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烟散尽》:揭开历史的隐秘一角

2021-12-02 21:03乔世华
大连大学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战俘营硝烟战俘

乔世华

作为一个有着20多年网络文学创作经验的“老”作家,骠骑(原名董俊杰)至今已有4900多万字的作品发表,《天师》《诡局》《天枢之契约行者》等多部作品被改编拍摄为影视剧,《诡局》入选中国数字阅读十大影响力作品并获得金影第一届写作节百万奖金大奖,《零点》获得“2018年优秀网络文学原创作品”等;骠骑本人有“顶尖军事大神”之美誉,还在2017年荣获第二届“中华文学基金会茅盾文学新人奖•网络文学新人奖”。辽宁省作协“金芦苇”工程重点作品《硝烟散尽》是骠骑2020年完成的20万字长篇新著,小说讲述三千多名“联合国军”战俘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俘虏管理训练处生活的故事。这部作品正值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70周年之际推出,可谓应时之力作。小说在以下几方面所提供的写作经验值得我们重视。

首先,树立和坚持了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关于抗美援朝战争,历史早有定论,但近些年来网络上出现的一些声音对这场战争的正义性和合法性进行质疑,事实上淆乱了视听,蛊惑了不明真相者。习近平同志在2020年10月23日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大会上高屋建瓴地重申了抗美援朝战争的正义性和积极意义:“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1]《硝烟散尽》中,骠骑怀着强烈的责任感走进历史深处,其从改造“联合国军”战俘的志愿军战俘营这样一个巧妙角度切入对抗美援朝战争的文学书写,可谓别开生面。小说让读者看到,“联合国军”战俘们受到了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礼遇,他们在生活上按志愿军团级干部核定伙食标准,在医疗救治中可以动用我方救治军以上干部才能用到的珍贵药品,可以做礼拜、打球喝酒、创办刊物、搞圣诞节庆典、开展辩论会、举办战俘营自己的“奥运会”。战俘们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健康向上。在俘管处干部人员的悉心教导和照顾下,战俘们对俘管处干部、对中国人民志愿军、对中国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渐渐认识到了发动和介入朝鲜战争的美帝国主义的邪恶本质以及“联合国军”在朝鲜半岛肆意屠杀、虐待平民的罪恶。他们呼吁美军停止侵略战争撤出朝鲜半岛。在硝烟散尽后甚至有三百多名战俘不愿意被遣返回国,选择到中国从事社会主义建设。小说中,美军战俘黑人少校罗姆特在战俘营创办半月刊《走向真理与和平》,客观、真实而鲜活地报道朝鲜战争和战俘营的生活,引领外界认识“真理与和平”,这既是小说实实在在的内容,也富有意味:罗姆特等众多“联合国军”战俘最后“走向真理与和平”,反对美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小说以生动形象的书写最终证实了这一切:入朝作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是真正的王者之师、仁义之师,是为了维护真理、正义与和平而战的。作为一部回望历史的网络文学作品,《硝烟散尽》站位准、三观正,以审慎而敬畏之心面对历史,从而更好地探明了历史真相,担当起了传播正能量的职责,在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文化环境上有所助力。骠骑对要用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占领网络阵地以激浊扬清是有清楚认识的:“网络文学也担负着传播正能量,引导新时代精神的重要使命,通过文学作品讴歌人民、军队以及各条战线的先进人物事迹,树立新时代的英雄偶像。”[2]《硝烟散尽》正见证了其在创作强劲正能量和高昂主旋律文学作品上的积极努力和付出。

其次,以文学方式保留了诸多珍贵史实。骠骑之所以能在军事文学领域开出一方属于自己的天地来,这应该得益于其长期的军旅生涯、对战争史的持久关注和一直以来在军事文学创作上的深耕细作。在创作军事小说时,骠骑并不是任性地想象历史与战争,而是在对相关历史文献进行大量认真细致研读的基础之上加以合理想象而成。《硝烟散尽》的写作就依托于坚实的史料,让艺术虚构与历史现实得到了很好的结合,是一部可信度很高的历史纪实小说,其中所提到的诸多不大为人所熟知的史实都是有据可查的,如范弗利特没能在开战前三天彻底拿下上甘岭,其失败了的“摊牌行动”成为中国军魂的加冕仪式;刚走上战场的中国新兵胡修道歼灭了280名敌军而成为现代战争史上的“兵王”;美国政府曾竭力掩盖的塔尔萨大轰炸真相,等等。小说后记亦有根有据地揭晓了朝鲜战争中双方投入兵力、伤亡和俘虏人数以及战俘遣返情况与最终命运等,这对于加深读者对抗美援朝战争性质的认识不无益处。小说每章均以中苏朝美等各相关国家高层领导人和战争双方军事将领发送给有关人员的电报文或日记、谈话、声明等开篇,内容关涉到战争状况、兵力分析、和谈进展、前景瞻望等,既是历史背景介绍,增强了历史在场感,也对小说该章所着力书写的内容有所提示。至于小说浓墨重彩表现的“联合国军”战俘得到我方优待的故事,更是有根据的真实历史还原,其中对1952年朝鲜碧潼13国战俘运动会来龙去脉的讲述,尤其富有意义,揭开了历史的隐秘一角,让世人知晓了这样一次实实在在发生了的具有特殊意义的“奥运会”。小说同时还涉笔巨济岛志愿军战俘遭遇虐待、酷刑以及暴动的情形,这和志愿军优待“联合国军”战俘的内容形成了鲜明对照。中国人的人道主义表现与作为,对和平与安宁的真诚期待,对不义战争的坚决反对和制止,昭然可见。因此不难理解一些英美战俘拒绝遣返、想方设法留在新中国从事社会主义建设并终老于这方美丽神圣的土地上的选择。“历史给了文学家、艺术家无穷的滋养和无限的想象空间,但文学家、艺术家不能用无端的想象去描写历史,更不能使历史虚无化。文学家、艺术家不可能完全还原历史的真实,但有责任告诉人们真实的历史,告诉人们历史中最有价值的东西。”[3]骠骑的写作就很好地践行了这一切,他把七十年前那段历史当中最核心最本质也是最有价值的东西用小说方式保留下来并传播开去,《硝烟散尽》是他对应该被永远铭记的历史的文学致敬。

第三,善于讲述精彩故事。骠骑之所以能够赢得广大读者,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善于营建情节曲折跌宕起伏的故事,其小说往往同时集结着多种畅销悦读元素,因之内容丰富、辐射面广,能够吸引不同阅读需求的读者。其《天师》是玄幻、探险、悬疑、伦理与幽默的集结,《零点》是军事、探险、访古、惊悚几种元素的融汇,《春秋轮》收纳了探险、考古、夺宝和反恐等题材,《天枢之契约行者》将夺宝、悬疑、传奇等元素集于一身,《诡局》《淬血山河》《龙渊》等作品同时串联起抗战、革命、盗墓、夺宝与玄幻等,《特遣行动》包含了军事、探险、缉毒等多种元素。至于《硝烟散尽》,则同样兼容数种引人入胜的元素。首先,这里有军事。小说前三分之一部分是朝鲜战场上我方与敌方激烈与宏大的战斗场面描写,具有一定的史诗气魄,对上甘岭、金城、横城等朝鲜战争著名战役有所交代,特别是侧重于对上甘岭战役中“联合国军”一方的军情士气介绍,这有助于从敌方的一面凸显战争的激烈程度,展现志愿军的英勇顽强。其次,这里有战俘营。小说的核心表现内容即是“联合国军”战俘在俘管处里的生活、成长和思想认识上的转变。战俘们是三教九流各色人物都有,国籍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信仰不同,阶级成分、政治态度、脾气习性和受教育程度等也都千差万别。战俘们并不服从管教,屡有质疑、抵触和逃亡,一些战俘身上的恶习和贪婪本性逐渐暴露并引发事端——赌博、吸毒、制毒、贩毒、吵架、斗殴、恶作剧等;更何况战俘营还会出现原因不明的意外死亡,还会不断遭遇美军轰炸杀人灭口;要将这样鱼龙混杂、矛盾重重也险情不断的战俘营办成一所学习人生真理的特殊学校而非监狱,要消除战俘们先前对中国人、中国所抱持的种种偏见和误解并铸剑为犁,难度之大、故事之多之琐碎是完全可以想见的;而如何从管理教育战俘的生活素材中拣选有意思兼有价值的故事并将其讲述得异彩纷呈进而让读者信服地看到战俘们思想上的根本转变,这显然是要考验写作者的文学智慧的。骠骑比较成功地应对了这样的艺术挑战,注重从俘管处人员、战俘、外来观察人员、媒体报道等多个角度把战俘营生活全貌端到台面上来,将战俘故事讲述得不疾不徐、开阖自如,不但像有着参议员父亲的战俘罗伯特选择呆在中国,即使是冥顽不化数度逃亡的战俘迈特维也难以忘怀那些俘管人员,如为了保护战俘而在空袭中牺牲的徐大壮(私下里肯定了罗伯特拒绝遣返的选择),这都是其对俘管处工作心悦诚服的表示。第三,这里有政治。小说既有对交战双方变数频仍的停战谈判的关注,亦瞩目1952年美国总统大选以及民主党与共和党两党之间无所不用其极的舆论抹黑运动,对美国国内政客、军火商、媒体记者等多方面势力围绕朝鲜战争的角逐、用心多有透视。第四,这里有“奥运会”。“联合国军”战俘在战俘营里得到尊重和礼遇,在俘管人员的积极支持下,在1952年朝鲜碧潼白手起家置办营建体育场地和设施,有模有样地隆重召开了13国战俘运动会。运动会上俘管人员和俘虏间展现出的拼搏、友谊与合作精神不但彰显了人们对世界和平与平等交流的吁求,也与提倡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现代奥林匹克精神谐振共鸣。小说结构安排上颇有匠心之处,对传统章回体小说形式有所借鉴,总计36章,虽然没有回目,但章与章之间的切分是通过战争双方的国家领导人、将军等的电报文、日记、声明一类历史资料的呈现来完成的,如是虚实相间、别具一格。楔子是年迈的高尚在和亲友们一同收看电视直播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而唤起了高尚对往昔的记忆,道明1952年我们在朝鲜也开过很多国家运动员参加的运动会的事实,由此引发后人们追溯历史的好奇心,其实也勾起读者进行文学阅读一探究竟的兴趣;尾声则是稚童们兴致勃勃翻看高尚珍藏的那本战俘“奥运会”纪念册,“奥运会”开幕式表演中巨大的LED和平鸽在鸟巢体育场闪动翅膀的情形。如是首尾呼应,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一场为了和平真理的战争同高扬和平公正精神的盛大体育赛事“画面”叠加,显示着作者对历史与战争、对奥林匹克精神的深刻领会。

仅就语言形式上来看,作为网络小说的《硝烟散尽》与那种动辄采用数字化、符号化甚或“大话”的网络小说有很大的不同,更何况其只有20万字,如此体量与其所书写的战争、战俘生活的厚重内容来说是相匹配的,但是如果细加揣摩,则不难发现其所带有的网络文学的一些特征,比如小说中充斥着的大量概括性描写,诸如“罗伯特难以置信地念完这些内容,然后一脸茫然抬头看着众人”,“罗伯特目瞪口呆地看着阿尔蒙德和骑1师师长的直升机轮番降落”,“徐大壮带着五连的战士们冲下公路,被打瘫的卡车上十几名美军伤兵举起了手”,“几名战俘乐队的成员前来交还乐器,高尚告诉他们这些东西都可以带走。这几名战俘与高尚热烈拥抱后喜气洋洋地返回宿舍”,等等。小说将重点都放在讲故事上了,不乏一环扣一环的精彩情节设计,而且情节推进快速,不拖泥带水,也因而缺乏了细腻深刻的描写,在塑造人物形象上,小说同样显得粗糙,尽管小说中先后出现的诸种人物很多,但无论是志愿军俘管处人员如邱主任、高尚、徐大壮、艾兰,还是“联合国军”战俘罗伯特、戴维斯、罗姆特、迈克、卡思、迈特维等,都无法给读者留下鲜活明晰的印象来,读者很难区分开来他们的具体面目和精神特征。小说注重战俘、俘管人员等的集体描写,而在对人物精神世界的深度开掘上显然做得还很不够。这也许正是网络文学作为类型文学的本身要求,大众读者追求的是纷繁变化快速推进的故事情节,无暇亦无兴致关注更细部的内容。我们当然可以把这个看作这部小说最大的文学缺憾或者致命伤。不过,有小说家如萧红对于小说一定要具备某几样东西或者某些特点的那种“小说学”早就表示了异议:“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一定的写法,一定要具备某几种东西,一定写得像巴尔扎克或契诃夫的作品那样,我不相信这一套,有各式各样的作者,有各式各样的小说。”[4]如果基于同情之理解,则骠骑《硝烟散尽》写作上呈现出来的“优长”抑或“不足”,我们是否都可以视之为“文变染乎世情”的结果?职是之故,我们不能不进行这样的思考:理论家们一直沿用着传统文学理论框架来套作批评千变万化的小说现实、来衡量日新月异不断变迁的读者审美趣味,这是否已经不合时宜了?我们是否应该对传统文学评价体系进行必要的反思与完善?近年来出现了“构建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呼声,这当然“暗含着市场经济时代‘文学性’与‘商业性’之间的博弈”[5],但亦是“世情”对文学变化的一种要求。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建立一套合乎今日网络文学健康发展情形的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确势在必行,任重而道远。而这一套体系的建立甚至有可能会动摇传统文学评价体系的根基。可以说,《硝烟散尽》有代表性地把这样一道值得深长思考的理论问题抛给了理论家们。

猜你喜欢
战俘营硝烟战俘
匍匐在污泥中的和平天使,你恐惧什么?
战疫时间线
战俘请假
什么是战俘?(答读者问)
永恒的历史
硝烟无尽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日军设置的上海盟军战俘营
也门交战方两天内交换224名战俘
以哈有望交换战俘