措施,定期清洁圈舍及主要活动场所,及时清理分泌物与排泄物,对食水槽、生产管理用具进行清理、消毒,避免病原体在养殖区域内滋生传播,以降低疫病发生概率。此外,养殖场应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严禁无关人员进入养殖区域,在养殖场通道处设置消毒区域,对进出不同区域的人和车辆进行消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